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經濟危機對中國制造業的影響

經濟危機對中國制造業的影響

分析更多詳細文章:

即使在危機蔓延的今天,仍有許多自稱“制造強國”的中國企業家堅持己見,無法正視產業結構選擇上的“加工不是制造”和管理理念上的“商不是因”這兩大本質病源。

無情的經濟現實讓2008年成為不同尋常的壹年。次貸危機以來,國內外經濟環境發生了許多變化。持續的出口受挫和後續資金的缺乏,使得中小企業倒閉現象從最初的暗流湧動到現在的屍橫遍野。隨著奧運會後經濟復蘇夢想的破滅,股市持續下跌,隨後華爾街爆發金融海嘯,乳業更是不合時宜地以“毒奶”失天下...制造業的生死存亡也導致了相關行業的蕭條,從而拉開了中國企業社會入冬的序幕。

第壹,中國制造的內憂外患

本質表現:哪裏最發達,哪裏最受傷。

以“全球最大的玩具代工廠”玩具巨頭和君集團的突然倒閉、有“糖王”之稱的廣東中谷糖業集團龐桂雄先生自殺、眾多不法老板攜家眷逃往國外為代表,珠三角已是哀鴻遍野;地處長三角的江浙地區,曾經是民間借貸最發達的地區,也陷入了無奈的深淵。在這場巨大的危機中,除了許多企業的災難,壹些老板也勢必陷入絕望。

1.外貿總成績(1)

來自泛珠地區(2)的進出口貿易及相關表現稍好。

2008年上半年GDP增長方面,僅江西省同比增長13.3%,其他省區整體經濟勢頭呈放緩趨勢,平均同比增速為3.7%。進出口總值4035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6.7%,但低於全國9個百分點,占進出口總值的32.7%。其中,廣東進出口總值32451億美元,同比增長13.3%,但增速低於全國12.4個百分點。

泛珠地區累計貿易順差675.4億美元,增長8%,同期回落44.7個百分點。實現貿易順差占全國貿易順差的68.2%。其中,出口總額2355.3億美元,增長15.4%,低於全國出口增速6.5個百分點;進口總額6543.8+067.98億美元,增長654.38+08.6%,低於全國進口增幅654.38+02個百分點。

對比中國內地進出口的整體表現,可以看出,進出口貿易呈現出口放緩、進口加速的趨勢。

2.傳統商品與企業整體績效

2008年上半年,受外需不足、物價低迷等多重原因影響,泛珠三角地區出口增速明顯放緩。其中,服裝及服裝輔料出口6543.8+048.4億美元,下降23.2%;塑料制品出口34億美元,下降7.3%;鞋類出口80.8億美元,增長11.4%,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7.3個百分點。家具及其零部件出口58.9億美元,增長23.9%,小幅放緩0.3個百分點。箱包及類似容器出口31.5億美元,增長19.3%,增速放緩8個百分點;玩具出口23.4億美元,增長3.1%,增速放緩26.5個百分點(如下表所示)。

與此同時,根據國家發改委的數據,約有6.7萬家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倒閉。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代表的紡織行業中小企業數量已超過1萬,超過三分之二的紡織企業將面臨洗牌或重組。僅浙江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成本已占收入的87.6%,同比上升0.3個百分點;企業融資景氣指數落入“衰退”區間,二季度為98.5,同比下降22點,22.3%的中小企業感到融資困難;企業家信心指數和企業景氣指數分別降至122.4和131.5,同比分別下降22.7和23.3點,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3.相關行業的表現

由於需求不足和生產過剩,2008年上半年,泛珠三角地區相關產業出口方面,鋼坯和粗鍛件出口531.9噸,下降99.9%;鋼材出口333.2萬噸,下降25.2%;鋁出口45.3萬噸,下降10.5%;水泥出口85.8萬噸,下降20.3%;化肥出口287.9萬噸,增速由去年同期的1.3倍放緩至14.8%。農產品出口50.8億美元,增長12.4%,比去年同期回落6.6個百分點。進口方面,主要表現為:進口汽車3萬輛,增長62.7%,6543.8+0.7億美元,增長79.8%;銅礦石及其精礦進口84.7萬噸,增長571%;農產品進口65.4億美元,增長52.8%;錳礦及其精礦進口654.38+0.27萬噸,增長27.5%;鐵礦石及其精礦進口2248.3萬噸,增長65.438+09.8%;成品油進口571.1萬噸,增長13.6%。

9月份左右,金融海嘯之下,房地產、鋼鐵以及相關行業都沒有剩下雞蛋。這裏就不討論房地產市場長期以來的全國性低迷。

65438+10月以來,國內鋼鐵及相關行業全面虧損。僅在鋼鐵大省河北,就有超過40%的小鋼廠倒閉,鐵礦石企業普遍倒閉,礦石積壓染紅了港口。由於需求疲軟,這些高價進口原材料必然需要較長時間消化。而且,行業虧損現象會持續多久?是未知的。相關行業,比如北京的五金建材市場,和奧運前有很大不同,還有房地產行業,銷售情況直到今天也沒有回暖的跡象。

