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妳好!
這是我給妳找到的中國早期華夏族的民族發展的相關資料:
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族人,稱為華人、華族、夏人、夏族,通稱為諸華、諸夏。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夷”與“裔”作為四方。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
漢族的祖先黃帝和炎帝在中原為爭奪部落聯盟首領而爆發了阪泉之戰,炎帝部落戰敗,並入黃帝部落,炎黃聯盟初具雛形。後來他們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東夷集團的九黎族首領蚩尤,把聯盟勢力擴大至今日的山東境內。後又以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為主體,與山東境內的部分東夷部落組成了更龐大的華夏部落聯盟,華夏族源基本固定。公元前2100~前770年黃河中下遊黃帝集團的後裔先後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
闡發
華、夏兩字上古同音,本壹字,相互通用。《左傳》“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壹語,華、夏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華”與“夏”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約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族”。
華夏為古漢族的自稱,在先秦典籍中多稱為“夏”或“諸夏”,又稱為“華”或“諸華”。用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現被用作中國和漢族的稱呼。
“華夏”,壹般作為代稱中國,相傳在大約五千年前,黃河流域中下遊壹帶的華山與夏水之間分布著許多部落,比較重要的有後來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等。炎、黃兩部落融合成的“華夏民族”,即為“炎黃子孫”。據《史記·五帝本紀》載,五帝中的首位是黃帝,後來的人稱黃帝為華夏族的始祖。黃帝之後,最著名的有唐堯、虞舜、夏禹等人。禹系夏後氏部落之領袖,姒姓,又稱夏禹、大禹。夏大禹治水有功,繼位於舜當了中原各部落之***主,成為中國的第壹個王朝。
夏朝在上古為中央大國,“夏人”即為“中國之人”,“華夏”即為中國的代名詞。文化高的地區稱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華”。“華夏”合起來就代表了中國是壹個有高度文明和發達文化的中央大國,“華夏”久而久之便成了中華民族的代名詞。
中國可信文獻中,最早出現華夏二字並稱的,是《尚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偽孔傳將其解釋為“冕服采裝曰華,大國曰夏”。《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謀夏,夷不亂華”[2]?。《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3]?意即因中國是禮儀之邦,故稱“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國人的服飾很美,故作“華”。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華夏條目為:.公元前2100年——前770年黃河中下遊的夏人、商人、周人和其它部落長期相處,逐漸形成華夏族。
據先秦文獻記載的資料與夏、商、周的立都範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活動於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遊地區。主要分布在這壹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即為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這兩個文明為華夏文明圈的代表。
從約公元前5000年起,
炎黃二帝雕像
華夏族(漢族)在黃河中下遊的中原地區起源並逐漸發展,進入新石器時期以後先後經歷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公元前2700年,傳說陜西中部地區有壹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其東面還有壹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他們都源於原始農耕氏族少典氏,但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在中原地區終於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之後兩個部落結為聯盟,並攻占了周邊各個部落,華夏族的前身由此產生。
遠古傳說,還描述了漢族先民曾經歷漫長的原始公社制時代。在黃帝以前,經過“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見母系氏族制)的階段。關於黃帝的傳說,則標誌著由母系氏族部落轉化為父系氏族部落(見父系氏族制),並已進入部落聯盟階段。在黃帝之後相繼以禪讓的方式成為大部落聯盟首領的堯、舜、禹,被認為是黃帝的子孫。
公元前21世紀,中原地區的原始公社制時代走到了歷史的盡頭,階級社會已經出現在黃河中下遊平原的土地上。黃河中遊的炎帝與黃河中上遊的黃帝發生阪泉論戰,炎帝小宗歸入黃帝大宗,黃帝從此成為人文道統的始祖。炎黃重新合並成為華夏族,少典氏族又重歸壹統了。夏商周是也是大壹統,為天下制度,官方有標準的文字和官話。而秦始皇統壹中國並建立了秦朝,中國至此進入中央集權制,帝國模式。隨後漢朝建立,並統治中國400余年。該時期中國版圖空前擴大,此時漢族人口分布仍集中在黃河、淮河流域。從西晉末年起,五胡亂華,漢族人口逐漸向長江、珠江及中國東南部大規模遷徙。而從西晉到隋代的建立這壹段期間,漢族又進入中亞和雲南。到大明、滿清時,南方漢族人口便超過了北方。後滿人禁止漢人出關進入東北,清後期為充實邊疆,又準許漢族進入東北。在張作霖統治東北時期,大量引入北方漢族。自明朝起漢族開始零星向東南亞移民,從19世紀起又有漢族向歐洲、北美等地移民。
