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富足,遠遠沒有心靈上的富足震撼。
當我第壹次看到電影名字時,萌生了許多對其的猜測,但我首先註意到的是《山那邊有匹馬》當中的“馬”,認為馬在其中必擔任重要角色,事實也如此。電影主要講述了主角艾美放棄深圳優渥的生活,自願到貴州某貧困山區支教,為幫助所任教班上壹個水族少年潘攀重燃生命希望,不顧壹切幫他尋找紅鬃愛馬的感人故事。
電影以艾美老師來到水族鄉村為始,卻並未說明艾美老師到此地的緣由,設置懸念,埋下伏筆。由艾美老師起初害怕紅鬢馬推動了艾美老師走近水族少年潘攀的情節,讓我們了解到壹個水族少年悲慘的身世:少年潘攀的母親生育時難產。
潘攀的父親在送其前往醫院的途中發生車禍去世,而潘攀的母親也因難產而逝。失去了雙親的潘攀從小與爺爺相依為命,陪伴他的還有家裏的壹匹馬,這匹馬命硬導致母馬難產去世被當地人稱做“克親”,讓潘攀認為自己與其同病相憐,所以這匹馬對於潘攀來說意義非凡,更是他的母親。
影片中潘攀的身世讓他的性格變得孤僻,無論上學還是做別的都只與紅鬢馬相伴,也讓他在其他人中顯得格格不入。
生活中可能會有這樣的真實寫照,也可能還會比這更慘的。電影也真實地告訴我們未知全貌,不予置評。也許他怪異的行為背後有令大家為之動容的生活。有的人執著於某件事會有他自己的原因,可能我們能做的,只是了解背後,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他。艾美老師說:“這不僅僅是壹匹馬”可見艾美老師真實地體會到紅鬢馬對於少年潘攀的意義。
所以當潘攀的爺爺因為抵債不得不舍棄紅鬢馬時,能夠理解潘攀的絕望的艾美老師會不顧壹切地為潘攀找回紅鬢馬。
電影也給我們呈現了水族田園村寨風光,以及讓我們了解到水族端節賽馬活動和葬禮儀式等水族風俗,為紅鬢馬被用來“殺馬”增添背景。最後艾美老師用自己的力量改變了水族“殺馬”的習俗,為水族少年潘攀找回了他的紅鬢愛馬。
在艾美老師與少年潘攀找尋紅鬢馬的途中為我們揭示了艾美老師甘願來到水族鄉村支教的原因:艾美老師的愛人也是水族人,為救助他人的生命逝世,艾美老師無法接受愛人的離開,便來到愛人曾經生長的地方,想要以此寄托自己的牽掛。
俗話說:“教師是火種,點燃了孩子的心靈之火,教師是石級,承受著孩子壹步步踏實地向上攀登。”身為老師的艾美即使在失去愛人的痛苦中也並未忘記自己的職責,在支教之行中教書育人。艾美老師是壹個善良大方、堅強執著、充滿愛心的支教老師,走進了大山,更走進了孩子的心中,在治愈他人的同時也治愈自己。
電影的最後,潘攀牽回了紅鬢馬,艾美將男友的骨灰撒在潺潺河流,也許他們都釋懷了吧,也許並沒有,他們依舊帶著對親人、愛人的思念,勇敢地面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