4.經濟和社會影響的表現

同樣,制造業危機對金融體系和資本市場以及運輸和服務業的發展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首先說說金融、資本、企業的關系。任何企業都要有足夠強大的現金流,壹個成熟的企業沒有銀行也不壹定會死。但是,企業在中國的發展有自己明顯的特點。企業與金融機構(包括金融機構或個人)的關系最為微妙,這就構成了金融機構、資本市場與企業的特殊關系。這體現在兩個方面:壹是沒有借貸就沒有產業發展,企業基本沒有積蓄,老板有多少錢就敢借多少;第二,幾乎每個老板都對資本運作情有獨鐘,對IPO上市有著特殊的情結(4),但過於註重回報的表現,忽視精細化管理。

其次,交通。目前,國內外從事貨運和物流的企業都出現了衰退或破產的跡象。這種趨勢也表現在客運方面。從最近的壹份中國部分倒閉企業不完全名錄中發現,至少有30家大中型國際貨運或物流公司倒閉,超過100家中小企業破產。事實上,據筆者調查,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國內貨運物流企業已經開始虧損或瀕臨倒閉;涉外運輸和港口作業更是風聲鶴唳,相關中小企業頻頻倒閉;2008年前三季度,中國航空運輸的客貨周轉量平均下降至少5%。

先說對各種基礎服務行業的嚴重影響。目前,不僅連鎖商業和零售市場受到影響,餐飲和酒店業也難以幸免。香港餐飲管理協會主席楊坦言,餐飲業將成為“倒閉潮”的下壹個“重災區”,來年生意不容樂觀。

基於國內整體表現和相關經濟運行數據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中國企業“加工”屬性的行為病原體已經惡化:壹旦進口國需求減少,危機就會迅速爆發。就連泛珠三角地區,這個曾經讓國人無比自豪的“制造業熱土”,也不可避免地驗證了“加工致富到底”的命運:這種產業結構質量下的中國企業社會,在世界經濟危機的大形勢下,必然是哪裏最發達,哪裏最受傷。

第二,為改變而改變

基本點:產業要轉型,企業要管理轉型。

綜合來看,筆者認為,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奉行自由市場和凱恩斯主義原則的美國,由於政府法令繁雜,金融衍生品很多,最終導致華爾街風暴,對其實體經濟的影響可能是間接的;然而,自由放任的監管環境和中國對外貿的過度依賴,以及當前的企業危機,才是隱藏了很久的實體經濟的本質病原體,最終以火山爆發,這是社會可能發生經濟危機的初步征兆。

可以說,與發達國家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在產業分布和運營模式上的鮮明差異相比,我國中小企業和大企業幾乎處於同壹產業和發展水平:大企業能做的事,中小企業都能做,甚至單個私營者也能做。這場不可避免的危機警告我們,迫切需要在不同層面進行深入的變革和轉型。

1.產業結構調整

而占比最大的傳統大宗商品出口增速普遍下滑,礦產資源進口增長不利;值得壹提的是,2008年上半年,泛珠三角地區機電產品出口額為6543.8+0532.2億美元,增長265.438+0.6%,占出口總額的65%;高新技術產品(與機電產品交叉)出口782.9億美元,增長21.9%,占出口總額的33.2%。這表明,在出口萎縮的整體形勢下,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仍保持了20%以上的穩定增長。從相關性分析中可以看出,globrand.com泛珠三角地區的對外貿易發展本身呈現出壹種極不平衡的分布狀態,同時也因為很多省(區)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不高。由此可見,中國企業尚未崩潰到“兵敗如山倒”的絕境,但由於壹般加工貿易收入占GDP比重巨大,充分體現了國內和區域制造業產業結構轉型的緊迫性。

當然,也要正視產業升級轉型過程中面臨的挑戰。主要是:第壹,如何消化和激活勞動密集型或初級加工部門的產能過剩問題?二、如何解決技術研發導致附加值低的問題(5)?三、如何整合行業,優化企業管理?第四,如何全面提高產品質量、成本管理、生產效率和市場運作能力,以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競爭的實力?

2.既要增加內需,又要增加內銷。

盡管生產過剩導致商品和相關產品的國內價格下降,但這只是表面的和暫時的。負面影響不利於企業的可持續生產,必然迫使很多企業減產,導致大量中小企業破產;同時,也必然帶來壹定的城市失業和農業經濟壓力。因此,從上到下,必須正視並及時妥善解決制造業危機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壹方面,中央政府應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如取消貸款限制,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支持高新技術產業化,鼓勵技術進步;並通過相關經濟政策,有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通過各種措施有效增加內需。幸運的是,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中央政府已經宣布了十項宏觀措施來註入4萬億人民幣。

