ào lín pǐ kè yùn dònɡ
簡介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領導的國際社會運動。以奧林匹克主義為指導思想,以體育運動奧運會為主要活動內容,目的在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溝通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奧林匹克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是壹種融體育、教育、文化為壹體的綜合性、持續性、世界性的活動。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誕生
奧林匹克運動興起於歐洲資本主義工業化時代。它以堅實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基礎為依托,順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和體育發展的潮流,是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文明後開始的壹項偉大的社會實踐,其產生有以下的背景。
六大時代背景
1.三大思想文化運動為奧林匹克運動的興起奠定了思想基礎。14-18世紀,歐洲大陸出現了3次大規模的思想文化運動,即: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三大思想文化運動砸開了中世紀束縛人們思想的封建枷鎖,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的主要思想障礙,迎來了思想解放、人才輩出和科學繁榮的時期。適應新的生產力發展和新的生產關系需要的新的思想文化和新的科學藝術紛紛產生,同時,新的體育思想壹壹近代體育思想也應運而生。
三大思想文化運動中產生的壹大批偉大人物與歐洲中世紀黑暗的基督教禁欲主義針鋒相對,他們痛斥禁欲主義違反人性,指出人的欲望是正當的人生目的,認為必須在靈魂和肉體之間建立和諧,主張重視身體和精神的統壹,註重身體的均衡與協調發展,重視身體的健康和健美,使人們重新發現了體育的價值,認識到只有身體健康才能享受到人生的快樂。這種思想的興起和確立,使傳統的道德標準和美與醜的觀念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為奧林匹克運動的興起奠定了思想基礎。
在三大思想文化運動中,人文主義者發掘和整理了古代希臘體育的豐富遺產,如古代奧運會和其他祭禮競技、古代雅典體育和斯巴達體育、古希臘身心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古希臘體育的多種運動手段和方式等。人文主義者認為古希臘體育符合"人性',重視個人幸福,因而大力宣傳,並在近代體育思想和實踐中,繼承古希臘體育遺產,在很大程度上使近代體育在定期舉辦運動會、註重身體全面發展、運動項目的內容和形式等方面都受到古希臘體育的影響。
2.資本主義工業化生產和資產階級的教育方式為奧林匹克運動的興起提供了適宜的土壤。資本主義工業革命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壹系列深刻的變革,它推動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使近代體育有了雄厚的經濟基礎,促使體育獲得了更強的生命力。由於工業化社會中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給人的生理、心理帶來了壹系列嚴峻的挑戰,促使人們努力尋求新的、理想的生活方式,對身體活動有了新的認識。人們開始把註意力轉向改善人的身體本身,體育因成為壹種新的社會需要而得到進壹步發展。
從文藝復興時代起,資產階級的教育家就把體育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手段加以大力提倡,不僅恢復了古希臘的體育制度,還進壹步制定了鍛煉身體的各種措施,積極研究各種運動方法,努力讓學生的身體得到全面發展,體育已成為壹項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教育活動。1423年,意大利人文主義教育家維托裏諾創立了壹所新式學校,仿效古希臘的體育館,稱之為"體育宮"。該校實行體育、德育和智育並重的方針,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成為文藝復興時代資產階級教育的代表。維托裏諾的教育思想和體育實踐,促使體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視,也使體育作為教育的壹項內容而開始在學校實施。
