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少林寺牧羊女扮演者,丁嵐,現況如何?

少林寺牧羊女扮演者,丁嵐,現況如何?

丁嵐,女,影視演員。1964年出生於中國河南鄭州,90年代加入新加坡籍。

經歷:

丁嵐自幼喜愛音樂和舞蹈,9歲開始學習小提琴,訓練舞蹈基本功。11歲考入河南省歌舞團舞蹈訓練班。12歲考入河南省戲曲學校演員班(學制5年),在校期間,曾在排演的豫劇《紅燈記》、《斷橋》、《借傘》、《打金枝》中擔任主角。1981年由戲校畢業,分配到河南省話團,排演過話劇《十五樁離婚案的調查剖析》、《十五的月亮》,後調入北京電影制片廠演員劇團。丁嵐的電影演員生活始於轟動壹時的《少林寺》。1981年夏,正在戲樣排戲的她被前去觀看的《少林寺》導演張鑫炎看中,讓她擔任該片的女主角白無暇。當時的丁嵐,既沒有正式學習過武術,也從未上過銀幕。為了符合影片影片的要求,她拜師學武,勤學苦練,克服了戲曲的程式化表演,終於演活了性格天真活潑、單純開朗的牧羊女,倍受觀眾的喜愛,她也成了壹系列武術片爭先相邀的對象--在《少林俗家弟子》中飾女主角彩霞;在《少林少子》中飾女主角二鳳;在中日合拍的立體片《俠女十三妹》中飾十三妹;在《東陵大盜》中飾女主角沈作虹。生活中的丁嵐,喜歡運動、學習,熱愛大自然,但又是壹個性格內向、喜歡寧靜的女性。良好的身體素質、舞蹈、武術基本功以及性格的二重性,大概是導演們總願選她扮演古代俠女的緣故。但是,她不願給自己定下框子。近年來她也努力開拓自己的戲路,已在戲曲片《擡花轎》中飾女主角王定雲,《紅樓夢》中飾賈惜春,電視劇《欲焚》中飾女主角史雲,電視劇《魂斷碧雲庵》中飾女主角立新。1979年在《少林寺》中飾演牧羊女而名聞遐邇,演完後不久,進入河南話劇團,又在《少林寺弟子》中擔任角色,在《俠女十三妹》中飾演十三妹。後來曾在北影演員劇團當過演員,1991年,去了新加坡,在新加坡廣播電視臺(現在的新傳媒)當演員。

電影作品:

1979年《少林寺》飾牧羊女

1983年《少林寺弟子》飾洪彩霞

1984年《少林小子》飾二鳳

1986年《俠女十三妹》飾十三妹何玉鳳

1986年《擡花轎》飾王定雲

1987年《東陵大盜》第3集、第4集 飾沈作虹

1988年《荒原殺手》

1989年《紅樓夢》第3部第5部、第6部 飾賈惜春

1993年《哪咤》

1997年《趙公元帥鬥瘟神》

電視作品:

1993年《蓮花爭霸》 飾 蘭蘭

1994年《鶴嘯九天》 飾 李紅袖

1994年《天師鐘馗之江山美人》 飾 婉兒

1995年《白蛇後傳之人間有愛》 飾 小青

1998年《東遊記》 飾 觀音菩薩

1999年《蓮花童子哪咤》 飾殷夫人

2000年《家事》 飾 向紅

相關報道:

丁嵐 遊走兩地追求精彩 (2006/02/23)

丁嵐。

1983年,中國影星丁嵐第壹次來新加坡國家劇場表演武術,對新加坡人的勤奮、樸實以及幹凈的生活環境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奠定她往後來新定居的基礎。20年後的今天,她以遊走新中兩地,深入兩地民情的個人經歷和《新天地》的讀者作壹次坦誠、真摯的分享。丁嵐,壹個勇於選擇,忠於自己性情的現代女性;我們從她閃爍生命力的雙眸,也能壹窺過去的新加坡和現在的中國。

1991年,頂著和李連傑主演的著名電影“少林寺”女主角的光環,丁嵐從北京到來當新加坡廣播電視臺(現在的新傳媒)的演員。

2001年,她以新加坡公民的身份,毅然告別新加坡到北京開啟人生另壹個新的篇章,這次也猶如當年離開從事了十年的電影工作投入電視演員行列壹般,毫不猶豫。

兩年前的她告別的不止是新加坡,也告別了二十載五光十色的演員生涯,努力找到壹個更真實的自我。

離開熒光幕成立精品店

自從離開新傳媒,她創設了家庭精品公司,業務擴及中國各地、澳洲以及本地。離開了熒光幕,她今天依然亮麗如昔。

她說:“現在新加坡是我居住的地方,而北京是我工作的地方。”

