開放分類:商業,旅遊,上海
陸家嘴街道位於黃浦區浦東西北部,東起浦東南路、臺東路,南至陸家渡路,西、北靠黃浦江。國土面積2.10平方公裏,2410多萬戶,6.9萬人,有24個居民委員會。辦公室在花園市橋路24號。
明朝永樂年間,黃浦江水系形成。該河自南向北與吳淞河匯合後,轉向東流,在東岸形成壹口狀沖積灘。明代翰林院學士沈璐生卒於此,故稱此灘為陸家嘴。境內河流眾多,有高香浜、謝家浜、東洋涇浜、陸家嘴港等。明末清初,境內西南、中部有零星漁民,後形成彭氏家宅。清朝乾隆年間,為了防洪和抗鹹潮,有壹個防護塘,塘外有荒灘,塘內有防護塘溝。江蘇等地的船民來此定居,逐漸形成了楊家峁、余家門、花園石橋、葉放橋等自然村屋。清朝嘉慶年間,形成了王家門小村。張家雁、吳家弄、蔣家弄等自然村形成於清朝道光年間。
清同治元年(1862)以後,英、美、法、日、德相繼在中國興建倉庫、碼頭、書庫、工廠。同治十年,清政府設立招商局,在藍木瀆建北碼頭,在陸家嘴設南棧館。英國商人在泥道口建造太谷棧。在陸家渡,有法國商人永興棧、德國商人瑞吉洋行霍油池等。陸家嘴沿江先後建有英國祥生鐵廠、日本黃埔造船廠、日華紗廠、英國生茂紗廠、英美煙廠。民族工商業還在這裏創辦了張甜造紙廠、應昌火柴廠和鴻翔興船舶修理廠。蘭木都地區的商業越來越繁榮,大量的家用電器、磚、瓦、竹等建材,各種土特產等。以此為集散地,逐步形成商業街。抗戰時期,國內商家逐漸從藍木瀆路、陸家嘴路遷到東昌路。從南到北有陸家渡、蘭木渡、遊龍路、龍貓棧、春江、汾山、小南洋、太統站8個對江渡。目前大部分輪渡被工廠和倉庫占用,只剩下東昌路、太統站、陸家嘴三個輪渡站。
解放後,東昌路成為浦東最繁華的商業街。這裏有百年老店,如松盛油醬店、大鴻運酒樓、東方羊肉面店、德興閣等各種商店。新成立的東寧路和陸家嘴集貿市場。
1992年全國共有26個市級行業,分屬14區。其中有年收入2000萬美元的上海腸衣廠、上海第壹家滬港合資企業上海聯合毛紡織有限公司、日產鮮奶26萬瓶的上海乳品三廠等。浦東開發開放後,國內商業和金融業也有了新的發展。從1980開始,在東昌路兩側開了幾十家中國農業銀行、浦東電話局、滬東商場、長青花店、麗華家電店、遠東電梯廠1號店、洪江服裝店。東昌路東段南側,已設立交通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等浦東分行,上海信托貿易投資公司、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浦東分公司等金融機構。1992中國東方航空浦東售票處、中國建設銀行、上海投資信托公司浦東證券營業部在國內開通。
解放後,通過社會改革和整頓,我國居民委員會的組織不斷完善。65438-0958,街道組織家庭主婦參加集體生產勞動。1960年,1000多名家庭主婦陸續走上工作崗位,組織了巷生產組、托兒所、食堂、加工廠等壹批街道集體企事業單位,於1984年5月全部劃歸區集體企業管理局。街道合作社成立於1979,有服務、餐飲等行業。現在已經發展到20多戶。1984下半年成立街道工商企業,現已發展到47戶。1992年末總成交額29218700元,利潤2165800元。其中,街辦企業營業額654.38+0887.82萬元,利潤654.38+0.24萬元;合作社營業額6521.800元,利潤34.3萬元;民間福利企業營業額3818700元,利潤578800元。私營企業稅收32.25萬元,個體工商戶稅收45.96萬元。
為了改善居民住房條件,從浦城路以東到浦東南路,拆除了東昌路沿線的商鋪和房屋,建起了高層和多層的房屋和商鋪。道路寬度也從14.5 ~ 20米拓寬到24米。楊家溝、西小石橋、高郵浜、陸家渡浜等河流先後被填平。改造拓寬陸家渡路、天都路、東昌路、東寧路、陸家嘴路、浦東南路、臺東路等。,並將中國所有子彈街道路改造為65,438+09,027平方米。2000戶使用液化氣。拆除西小石橋、吳家弄、朱家寨等窩棚,建設長航、田常、桃園、東昌、東苑等新村住宅。壹些高層建築也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到1992年末,新增建築面積已達53萬平方米。浦東南路西小石橋居民已搬遷,該區域建有18層的銀都大廈,綜合金融辦公。在黃浦區工人體育場原址,高約90米的浦東海關大樓與浦西老海關大樓隔江相望。其他在中國破土動工的建築包括新上海大廈、招商局大廈、中國建設銀行大廈、三利大廈、證券大廈和上海航海中心。