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中對教育的探索更加確立了體育的地位。資產階級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馬丁-路德就主張體育應成為教育的壹部分。捷克教育家考美紐斯按照資產階級的教育要求,對學校體育進行了系統的論述,並將體育以較成熟的形式引入到學校教育之中。他主張學校應設寬敞的運動場,應開展廣泛的體育活動,鼓勵學生通過參加體育活動使身心健康發展。誇美紐斯為學校體育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學校體育之父"。英國著名教育家洛克在其"紳士教育"體系中,明確地把教育分為德育、智育、體育3部分,指出體育是壹切教育的基礎,使體育正式成為學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獨立的組成部分。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在其名著《愛彌爾》中闡述了他的自然主義教育理想,他要求教育與體育緊密結合,主張按自然法則進行體育教育,按兒童各個年齡階段的不同特點,以及兒童的興趣和愛好組織體育活動,以培養"身心兩健"的人才。
19世紀以後,英國也開始了壹系列的教育改革,其中以阿諾爾德在拉格比公學的改革最為成功。他創立了"競技運動自治"制度,充分發揮競技運動的鍛煉價值和教育功能。通過該項改革,拉格比公學的學生在充滿活力的運動場上,自己管理自己,不僅鍛煉了強壯的體魄,而且培養了公平競爭、團結友愛、遵守規則、勇敢頑強的思想品德,使校風校紀大為改觀。阿諾爾德的改革牢固地樹立了體育在教育中的地位,確立了競技運動的教育價值和社會價值,為奧林匹克運動的興起提供了適宜的土壤。
3.古代奧運會遺址的發掘喚起了人們對奧林匹克運動的向往。在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中,歐洲新興資產階級熱烈歌頌了古希臘體育精神,使人們再度回想起泯滅久遠的古希臘奧運會。古代奧運會的遺址引起了人們的強烈向往,英、法、德等國的學者都希望進入希臘尋找古代奧運會的遺跡,但由於土耳其人的封鎖,這壹願望未能實現。
直到1766年,英國學者錢德勒才被允許進入希臘實地考察,他發現了古代奧運會的遺址。1828年支援希臘反抗土耳其侵略的法國兵團中的隨軍學者在奧林匹亞遺址進行發掘,隨後將壹批珍貴的文物運到法國盧浮宮展覽。
1852年1月10日,德國柏林大學教授庫爾提烏斯在遍訪伯羅奔尼撒半島回國後,發表了有關古代奧運會的長篇演說,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1871年,德國與希臘達成全面發掘古代奧運會遺址的條約。1875-1881年,由庫爾提烏斯率領的德國學者對奧林匹亞進行了為期6年的發掘。1881年,古代奧運會遺址的主要設施終於重見天日。1887年,在柏林展出從奧林匹亞發掘出的大量文物,激起了人們對奧林匹克運動的憧憬,人們期望奧運會盡快回到現實中來。
4.體育的國際化趨勢為奧林匹克運動的產生創造了條件。19世紀後半葉,隨著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和世界市場得以形成,民族間的壁壘被打破,體育也超越國界,出現了國際間的體育交流和比賽,形成了體育國際化趨勢。由於國際體育競賽和相互交流的需要,壹些國際性的單項體育組織相繼誕生。1881年第壹個國際單項體育組織——國際體操聯合會成立,1892年國際賽艇聯合會和滑冰聯盟相繼成立。國際體育組織的產生,使運動競賽擺脫了原來的地方傳統,具有了國際性。在國際單項體育組織不斷成立和國際單項體育競賽蓬勃開展的基礎上,人們又迫切要求組織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為現代奧運會的產生創造了條件。同時,隨著國際體育交流的增多,壹個協調各體育組織活動的國際體育組織的誕生就成了必然。
