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沒少欣賞白石老人的畫作,包括大量復印件,也去京城展覽館看過老人真跡。總得印象,就是白石老人確實屬於中國壹代名師,他的畫作大多大氣,甚至書卷氣息也很濃烈。其實,老人“二十七歲始有師”,從壹個細木匠成為壹代巨匠,確實不易。老人以國畫寫意筆法畫蝦,筆力深厚,用筆暢達洗練,紙面上那般清新那般鮮活的極為透明滋潤的蝦們,可謂白石老人代表之作,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作。當年,國力並不怎樣,因此那些畫作大概也賣不了多少錢吧?白石老人更不可能用很多的錢去各地買豪宅吧?可是,白石老人就是白石老人,壹個根據後來文章介紹的甚至平時不舍得吃點心卻將鎖在櫃中已經發餿的點心拿出來給客人品嘗的極為普通的南方老人,也是壹個與世長存的永遠不朽的華夏老人。無疑,隨著時光的推移,白石老人的身影乃至容貌也會越來越清晰。
這幅畫作中那位孤孤單單獨立在空曠原野上的人物,看上去很象清代滿族官吏,他的頭上戴著暖帽兒,身上穿著鑲了深色圍領的裘袍,似乎也並不年輕了。他,壹手持弓,壹手緩緩捋著下巴下面的黑胡,正在呆呆地眺望天上很象“人”字的大雁隊伍。他的旁側,還孤孤單單地默立著壹棵落敗了枯葉的枯樹。細細品讀,就會覺出寒冷。覺出孤寂,也就品味出了乃君落寞難耐的情懷。
這幅畫作,構圖均衡,用筆隨意,只是表示地平線的那條直直硬線似乎很象古人“界畫”效果。
白石老人,在題記中使用了文言文,大意是說他在京城有壹位相識五載卻能讀懂他的畫作的知己。因此,在他看來有著知遇之恩。於是,年近古稀的老人就於1930年秋月某夜,於燈下為那位知音畫了這幅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