水陸交通便利,擴建原有三個輪渡站,新建延安東路越江隧道。有13公交線路經過。
有東方醫院、東昌路醫院、浦東第二圖書館、區教育學院分院、航海學校、群星職業學校等。,以及40多所中小學和幼兒園,5所技工學校,街道文化中心,成人和兒童圖書館和科普站。街道有社區服務中心,有敬老院,有勞教所,有1987建立的福利車間,有浦城同心智障失智兒童活動中心。隨著浦東的開發,高468米、世界第三、亞洲第壹的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在陸家嘴拔地而起。
明代曾有民居、墓及其始祖、陸氏家廟、陸氏宗祠等。,但現在都消失了。此外,在浦東南路東昌路路口,發掘清代古墓5座,出土玉帶、玉壁、金銀首飾160余件。
附:陸家嘴名字的由來
浦東陸家嘴,現在是上海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改革開放的象征。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這片神奇的土地,與兩個古老的上海人相連。兩個
上海人是明朝的大作家沈璐和他的妻子石梅。
據上海地方誌記載,由來已久的黃浦江在此轉彎。
壹個90度的彎曲留下了壹個突出的沖積海灘。從浦江西面望向對岸,這片沙灘
地球就像壹只巨大的金角野獸,伸出它的頭,張開它的嘴要喝水。在這片海灘上,由於沈璐的
魯故居和祖先都建在這裏,所以叫陸家嘴。
祖籍為汴梁的沈璐紫苑,隨宋遷至浦東。他出生於明成化13年(公元1年)
477年),弘治18 (1505)考入國子監,排名二年級第八。他知識淵博,但脾氣很好。
固執。大太監劉瑾曾經被罷官,直到劉瑾歸案才回到國子監。
曾任四川省尚書,嘉靖16年(1537)任太常慶、學士。退休回到家鄉後,他住在浦東。
樂園後用土築了壹座小山,名曰燕山,遂取名燕山。嘉靖二十三年去世,即1544,享
68歲。
沈璐寫了很多。著有《燕山集》、《燕山外集》、《衛風日記》、《蜀都雜抄》,
他的《古馳樂器記》等書,具有明小品的神韻,為後人所推崇。他的書法技巧是深而浮的。
易俊秀壹直為收藏家所欣賞,其作品至今仍在上海博物館。雖然沈璐以前的家和天堂
然而,它早已消失,但陸家寨和陸家嘴的稱謂卻永存。
的妻子梅也是壹位值得人們紀念的上海人。
明中葉,上海最大的禍害是倭寇。上海曾經是壹座數百年不設防的城市。
城墻過去從來沒有修過,連縣衙都修得很簡單。嘉靖年間,倭寇屢攻不下,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不要這樣做。在種種無奈中,上海人民決定築城防禦日軍。嘉靖三十二年,上海士紳顧上書朝廷。
求修建城墻。朝廷回復:造城是可以的,但是沒錢。上海人決定走出去,付出,貢獻自己。
建壹堵墻。第壹位參加討論的顧捐贈了4000米石頭,捐款如雪片般飛來。其中,沈璐的丈夫捐款最多。
梅的。此時,沈璐已經去世,她所居住的浦東陸家嘴還不是日本人侵略的地方。但是,梅的學問是博大精深的。
義,捐地500畝建城,還捐了2000兩銀子。建門樓時,建材不夠,梅主動承擔。
上海六大城門之壹的小東門,所有的建築材料都為此被拆除。正是因為
像梅這樣深明大義的上海人,5438年6月+10月開工,65438年2月+2月完工。從此,敵人猛撲過來,只
我可以看著這個城市嘆息。
人們曾抱怨上海是壹個沒有歷史積澱的城市,說上海缺乏偉大的雕塑。它比不上日歷。
歷史悠久的北京和Xi安,比不上曾經的六朝古都南京,甚至比不上斷橋斷夢的杭州。
事實上,據考證,上海已有6000年的歷史。歷史的脈絡取決於壹代又壹代的上海人。
遺傳的。然而,在這段漫長的歷史中,人們提到古代上海名人,只會想起黃道婆和光緒。
發動機的旋轉.....誰知道名人和他的妻子梅?由此想到在浦江之畔的陸家嘴,
在濱江大道上建壹條上海歷史名人長廊怎麽樣?是誰給上海起了“申”這個名字
黃歇,宋慶齡,操壹口純正上海話的“國母”,黃道婆,徐光啟,都列在這條長廊裏。
自然應該有和他的妻子梅的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