5.世界各地復興奧運會的嘗試為奧林匹克運動的興起積累了經驗。19世紀初期,歐美壹些國家為復興奧運會進行了各種嘗試。19世紀30年代,瑞典倫德大學的斯卡圖教授曾組辦過兩次被當地報紙稱作"奧運會"的比賽活動。從1849年起,每年壹屆,英國布魯克斯博士組辦過長達幾十年的"奧林匹克節"。
19世紀中葉以後,希臘人渴望借復興古代奧運會來重振古希臘文明。在希臘國王奧托的支持下,壹個名叫紮帕斯的希臘人於1859年10月1日在雅典組織召開了第1屆泛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此後,在1870年、1875年、1887年和1889年,又先後舉行了4次泛希臘奧運會。由於組織不善和僅限希臘人參加,泛希臘奧運會沒能繼續得到發展,但對歐洲各國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許多國家的報紙對這幾次運動會都作了較為詳細的報道,從而引起了遠比希臘本士更大的反響,它從正反兩方面為奧林匹克運動的興起積累了經驗。
6.戰爭的威脅和人們渴望和平的願望促進了奧林匹克運動的興起。19世紀末,世界上出現了壟斷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壹個新的、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威廉二世統治的德國登上了歷史舞臺,並且想通過戰爭來重新瓜分世界,戰爭的陰雲籠罩著整個歐洲。
在此階段,德國要求復興奧運會的呼聲很高,壹些別有用心的德國人想通過發起奧運會,來擴大影響,為稱霸世界服務。法國是德國的近鄰,如果德國發動戰爭,戰爭的災難首先就會落到法國人民身上。法國人民強烈反對戰爭,渴望保持世界和平,古代奧運會和平、友誼的精神,恰好符合法國人民和世界人民要求和平的願望。復興奧運會,不僅有利於國際體育的發展,而且有助於法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反對德國稱霸世界的鬥爭。復興奧運會成了人們的迫切需要,這壹光榮的歷史使命落在了法國人的肩上。
顧拜旦讓奧林匹克運動變成了現實
法國教育家顧拜旦是公認的現代奧林匹克創始人,他為奧林匹克運動的誕生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1888年,顧拜旦就任法國學校教育、體育訓練籌備委員會秘書長。1889年顧拜旦代表法國參加在美國波士頓舉行的國際體育訓練大會,進壹步了解了世界體育的動態,他認為近代體育的發展正在走向國際化,應該借助古希臘體育的經驗和傳統影響來推進國際體育,於是產生了復興奧運會的想法。為了實現這壹想法,顧拜旦做了大量的工作。
1891年,顧拜旦創辦《體育評論》雜誌,以此為陣地熱情宣傳他的主張,對創辦奧運會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892年,顧拜旦遍訪歐洲,宣傳奧林匹克理想。同年11月25日在慶祝法國體育運動協會聯合會成立5周年大會上,他發表了著名的演說,第壹次公開和正式地提出創辦現代奧運會的倡議。在演說中,顧拜旦闡明:現代奧運會應該像古代奧運會那樣,以團結、和平和友誼為宗旨,但應該比古代奧運會有所發展和有所創新,它應該向壹切國家、壹切地區和壹切民族開放,並在世界各地輪流舉辦。顧拜旦的倡議,使現代奧運會從壹開始便沖破民族和國家的界限,具有鮮明的國際性。1893年,顧拜旦在巴黎召開壹次國際性體育協調會議,團結國際體育人士,討論創辦奧運會的問題。翌年,他還將自己的倡議寫成公開信, 寄給許多國家的體育俱樂部,得到不少體育俱樂部的支持。
在國際上各種因素的促進和顧拜旦的不懈努力下,創辦奧運會的各種準備工作終告就緒。1894年6月16日—24日,根據顧拜旦的建議, 來自美國、英國、俄國、瑞士、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時、荷蘭和希臘等12個國家的49個體育組織的代表,參加了在巴黎索邦神學院舉行的國際體育運動代表大會。會議期間,又先後有21個國家致函,向大會表示支持和祝賀。這次會議通過了成立國際奧委會的決議,並從79名正式代表中選出15人任第1屆國際奧委會委員。大會還決定由奧運會舉辦國的國際奧委會委員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由於首屆奧運會定於1896年在希臘首都雅典舉行,因此希臘委員維凱拉斯當選國際奧委會第壹任主席,顧拜旦為秘書長。大會規定每4年舉行壹次奧運會,通過了遵循"業余運動"的決議。大會還規定奧運會的比賽項目為田徑、水上運動、遊泳、賽艇、帆船、擊劍、摔跤、拳擊、馬術、射擊、體操、球類運動等。
