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倉頡與倉頡造字臺遺址:陜西白水倉頡墓與廟

倉頡與倉頡造字臺遺址:陜西白水倉頡墓與廟

白水倉頡廟,又稱倉聖廟,位於白水縣城東北35千米處的史官鄉,廟東500多米為武莊村,相傳倉頡生前曾在此村生活居住過;廟南500余米為史官村,是後人為紀念倉頡,以其官職為村名;廟西南方向約20千米有陽武村,是倉頡的出生地。這是國內僅存的保護良好的紀念倉頡的古廟宇,2001年6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水倉頡廟文字初祖殿

倉頡廟內古柏森森,傳為倉頡親手所植,與延安黃帝陵的古柏樹壹樣,樹齡在5000年左右,成為史前人類曾經活動於此的活的證據。廟內歷代碑石眾多,雖經戰亂多有散失,但現在保存的仍有18通。其中壹塊《倉頡鳥跡書碑》是由清乾隆年間白水知縣梁善長摹書,於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冬刻石立碑,***28字,重現了倉頡古書的形象。還有壹塊唐朝的《倉公碑》,其中有記:“蒼(倉)公者,黃帝時史官也;蒼(倉)公墓者,葬於雍州東北上同州界白水縣東北彭衙城是也;黃帝墓者,坊州內即古今橋陵是也。”闡述了倉公、黃帝,倉公墓、黃帝陵的關系與位置,是難得的史料。此類倉頡廟碑石無論從 歷史 價值上,還是從書法藝術、文物價值上,都是倉頡廟古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歷經了各朝各代,不但從中可以看出碑碣的發展過程,而且是壹部完整的倉頡廟史。其中東漢時期的《倉頡廟碑》為全國現存最早的碑石之壹,這塊名碑現已移入西安碑林。

白水倉頡廟倉頡手植柏

倉頡墓位於倉頡廟內,墓園內現存建築年代多為元、明、清三代,其裝飾華麗,地方色彩濃厚。倉頡墓冢是壹大土冢,墓冢上邊樹蔭遮天,早在東漢延熹五年(162年)就已經存在,周圍有3米高的磚花墻,是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修建的,開有東西兩門。東門上聯為“畫卦再開文字祖”,下聯為“結繩新創鳥蟲書”,模批為“通德”;西門上聯為“雨粟當年感天帝”,下聯為“同文永世配橋陵”,橫批是“類情”,成為倉頡廟文化的代表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