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是什麽意思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是什麽意思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指百姓的糧倉充足,豐衣足食,才能顧及到禮儀,重視 榮譽和恥辱。

1、詞語讀音:cāng lǐn shí ér zhī lǐ jiē ,yī shí zú ér zhī róng rǔ

2、詞語出處: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出自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成為第壹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裏是"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的引文中改動了壹個字:"則"改成了"而",就有了為後世津津樂道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現壹般認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出自《史記·管晏列傳》:"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釋義為:糧倉充實就知道禮節;衣食飽暖就懂得榮辱;君王的享用有壹定制度,六親就緊緊依附;禮、義、廉、恥的倫理不大加宣揚,國家就會滅亡。頒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頭,要能順乎民心。

3、詞語詳解:或許是?太史公?司馬遷敏銳洞察到了“倉廩實、衣食足”與“知禮節、知榮辱”之間的聯系並不是必然的,才把 管仲的微妙、審慎的“則”改為了“而”,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倉廩實、衣食足”是“知禮節、知榮辱”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倉廩實、衣食足”只是前提和基礎;或許管子當時也沒有把這句話說得那麽絕對,只是後人 壹葉障目、 斷章取義、妄自揣度,未能準確理解先人微言大義罷了,而且在那個諸侯蠢蠢欲動的年代,適用、管用的就是最好的,抑或註重經濟、反對空談主義的管仲先生就是這樣精準地抓住了關鍵。總的來說,從人類曲折的文明發展歷程看,“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經濟的發展衍生文明的進步,文明的進步依仗經濟的發展,是大趨勢、大規律、大方向,從宏觀上講二者水漲船高、相生相隨的關系無可爭議,從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上講先賢的至理名言依然對現實有巨大的不可抗拒的指導作用,永遠會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今所用,適可而止,乃為上策。

參考資料

360百科:/doc/5398654-5636075.html#5398654-56360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