1896年4月6日—15日,第1屆現代奧運會終於如期在雅典舉行。雖然組織很不完善,但它卻是奧林匹克運動正式誕生的重要標誌,具有繼往開來的意義。
奧林匹克運動終於登上歷史舞臺, 揭開了人類文明史上又壹頁新的篇章。
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是在奧林匹克主義指導下,以體育運動和四年壹度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慶典為主要活動內容,促進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道德全面發展,溝通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奧林匹克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社會運動。
奧林匹克運動包括以奧林匹克主義為核心的思想體系,以國際奧委會、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和各國奧委會為骨幹的組織體系和以奧運會為周期的活動體系。
1894年6月23日,當顧拜旦與12個國家的79名代表決定成立國際奧委會,開創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時,這壹壯舉曾壹度成為人們諷刺的對象。而在百余年後的今天,奧運會已成為普天同慶的節日, 奧林匹克運動也吸引了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積極參與。
百年奧運, 跌右起伏, 大致經歷了以下的發展過程:
奧運發展歷史:艱難的探索(1894-1914)
遵循著壹定的時間周期在世界各地舉辦大型綜合性國際運動會,讓體育運動服務於各國人民,服務於世界和平,這種做法在19世紀末遇到的困難是今天的人們難以想象的。其時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全球的工業革命,在給社會帶來巨大進步的同時,也將民族矛盾激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思想方面,固於各自小天地的長期束縛,人們還難以理解奧林匹克思想,對接受奧運會這種國際性的文化還缺乏必要的思想準備。
在體育方面,正在發育的現代競技運動與體操運動尖銳對立,體育界四分五裂,門戶之見根深蒂固,派別之爭頻頻出現,舉辦世界性的大型綜合運動會既無先例,也缺乏經驗;尚不發達的交通、通訊條件遠不能滿足奧運會的需要。就奧林匹克運動本身而言,新生的國際奧委會本身還不成熟,除體操、滑冰和賽艇外,其他運動項目尚無國際組織,國家奧委會尚不存在。
在這種情況下,早期奧運會存在著諸多缺陷。首先,奧運會設項不穩,每屆項目有所不同,主辦者可臨時增減項目(如首屆奧運會的賽艇和帆船比賽,因天氣不好而取消,臨時增加了壹項100米自由泳比賽),項目內容重復(第2屆奧運會體操個人全能由雙杠、單杠、吊環、鞍馬、跳馬、自由體操、跳遠、跳高與跳遠綜合跳、撐竿跳、爬繩、50公斤舉重等項目組成)。其次,運動場地缺乏統壹標準,不僅跑道長度不同,有333.33米(1896年奧運會)、500米(1900年奧運會)、536.45米(1904年和1908年奧運會)、383米(1912年奧運會)幾種,而且場地的設計也不統壹, 如首屆奧運會采用"U"形跑道,第2屆奧運會使用草地賽場。最初的遊泳比賽在天然水域內進行。第三,比賽缺乏必要的規範,如馬拉松比賽的距離每屆都不相同,舉重和摔跤無體重分級和時間限制,度量體系混亂,時而英制,時而公制;組織者可擅自臨時改變比賽日程;裁判多由舉辦國人員擔任,執法難以公正;各項目運動員參賽資格不壹致,奧運村尚未建立,運動員住宿地分散而混亂。奧運會也沒有固定期限,短則10天 , 長則五六個月。第四,經費緊缺。首屆奧運會因為資金短缺,幾至半途而廢。緊接著連續3屆奧運會因資金問題,不得不與商業博覽會聯合, 成為博覽會的陪襯。
