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樓下看到這樣壹件事: 壹個小女孩想加入兩個小朋友壹起玩, 但三個人玩了壹會,那兩個孩子就離開了。 小女孩很難過,就去找奶奶,結果奶奶訓斥她: “人家不跟妳玩,妳也別跟人家玩,跟我回家。” 小女孩訕訕地跟在奶奶後面,剛走壹會,祖孫倆又停了下來。
大概拗不過孫女吧,小女孩的奶奶又帶著她回來了, 還給她找了另壹個小夥伴,讓小女孩和這個孩子壹起玩。
這時候 ,原先那兩個小朋友又來找這個小女孩玩, 但是因為奶奶不允許,這個小女孩也就沒有和她們壹起玩。
作為壹個媽媽,我很能理解這個孩子奶奶的做法。 畢竟,任哪個家長,壹定都舍不得看見自家孩子受委屈。 但有些路,是壹定要孩子自己去走壹遍的, 只有自己去經歷了,才能真正得到收獲。
大人過度介入孩子的人際交往,看起來是幫孩子出了壹口惡氣, 卻會讓孩子在人際交往中越來越失利,越來越不知所措。
就像那個小女孩 ,奶奶給找的小夥伴玩不到壹塊, 那兩個小朋友又不能玩,最終,小女孩只得自己孤零零壹個人。
1 不要對孩子說: “別人不跟妳玩,妳也別跟他玩”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有很多敏感期, 人際交往也壹樣會有壹個非常敏感的時期。
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說: “要讓兒童把人際關系的敏感期發展好,就要讓他自己完成這樣壹個周期。 在這個周期中,給孩子空間,讓孩子自己處理問題,直到孩子需要,成人才介入。
但介入的時候並不是告訴孩子應該怎麽做, 而是要傾聽孩子,讓孩子說出他們的糾紛, 讓他們自己找出關系中存在的問題。”
有壹天,妍妍也遇到了和小女孩相同的境遇: 她和幼稚園的壹個同學正壹起玩,她同學的好朋友就來了, 然後三個小姑娘就商量著玩躲貓貓。 玩著玩著,妍妍就落單了。
但她還在草叢裏傻乎乎地等著呢, 我就走過去,假裝找她 ,把她從草叢裏叫了出來。 正好這時候,那兩個孩子也過來了,妍妍馬上跑過去和她們說話, 但是那兩個孩子似乎忘記了妍妍的存在,沒有回答她,就自顧自玩去了。
妍妍就站在那裏,入神地盯著兩個小姑娘的背影。
看著妍妍落寞的樣子,我很心疼, 很想和她說:妳同學不想和妳玩, 我們去找別人玩,不和她玩了。 但我還是沒說出來,因為我明白: 孩子應該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設計出解決方案的自由, 如果我剝奪了她這樣壹種自由,就會讓她失去這壹次寶貴的鍛煉機會。
於是,我就陪在她身後,等待著她最後的選擇。 沒多久,妍妍就跑開,去找新的小夥伴了。
這件事也沒有影響到妍妍和她同學的關系, 每次看到她,妍妍還是會熱情地和她打招呼,並且說她們倆是朋友。 妍妍還告訴我,她的同學和她的好朋友總是形影不離,而她,也有自己的好朋友。
妍妍這樣說,我真的挺開心。
就像有人說的,孩子就得自己交往,自己積累,自己整合, 這樣他們才能真真切切地構建屬於自己的人際關系。
2 孩子的人際交往 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很多人覺得,孩子只要生活在幼稚園、學校這樣的集體環境中, 就能自然而然地學會如何與人交往,但事實真的沒這麽簡單。 實際上,孩子人際關系的發展是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沒有前壹階段的堅實基礎,後壹階段就很難得到良好發展。
孩子人際交往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第壹個階段,是3-4歲這壹段時間。此時,孩子們往往是通過分享食物和玩具來跟對方建立關系。 這壹階段,也是孩子物權意識的發展時期, 他們非常看重自己的物品,並且不希望受到別人的侵犯。
他們對於隨意拿自己東西的孩子,會有著本能的排斥, 反之,兩個孩子常常能友善相處。
所以,教會孩子尊重對方,就會為他們的人際交往打造壹個良好的開端。
作為父母,在這壹階段也可以根據孩子的交際特點, 為孩子準備壹些食物和玩具,引導他們和小朋友壹起分享, 讓他們體會壹起玩耍的愉快,但壹定是要在尊重孩子意願的基礎上。
第二階段,是4-5歲這壹段時間。此時,孩子會發現,即使沒有了食物和玩具, 有些朋友之間還是會保持著很好的關系, 而他和這些朋友之間往往擁有壹些相同的東西, 比如***同的愛好或者彼此喜歡。
他們慢慢就會明白,真正的朋友是建立在誌趣相投、彼此關愛、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
但此時,他們還不能很好的把控這樣的關系,常常會出現控制和被控制的關系, 他們之間就會產生糾紛,導致遊戲時不歡而散。 這時候,如果大人能把自由還給孩子,不參與進他們的紛爭, 他們逐漸就會開始建立規則,開始進入壹種更加和諧的交往狀態。
第三階段,是5-6歲的時候。此時,孩子們會更樂於在規則中活動,而這,是孩子自發的行為。 至此,孩子便成功地度過了人際交往敏感期,結束了壹對壹的交往, 進入了三四人壹組的交往中,並且在選擇朋友上有了明顯的精神傾向。 這壹階段的順利度過,會為孩子未來的人際交往奠定重要的基礎。
3 孩子願意“親密” 才能擁有壹個更幸運的童年我們雖然生活在各種關系中,但關系並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 而是在跟某個人產生連接的過程中形成的。 壹個孩子,他最初與某個人產生連接是從家庭中開始的, 家庭是孩子最初的社會化環境,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親密接觸者。 依戀理論認為,早期親子關系的經驗形成了人的“內部工作模式”, 這種模式是人的壹種對他人的預期,決定了人的處事方式。 也就是說,早期的親子關系會對孩子未來的人際關系產生深遠的影響。
美國蒙特克雷爾州立大學也有壹項研究發現: 和父母難以建立親密關系的孩子,成年後也很難建立正面的人際關系。 我有壹個朋友,她從小就被寄養在奶奶家, 壹直到上學的時候才被父母接回家中, 父母對她也很關心,但他們之間始終親密不起來。
有壹次,她看到弟弟從身後攬著媽媽說話, 她很震驚,她說自己這壹輩子恐怕也做不到。
她的朋友很少,倒不是她不懂得與人溝通, 相反,只要她願意,很快就能跟人熟絡起來, 但事後,她會覺得這是壹種負擔。
對於人際關系,她的看法也非常負面, 覺得人與人之間很難有真正的情誼, 所以,她很排斥去交朋友。
她說,有時候看到別人有壹大堆朋友,也很羨慕, 但還是情願呆在自己的世界裏,冷眼旁觀。
阿德勒說: “幸運的人壹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壹生都在治愈童年。”親子關系,是壹個人壹生中,最早經歷的關系,也是人際關系中最重要的壹環, 良好的親子關系會為孩子未來的人際關系建立良好的基礎, 也會給孩子的壹生抹上最溫暖的底色。
也許,身為父母,我們和我們的父母之間的親子關系並不那麽好, 但我們可以,也應該努力給我們的孩子壹個好的開端。
托爾斯泰說:母親!在妳們的手中有拯救世界的力量。 願我們每壹個人,都能成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