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古文觀止·五帝本紀贊》譯文與賞析

《古文觀止·五帝本紀贊》譯文與賞析

五帝本紀贊

五帝本紀贊

《史記》

題解

本文節選自《五帝本紀》中的最後壹段,主要講述了“本紀”的史料來源以及作者的見解,也是研究《史記》和司馬遷史學思想的重要資料。這種“贊”類似於現在的評論,是司馬遷的首創,壹直被後世史書沿用。

原文

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1]。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2],薦紳先生難言之[3]。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余嘗西至空峒,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4]。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

註釋

[1]尚:同“上”,久遠。

[2]雅馴:事有根據。雅,準確。馴,同“訓”規範。即合理之意。

[3]薦紳先生:指有地位的人。

[4]風教固殊:風俗教化彼此不同。

譯文

太史公說:學者們常常談到五帝,但五帝的時代距今已經很久遠了。然而《尚書》中也只記載了唐堯以後的歷史,而諸子百家談論黃帝,他們的記述也都不太可靠,就算是有地位的長者也難以說清楚歷史的事實。孔子傳下來的《宰予問五帝德》和《帝系姓》,有的儒家多不傳授學習。我曾經西到崆峒山,北到涿鹿山,東到大海,南到江淮,各地的長者都在談論黃帝、堯、舜的遺址,但這些地方的風俗教化彼此並不相同。總的看來,不違背古籍所記載的為接近歷史的真實情況。

原文

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5],顧弟弗深考[6],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余並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註釋

[5]章:同“彰”。明白、顯著。

[6]顧弟:但是。弟,同“第”,只是。

譯文

我看《春秋》、《國語》,他們闡述《五帝德》、《帝系姓》的內容很清楚,只是學者們沒有深入考察,其實他們所記載的內容都不是毫無根據的。《尚書》裏有很多散失的篇章,它所缺失的內容常常在其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到。如果不是喜歡學習、深入思考,領會這些書的旨意的人,本來就很難與見識淺薄的人說清楚。我將各種關於五帝的材料綜合編定起來,選擇其中最為正確可靠的,寫成《五帝本紀》,作為全書首章。

評析

本文是壹篇言簡意賅的說明性短文,是《史記》開篇第壹文。文章按時間順序,敘述了司馬遷在寫作此文時遇到兩方面的困惑:壹是要面對史料的缺乏。由於時間久遠,關於五帝的文字記載少之又少。二是史料的真偽難辨。很多關於五帝的記載出入較大,而且都缺乏說服力。

由此,司馬遷制定了兩個解決方案:壹要克服種種困難,對史料進行實地考察,搜查可靠、可信的材料;二要對現存的官方史料進行整理與研究。司馬遷終於成功了,他不僅發現了民間傳說和信史記載有許多壹致之處,而且切身感受到了各地區和各部族的文化差異,為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本文可以看出,司馬遷對史料做出的鍥而不舍的努力以及慎重的求實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