1908年倫敦奧運會是奧運發展史上的壹個重要裏程碑,出現了膾炙人口、強調參與的奧林匹克名言:“重要的不是取勝,而是參與。”英國是當時世界上競技運動組織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主辦這屆奧運會的英國奧林匹克理事會由國際奧委會的英國委員和英國各單項體育協會的代表組成。這種人員結構,為其他國家奧委會的構成提供了範例。這屆奧運會各項比賽的技術性工作,從制定賽制、編排賽程,到選派裁判、組織比賽均由各單項體育協會負責,規範化程度大大提高。這為後來由各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管理奧運會技術工作奠定了基礎。至此 , 奧林匹克"三大支柱"的組織結構已現雛型, 各自職責相對明確, 從而確定了奧林匹克組織體系的基本框架。
在這壹階段即將結束時,第5屆奧運會於1912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其參賽成員國的數量比第1屆翻了壹番,運動員人數增長了75倍。現代奧林匹克運動鞏固了自己的陣地。
奧運發展歷史:初具形態(兩次世界大戰之間)
1914—1918年的第壹次世界大戰,使定於1916年在柏林舉辦的第6屆奧運會被迫取消。戰爭使國際局勢動蕩不定,第壹次世界大戰結束不過21年,規模更大、更為殘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降臨。奧林匹克運動抓住了兩次大戰之間相對和平的瞬間, 經過5屆夏季奧運會和4屆冬季奧運會,初步確立了奧運會的基本框架和運行機制。
首先,由於冬季運動項目的加入和女子體育的發展,奧運會變得更為均衡和完整。冬季運動項目是現代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冰天雪地這種嚴酷的自然條件下進行體育活動, 對青年人的鍛煉和培養來說有著夏季運動項目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1924年冬季奧運會的出現,彌補了夏季奧運會的不足。1928年,女子田徑項目被正式列入奧運會,在位居奧運會競技之首的田徑項目中占據壹席之地,是壹個歷史性的進步。項目重復問題在這壹時期基本得到解決。
自1924年奧運會始,體操擺脫了內容混雜的狀態,形成了現代競技體操的基本項目。田徑取消了立定跳遠、壺鈴擲高、擲遠等內容,日趨標準化。1930年國際奧委會執委會與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代表理事會協商後決定,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為田徑、體操、防禦性項目(拳擊、擊劍、摔跤、射擊)、水上運動(賽艇、遊泳)、馬術、全能(現代五項)、自行車、舉重、帆船和藝術比賽(建築、文學、音樂、繪畫、雕塑),組委會可選擇的項目有草地網球、水球、冰球、手球、籃球、回力球。同年,國際奧委會將奧運會的舉辦期限定為16天,並規定除集體項目外,每個項目壹個國家只能派3名運動員參賽。女子項目為體操、田徑、遊泳和擊劍。對運動員參賽資格有了相對統壹的界定,並對報名、比賽組織工作的許多具體問題作出了規定。
1920年安特衛普奧運會首次使用400米跑道,4年後這種跑道被確定為奧運會標準跑道;1924年巴黎奧運會開始有了長50米的遊泳池。奧運會場地設施在規範化的基礎上,在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和1936年柏林奧運會期間得到進壹步改善。柏林奧運會還出現了可容納11萬觀眾的大型體育場。後來為人們所熟知的壹些奧林匹克標誌和儀式也在此時壹壹面世,如奧林匹克五環旗(1920年奧運會)、聖火傳遞(1936年奧運會)、開幕式放飛和平鴿(1920年奧運會)、運動員宣誓(1920年奧運會)。奧運會的頒獎儀式有了明確的規定,並自1932年始為壹、二、三名設置高度不同的授獎臺。專門接待運動員的奧運村在1924年巴黎奧運會進行嘗試之後,於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上開始正式設立。
這壹時期, 奧林匹克組織發展迅速,國家奧委會成員數量從第壹次世界大戰前的29個增至60個, 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達到24個。1926年國際奧委會建立了由各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代表組成的技術委員會。此後, 國際奧委會逐漸擺脫技術性事務,開始更多地關註領導、協調、決策等更高層次的工作。奧林匹克運動終於形成了三大支柱互相配合的組織體系。
1920年出現的奧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強",是這壹時期奧林匹克思想的重要進展, 它與"重在參與"相輔相成,鼓勵人們以積極進取的精神參與到奧林匹克運動中來。