她說,1983年第壹次來新加坡的時候,由於當時的中國跟新加坡是完全兩個不同的環境,她深深被新加坡所吸引,包括新加坡人的幹勁和誠實、廉潔的政府和幹凈的環境。

中國“動”了起來

然而,到了90年代末期,她卻發現這片景象在慢慢改變。中國的經濟開放使它成為壹個充滿動力和幹勁的國家,就猶如她在80年代所看到的新加坡壹樣。相比之下,她卻感覺新加坡的步伐似乎放慢了,整個社會變得“靜”了。

尤其是當她回中國看到處處人頭攢動、壹片人聲沸騰的景象,她苦思為什麽新加坡會少了這樣的活力。只是,她至今還說不出原因。

她說:“這純粹是我個人的看法,我發現人與人之間也少了過去的那種和善,這可能跟金融風暴的影響有關,使到新加坡人似乎也改變了。”

在個人的事業上,她開始發現自己所熱衷的表演藝術受到客觀環境的局限。她說:“目前影視圈和整個市場是以年輕偶像為主,即使妳有20年的演技又怎麽樣?”

於是,她看準中國新興消費群的潛力,在2001年棄影,到中國北京從商,當時心裏就想“時間是很寶貴的,要走就要快,否則就會失去機會了”。

到中國投資別急於批評

總結自己兩年多的經商經驗,她說:“中國經濟的潛力很大,對於外來的商家來說,這是很值得花時間經營的市場,例如花上半年甚至壹年來了解中國的消費趨勢。對於許多到中國的新加坡朋友,我認為耐心是很重要的。”

她認為新加坡人到了新的環境,可以多花些時間了解當地人,而不是壹開始就作出批評。

她說,對比新中港臺的華人,新加坡人最為樸實,但是這樣的特點也可能導致新加坡人壹般上比較保守。

壹個出生於河南鄭州的美麗姑娘,由於才華橫溢,年少時在北京的電影界闖出了名堂,名聲響徹東南亞;之後來新加坡繞了壹圈,又回到原來的起點。在丁嵐的心靈版圖上,新加坡又占據了怎樣的地位?

結束壹段婚姻 未來順其自然

在她的心目中,新加坡是壹個住的地方,她已經為自己購置了家園。由於她的關系,她的妹妹和弟弟先後到新加坡生活,父母親也常來新小住。

在新加坡十年的時間,她結束了壹段婚姻,對於未來的感情歸宿,丁嵐抱持壹貫樂觀的態度,表示壹切順其自然。

她說:“對於在新加坡十年的時光,我覺得有得必有失,在各方面我都有成長。新加坡讓我看到更寬廣、更大的世界。”

自稱年齡在“三十以上、四十以下”的丁嵐為人生的每壹個十年尋找不同的精彩,中國和新加坡是她主要的生活場景。兩地的文化差異交疊了她的喜怒哀樂,也豐富了她的人生閱歷。

交友原則:求大同存小異

來到新加坡生活,丁嵐剛開始以為和新加坡人有同樣的膚色和發色,就不會有距離,後來才發現新加坡人和中國人因文化上的差異,的的確確就是兩個國度的人。

她說:“由於地理環境、所受的教育,新中兩地的人存在很大的文化差異,我和新加坡的朋友來往時是抱著‘求大同存小異’的原則。我從來不強求別人同意我的看法,但是卻必須理解彼此的想法。”

剛來新加坡時,她表示的確非常不適應。身為壹名影星,她在中國的待遇非常好,在演出機會中也壹直是女主角,然而這壹切在她來到新加坡後都改變了。

首部戲不當女主角 真的很想回去

她說:“我當時覺得自己沒有像過去那樣受到重視,當時真的壹下子接受不來。不過既來之,則安之,既然選擇壹個比較舒適的環境,就不能沒有工作,因此就努力工作。”

她記得來新的第壹部戲是“悲歡歲月”,她當時真的有回去中國的念頭,因為她發現自己不是女主角。這樣的掙紮持續了壹兩年,她慢慢地適應下來,也漸漸愛上電視制作,尤其是能夠詮釋不同類型的角色,這是“很過癮的”。

演戲二十載 從未真正快樂

雖然從事了20年的演藝工作,丁嵐卻對記者說,在這期間,內心卻沒有得到真正的快樂。

她說:“不管是電影或電視,都是集體作業,因此不可能達到每個人的要求,然而我目前所進行的工作卻能憑著本身的鑒賞能力,到世界各地采購商品,甚至也找人來設計。”

《聯合早報》(盧麗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