華夏族(漢族)的歷史,從炎黃二帝開始,之後是顓頊、帝嚳、堯、舜和夏商周三代。在周朝之前便有“華”或者“夏”的單稱。從西周開始出現華夏的連稱。
按照左丘明、司馬遷等古代歷史學家的觀點,五帝同根、三代同源。但是,作為壹個民族,無時不在運動、發展、變化的過程中。生活在中原地區的眾多氏族部落,長期的通婚、戰爭、結盟、通商等,是壹個滲透融合的過程,他們在生活諸方面漸趨壹致。所以在華夏族形成的過程中,***同的血緣認同是第壹位的,即都是炎黃子孫。河洛作為炎黃二帝的故裏,也正是華夏族的發源地。
什麽是“華”?《說文解字》說:“華,榮也。”也有人說,起源於地名。其實,有更深層次的含義。古人解釋說:“冕服采章曰華”,這和披發左衽的夷狄不同,因河洛先民自炎黃二帝以來,已是著冠冕博衣大帶采飾。這種服飾實際上就是圖騰崇拜。“華”與“花”二字古代通假。炎黃二帝是以有蟲喬氏為母族的,而活動於洛陽西北平逢山的有蟲喬氏是以蜜蜂為圖騰的。蜜蜂采百花而成蜜,自然由對蜜蜂的崇拜延伸到對花的崇拜。炎黃子孫稱自己為花(華),也應該初源於此。
“夏”是什麽意思呢?《說文解字》說:“夏,中國之人也。”這裏的“中國”指古代河洛地區。更深壹層講,“夏”實際上應是源於山雞。山雞古稱夏翟,簡稱夏。《尚書·禹貢》有“羽畎夏翟”之語。孔穎達《正義》曰:“《釋鳥》雲:‘翟、山雉’。此言夏翟,則夏、翟***為雉名。”古人以山雞羽作舞具,稱為“舞夏”。《周禮》有壹種官職叫染人,其職責是染絲帛,稱“染夏”。原因是經染色後,絲帛五色斑斕,色似山雞。古人認為,河洛地區為山雞聚集地,《爾雅·釋鳥》說:“伊洛而南,素質五采皆備成章曰翚。”翚即壹種羽毛鮮艷的山雞。
山雞稱為夏,又稱鶇(音洛)。郭璞在對《山海經·西山經》的註釋中提出過這種觀點。這些都說明,洛河、洛邑的得名與山雞(夏)有不可忽視的聯系。後來建都偃師二裏頭的夏王朝以“夏”為號就應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華夏族正是因為對鮮花、山雞這兩種“五采皆備”的生靈十分崇拜而自美其名的。
唐人孔穎達說:“中國有禮義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故謂之華。華、夏壹也”。華夏族創造了中國的絕大部分歷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中國,壹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空前統壹的中央集權國家出現了。其後,華夏族也曾稱為秦人、漢人,甚至唐人。後來的“中華民族”壹稱,則是涵蓋了我國境內所有民族。
形成
從約公元前5000年起,華夏族在黃河流域起源並開始逐漸發展,進入了新石器時期。並先後歷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公元前2700年,傳說活動於河南中部地區的壹個姬姓的夏部落,首領是黃帝,其南面還有壹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華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論戰,黃帝戰勝了炎帝,華夏族就此產生。宋老師有講到道法自然,舍園老師提到《易》為群經之首,火文明之前的產物。也就是說華夏文明有壹部分本身就是自然法則創造的文明。而後隨著火文明的誕生,炎黃合族創造了華夏文明,這兩部分才是真正的華夏文明的創造者,即自然和華夏先人。 這也是為什麽華夏文明自誕生起就會強調天人合壹,道法自然的原因。這個理念讓華夏族迅速強大和適應環境,也成為這個文明堅定的主導者和開發者,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的發展模式。有人認為華夏文明是地域文化的融合組成,這只是某些學者的融合論所致。這些地域上的文明源頭還是壹致的,可以看各新時代的玉器的琮,外方內圓。良渚上溯到6500年,而河圖成書的歷史可以上溯到二萬五千年前,多源頭說法大可不必理會,多分支說法可以接受。史前區域文化中沒有易之理念和禮器外方內圓的物化展示,是需要仔細鑒別其族群。
圖:龍紋瓦當
居住在黃河流域的是遠古華夏部落,先後出現了隧人氏、有巢氏等部落首領。約公元前5000年,發大洪水,人口大減,中原的幸存者伏羲氏-女媧部落流轉到關中(即後來的華族),另壹部分幸存者流轉到秦嶺以北(即後來的夏族)。洪水退後,原居住在東部的東夷族西進,南方的三苗部落北進占據了中原到海濱的廣大地區。華夏族東遷,他們沿長江東進到湘、吳等地,同化或驅逐當地的三苗部落蚩尤。
阪泉之戰
黃帝治理有方,天下人公舉為新的天子,而炎帝就必須與之較量,於是誕生了有名的阪泉之戰,炎帝
和黃帝部族沒兵戈相見,而是通過廟堂的論戰來判定輸贏。阪是古時壹種引水的木具,炎帝和黃帝雙方壹邊都有壹個土池,每壹個論點誰贏了,誰就在面前木具之上放玉石雕刻,木具傾斜,木具之上的水就會流入傾斜的壹方,直到誰的池水先滿,誰就為最後的贏家。為什麽炎帝和黃帝會產生這樣壹種輸贏的方式呢?因為炎帝和黃帝都為壹家,後分家治理不同的地域,華夏王朝內部戰爭的第壹原則就是合族,而不是殺的妳死我活,最後炎帝的小宗歸為黃帝的大宗,所以從黃帝開始,尊黃帝為人文始祖,華夏道統的象征。而後的華夏文明其實就是在炎黃血脈之內的壹種解釋,壹種陳述,故不強調血脈,以人文判定。所以華夏王朝歷來就有這樣的概念就是清君側,而不是滅族的形式。采取滅族的壹定是外來的夷狄,因為他們不在華夏血脈內。
華夏族稱漢族
華夏族在經歷秦亂,馬上又建立華夏王朝——大漢王朝,劉邦為天子。這時北方的匈奴等部族已經逐漸強大,在經過休養生息的幾代人後,大漢開始向這些日夜騷擾的遊牧族群發動了反攻,匈奴遊牧聯合被擊潰,逃亡歐洲,至此沒有再回中土半步,至此漢王朝的名聲逐漸被東西方世界國家所敬仰和贊譽,漢族成為華夏族壹個榮譽稱呼,延續至今。
篆體:漢 字
滿意望及時采納!有問題歡迎追問!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妳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