奧運會與科學技術的相互結合也取得重要進展,在工程建築、電子設備和通訊中大量采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如1932年采用雙鏡頭照相機進行終點攝影,第壹次在奧運會上非正式使用電動計時和終點攝影儀,運動會場設置大屏幕記分牌,出現自動打印機網絡等。從1936年柏林奧運會開始,組委會采用電影這壹形式對奧運會進行完整的記錄。首次奧運閉 路電視轉播也在此時開始。
這壹時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運動員業余身所引起的沖突,許多運動員因此而受到處罰,如曾3次參加奧運會、獲得9枚獎牌、被記者稱為“超人”的著名芬蘭長跑選手努爾米因接受補貼,被視為“職業運動員”,無緣參加1932年的奧運會。此外,隨著奧運會影響的擴大,壹些政治勢力試圖將其作為政治工具的意圖日益暴露,這在1936年由希特勒統治下的納粹德國所舉辦的冬、夏兩屆奧運會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奧運發展歷史:發展與危機(1945-1980)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戰爭,全世界有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逾20億的人口先後卷入。1940和1944年兩屆奧運會被迫取消。二戰之後出現了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如兩大陣營的對抗、冷戰格局的形成、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風起雲湧等。世界的新格局既促進了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也給它設置了重重障礙。
戰後,奧林匹克運動出現了壹系列新變化。奧運會規模擴大,項目劇增。戰爭結束後的1948年奧運會有來自59個國家奧委會的4062名運動員參加136個項目的比賽,1972年時則有121個國家奧委會派出7121名運動員,參加195個項目的比賽。冬季奧運會參賽運動員數目也由1948年的28成員國的369人增加到1972年的35成員國1006人。在奧運會規模擴大的同時,競技運動的水平快速提高,出現了體操運動員科馬內奇、田徑運動員摩西、比蒙等壹批超級明星和8.90米這樣令人難以置信的跳遠紀錄。1960年埃塞俄比亞的阿貝貝赤足獲得馬拉松比賽冠軍,標誌著發展中國家開始在奧運體壇顯示力量。奧運會舉辦地也不再局限於歐洲和美洲。
1956年和1964年分別在大洋洲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和亞洲日本的東京舉辦了第16和第18屆奧運會。
這壹時期最引人註目的壹件大事,是1979年中華人民***和國恢復了本國在奧林匹克運動中的合法席位,這不僅為中國體育提供了壹個廣闊的國際舞臺,促進了中國體育和社會的發展,而且對奧林匹克運動也產生了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
奧林匹克運動的迅速發展也引發了壹系列新的問題,主要是:1.政治格局的變化對奧運會的影響。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以來,政治對奧運會的影響步入壹個新的階段。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政治體系的沖突、種族主義與反種族主義的鬥爭、各種意識形態的對立等,都對奧運會產生深刻影響。與此同時,恐怖主義分子出於政治目的,開始將奧運會作為自己的攻擊目標,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即為壹例。出於政治原因而對奧運會實行的抵制連續不斷,規模越來越大。2.競技運動商業化和運動員職業化的進程開始加快。60年代中期以來,奧運會作為壹種文化商品的趨勢已露端倪,國際奧委會的"業余"禁條屢被觸動,奧運會與經濟相結合的勢頭強勁,防不勝防。奧運會比賽中欺騙行為有所擡頭。首先,違禁藥品的濫用日益嚴重,1960年羅馬奧運會出現奧運史上第壹例運動員因服用興奮劑而喪生的事故,興奮劑問題開始引起人們的註意。其次,在女子項目的比賽中出現了有男性特征的運動員,運動員的性別問題也成為人們關註的對象。