同時,地方政府要盡力幫助企業擺脫大量生產過剩及其後期發展的困境。例如,廣東省外經貿廳近日發布《關於促進外商投資和加工貿易企業擴大內銷的指導意見》,提出五大政策措施,對國內納稅大戶和創立國內品牌的外商投資和加工貿易企業給予財政獎勵,鼓勵更多出口企業轉戰國內市場。針對企業擔心的渠道和品牌問題,明確指出,引導和鼓勵外商投資和加工貿易企業通過壹般貿易方式生產在國內市場適銷對路的產品,逐步建立國內營銷和物流體系,打造國內品牌;還將組織和引導企業參加國內展會,為出口產品進入國內市場提供良好的展示和服務平臺。

另壹方面,相關企業要充分挖掘自身能力,加大對市場的掌控力度。比如“渠道為王”永遠是家電廠商的命根子。在產業利潤日益攤薄的今天,為了應對家電連鎖巨頭的強勢要價,廠商采取自建渠道、改變渠道或自行開發終端市場等營銷策略,是行業轉變市場模式的積極之舉。這既要求廠家增加費用,做好銷售團隊管理,又避免采用“層層批發”的傳統模式,保證最終消費者得到實惠。

3.需要改變企業主的思維:矯情、感性還是無情?

目前,中國企業社會至少存在兩個核心問題:

(1)低端產業結構和固化的落後運營模式。

這包括兩類企業。第壹類是地域上轉移到內地的沿海企業,沒有改變產業層次和經營方式;第二類是向沿海企業學習的內地企業,產業層次比較低。

(2)中國高度投機的企業社會“造就”了“四不像”的中國老板。

中國老板作為企業社會的活躍主體,既不是投資者,也不是企業家。這就好比國內某知名民營企業的老板說:“當我是企業,我要把企業當兒子養,當豬賣。”充分體現出“只求有功,不舍無過”的極端利己本質動機和過於短視的商業眼光。

不可避免的是,壹旦發生危機,市場往往“不堪重負”,人才“土崩瓦解”。以前的顧的科龍危機,最近的牛根生的三鹿、蒙牛危機就是典型的例子。

4.企業管理變革的出路:企業市場化和管理社會化。

由於實際控制人在經營理念上的腦病原體,即使出現新的企業或投資人,或者新的管理層(主要是職業經理人)的參與,也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企業的命運。也可以說,老板文化不壹定是錯的,而是形成老板文化的理念。這證明了中國企業社會各主體管理模式的變革在未來都將有壹個相同的方向:管理社會化。

什麽是“管理社會化”?簡單來說就是產權制度改革中非常重要的合同委托管理。財產所有者不再親自經營企業和資產,而是依靠和委托職業經理人團隊進行管理。在管理實踐中,隨著專業管理團隊的介入和組織能力的全面提升,在具體的戰略實施和目標管理活動中,不再將管理目標視為可選指標,而必須首先建立壹套全面的績效指標評價體系,該體系必須高度強調管理目標,確保長期效益。這種評價體系所承載的管理目標,既是企業市場化、管理社會化的標誌,也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感的基本載體,更是企業長期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其中,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要正確理解“社會責任感”不僅僅是向社會捐錢和“獻愛心”那麽簡單。

既然國企本身其實就是壹種契約委托管理,我就在這裏展開。長期以來,政府沒有解決以職權、責任和利益為中心的績效考核問題,人為地將經濟指標放在國企經營者考核的首位。這種短視的屬性總是導致管理者綜合評價機制的不合理。因為追求經濟利益不應損害社會利益,過分強調經濟指標必然滋生經濟掠奪;關註高回報和管理者不可避免的腐敗就像孿生兄弟。這不僅是中國國有企業走向行業壟斷和市場壟斷的根本原因,也是國有企業在高峰階段因外資介入而瞬間崩潰的主要內在威脅。其實非國企老板需要註意的問題和國企老板本質上是壹樣的,這也是為什麽私企發展到壹定階段必然會有泛國企的弊端。可見,老板要高瞻遠矚,站在長遠發展的角度,積極選擇規範化管理的道路,積極追求各項管理指標符合要求的利潤目標。

目前,如果我們不利用危機從根本上治療病原體,不盡快轉變產業結構,實現企業管理的社會化,企業將永遠得不到長期生存和發展的機會。

中國的企業社會如何像企鵝的中小企業壹樣度過嚴冬,我們拭目以待。像北極熊這樣的大型企業將如何應對灼熱的高溫?

(1)本文數據均來自政府。實際情況可能比那更嚴重更糟糕。

(2)指泛珠三角9個省區。

(3)中國海關統計。

(4)壹般來說,通過IPO上市的中小企業無法滿足上市的條件,比如凈資產值沒有達到上市的門檻,必須依靠社會投資機構的資金投入才能成功實現上市。所以IPO上市的公司條件比非IPO上市的公司更寬松。必然會帶來壹些盲目上市的現象。

(5)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國家差距較大。根據韓國產業研究院的報告,2007年,韓中企業的技術差距在制造業領域為3.8年,在鋼鐵和紡織領域為4.1年,在電子領域為3.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