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壹個很久沒有聯系的初中同學,雖說以前關系不錯,但多年互不來往,原來的感覺已經消磨殆盡,這件事對我以後的生活本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大家見面也只是相互寒暄,但為什麽我還是會莫名地開心和激動呢?(上海 江)
李子勛回復:
現在的生物科學比較認同細胞記憶,認為人具有言語記憶與情緒記憶。
有壹個形象的比喻,每個細胞都是壹個記憶體,我們的肌體有多少細胞就有多少這樣的記憶體,很像壹個浩瀚的圖書館中的藏書,把生活的點點滴滴儲存起來。不過,打開它們需要類同質的 *** 信息。比如我們小時候在壹個地方生活過,幾十年後,故地重遊,很多兒時的記憶會很鮮活地湧現出來。故地重遊就是類同質的信息。老朋友相見,言語敘事的記憶早已消失殆盡,但老朋友作為壹個重復信息載體,激發我們埋藏在肌體裏很久的記憶,這些記憶會以壹種緩慢的速率釋放,這也許是妳出現開心和激動的原因。
為了讓我們能夠記憶更多的經歷,我們應該帶著情緒去生活。我們閱讀的時候,如果沒有帶任何情緒,也沒有愉快的想像參與,那麽這些言語記憶只能在大腦中保持很短的時間。如果閱讀時產生心身體驗,不管是愉悅的還是傷痛的,這些情緒會在細胞組織裏積攢起來,留下印痕,不管多久,類似的 *** 會準確地激發記憶並重新體驗那些情緒。想想看,李陽老兄不正是通過情緒與大聲引發的肌肉體驗來增強英語的記憶嗎?古人靠大聲朗讀來學習,原理也在於此。帶著情緒去生活、學習、交友、工作、相愛,才是豐富人內心記憶的根本。(心理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