3.奧運會出現經濟危機。隨著奧運會的膨脹,舉辦奧運會所需要的人、財、物等各種資源的投入急劇增加, 而舊有的籌資方式遠不能滿足舉辦奧運會的需要,再加上舉辦奧運會對當地居民生活環境的影響,壹些居民反對在自己的城市舉辦奧運會, 如美國的丹佛市就因此而不得不將已經得到的1972年冬季奧運會舉辦權交回,由國際奧委會另選城市。1976年蒙特利爾因舉辦奧運會而債臺高築。到70年代後期, 願意舉辦奧運會的城市只剩下洛杉磯壹個。當時的國際奧委會對二戰後社會的深刻變化和60年代以來奧運會社會化、大型化、綜合化的新趨勢缺乏認識,堅持多年來形成的封閉格局, 拒絕與其他國際組織和政府機構打交道,以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堅拒商業於奧運之外, 以保持奧運的"純潔',從而使奧林匹克運動嚴重脫離社會。國際奧委會的保守與僵化加劇了它與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和國家奧委會的矛盾, 為了集聚各自的力量 , 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於1967年成立了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總會, 各個國家的國家奧委會也於1979年成立了國家奧委會協會。
奧林匹克三大支柱的合作關系出現了危險的裂痕,它們***議大事、互相溝通的奧林匹克代表大會也已自1930年起就處於休眠狀態。此外,盡管二戰後大批新獲獨立的第三世界國家加入奧林匹克運動,但在布倫戴奇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的20年間僅增加了6名國際奧委會委員,發展中國家的呼聲受到忽視。於是,自60年代後期以來,國際奧委會內外交困,風雨飄搖,其全部資產到1972年只剩下區區200萬美元。奧林匹克運動積蓄已久的各種矛盾發展到了非解決不可的程度。舊的模式已無能為力,而新的模式、新的運行機制尚未建立起來。1972年,愛爾蘭人基拉寧接替布倫戴奇,出任國際奧委會第六任主席,拉開了改革的序幕。
基拉寧任職的8年是奧林匹克運動變封閉為開放的過渡階段,國際奧委會開始重新審視奧林匹克運動與社會的關系。19世紀形成的業余原則和奧林匹克運動可獨立於政治之外的觀點對人們思想所形成的禁錮開始松動。盡管這8年奧林匹克運動的改革進程是緩慢的,卻為下壹階段薩馬蘭奇大刀闊斧的改革做了必要的準備。
奧運發展歷史:改革與創新(1980-2000)
1980年西班牙人薩馬蘭奇接替基拉寧,出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審時度勢,開始了全面的改革。這場改革的核心內容是變封閉為開放,使奧林匹克運動跟上社會前進的步伐。國際奧委會壹反過去視商業化為洪水猛獸的陳腐觀點,充分肯定它對體育運動的積極作用,大膽引進市場經濟的機制,積極而有控制地對奧運會進行多種商業開發,給奧林匹克運動建立了壹個堅實的經濟基礎。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的組委會對舉辦奧運會的經濟運作機制進行了大膽改革,變沈重的包袱為可觀的經濟效益。國際奧委會敏銳地覺察到這壹事件的重大意義,對洛杉磯的經驗進行認真總結,設計出壹整套規範而有效的經營奧運會的做法,如"奧林匹克計劃"(TOP計劃)等,從而為奧林匹克運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1992年國際奧委會已擁;資產125億美元,1993-1996年整個奧林匹克運動從商業開發中獲得23-25億美元的總收入。國際奧運會本著取之於奧運,用之於奧運的原則,通過奧林匹克團結基金組織,對整個奧林匹克運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奧林匹克運動給以積極的援助。
肯定商業化的積極意義的壹個直接結果就是廢除了參賽者業余身份的限制。業余原則從壹開始就有其不可操作性,它不僅與奧林匹克運動的宗旨相矛盾,而且也不符合現代競技運動發展的現實。由於競技運動水平的迅速提高,運動員必須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高水平的競技運動中,純粹的業余運動員不復存在。各國或明或暗給奧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