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這體現了李清照怎樣的心境和情感?

“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這體現了李清照怎樣的心境和情感?

謝邀:

開篇明義,“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這兩句出自李清照的《攤破浣溪沙》壹詞,這首詞創作於作者的晚年,是壹首抒情詞,主要寫她大病初愈的生活情狀,委婉動人。詞中描述的是普通的生活場景,自然而然地輕描淡寫,讀來卻扣人心弦。

如果說要從“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兩句中窺探李清照的心境和情感的話,最好的辦法就是走進詞作本身,走進文本,走進詞作的背景,以知人論世的方法解讀詞人的心境和情感。原詞如下:

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

開篇句“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描寫的就是壹個久病初起的人的形象,雖然還有點憔悴,但是詞人精神還是不錯的。他洗漱完畢,坐在梳妝臺前照照鏡子,在鏡子裏她看到了自己“兩鬢華”的樣子,詞作就是以這樣的壹個生活場景起調的。

從這句還能看出,詞人因為生病,臥床的時間很長了,如今病情好轉,詞人的心情也隨之轉好,她此刻已能下床活動了。

原來,李清照小南渡之後,她的生活曾壹度陷入困境,首先是丈夫趙明誠病逝,她不得不獨自壹人開始了長達五年的顛沛流離的生活。這期間,她視同生命的大量古書石刻,在戰火中“散為雲煙”,所珍愛的金石書畫也屢遭盜竊。

本來她所遭受的災難已經夠多了,而此時的她又禍起蕭墻,偏偏又有幾個專門撥弄是非的小人趁此機會落井下石。他們誣告李清照曾將家中收藏的玉壺奉送給金人,暗地裏向朝廷彈劾她有通敵嫌疑。

這件事使李清照“大惶怖,不敢言,遂盡將家中所有銅器等物,欲走外庭投進”,李清照想將家中所剩的銅器等物盡快奉獻給朝廷,來減輕自己通敵的嫌疑。在《投內翰纂公崇禮啟》中,李清照如是記述了當時的心境:“近因疾病,欲至膏育,牛蟻不分,灰釘已具。”這場大病是因為她深受世事牽絆、蒙受種種毀謗,甚至壹度身陷囹圄。

經歷了命運的顛沛流離,此時的李清照幾乎心力交瘁,時年49歲的李清照在憂懼與不安的狀態中,她大病了壹場。但是,李清照憑借頑強的毅力和朋友及時的幫助才挺了過來。

這首《攤破浣溪沙》就是李清照在重病初愈之時所寫,詞作描繪的是壹個個普通的生活場景,也就是她養病的場景。因為詞人重病初愈,同時也洗清了各種毀謗,她的心情也逐漸變好,所以就填成了這首詞。

在梳妝臺前,大病初愈的女詞人對鏡端詳自己的容貌,雖然還未完全恢復,但總算壹切都好起來了,這也為接下來的描寫做足了行文上的鋪墊。

“臥看殘月上窗紗”這壹句是時間上的挪移,生活場景也發生了變化。時間從早上直接過渡到月上窗紗的夜晚時分。

“臥看”二字很顯然還是對自身身體狀況的壹個側面描寫,因為大病初愈,體力還沒有完全恢復,是不宜久坐的,她的身體乏力,坐壹會兒又回到了床上躺下。盡管如此,也足以說明詞人的心情較為閑適。

因為李清照心情不好的時候,她會將這種情緒融進詞作裏的,如她在《浣溪沙》壹詞中曾有“小院閑窗春已深,重簾未卷影沈沈。倚樓無語理瑤琴”的句子,詞作無不透露著詞人傷春、傷感、惆悵的情愫。

反觀此時的李清照,雖然身體沒有恢復到完全康復的狀態,但是心情卻轉好了許多。由此可見“臥看”兩字在表達上極為傳神,包含了詞人要表達的話語,而所有的話語又通過“臥看”兩個字傳遞了出來。

“殘月上窗紗”說明此時的月半彎,殘月初上,從時間上看,此時剛剛入夜,還沒有到就寢的時候。病中的人當然不能睡得太晚,但是她偏偏還沒有睡意,她只好透過窗紗臥看月半彎,這又是壹個生活場景。

從以上幾點來看,這兩句描繪的是詞人壹天的生活場景,時間從早上延續到晚上,都是簡簡單單的白描,卻透露出很多的信息:壹個大病初愈的人的生活狀態。

上片其實寫了兩件重要的事情,壹是臥看殘月,二是煎藥。“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說的就是第二件事情,因為身體還沒有全好,又在夜裏,詞人百無聊賴,做不了什麽事,只好臥床休息,靜看殘月,既是為了欣賞美麗的月光,也是為了消磨長夜的時光。

詞作中出現的“豆蔻”是什麽呢?豆蔻本來是壹種植物的名字,但是豆蔻又是壹種中藥材,種子有香氣,可入藥,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豆蔻治病,取其辛熱浮散,能入太陰、陽明,除寒燥濕,開郁化食之力而已。”

豆蔻是壹種藥材,以豆蔻藥名入詞並不僅見於李清照的詞作,宋代詞人張良臣的《西江月》裏就寫道:“別後釵分燕尾,病餘鏡減鸞腰。蠻江豆蔻影連梢。不道參橫易曉。”

從李清照以豆蔻入詞就可以看出來,詞人還在煎服中藥,壹來身體沒有完全康復,二來就是康復階段的調理。

這兩句中的“熟水”又是指什麽呢?原來“熟水”是宋代壹種常用的具有藥用功能的飲料。就像詞人李清照說的“豆蔻連梢煎熟水”那樣,是壹種用豆蔻和連梢兩種中藥材煮制的飲品,具有保健、調養身體的作用。

南宋末年建州崇安人陳元靚撰寫了壹本《事林廣記》的書,是壹本日用百科全書型的古代民間類書。書中別集卷七專門記載了“豆蔻熟水”的制作方法: “夏月凡造熟水,先傾百盞滾湯在瓶器內,然後將所用之物投入。密封瓶口,則香倍矣……白豆蔻殼揀凈,投入沸湯瓶中,密封片時用之,極妙。每次用七個足矣。不可多用,多則香濁。”

像“熟水”壹樣,“分茶”也是宋代人們以沸水沖茶而飲的壹種方法,這種烹飪方法在宋代還是很講究的。南宋詩人楊萬裏在《淡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壹詩中寫道:“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禪弄泉手,隆興元春新玉爪。”像這樣精致的飲茶方式在宋代士人中間還是很流行的。

由此可見,分茶是壹種巧妙高雅的飲茶方式,是中國傳統茶道的壹種,其方法是用茶匙取茶湯分別註入盞中飲用,也可見宋代人對於飲茶的喜好與重視程度。

而李清照寫的“莫分茶”是什麽意思呢?根據字面意思和詞意可知:就是不飲茶。為什麽呢?這個就涉及到了中藥的藥性了,因為茶性涼,與豆蔻的藥性正相反,在服用上是有所禁忌的,就是不能同時服用。身體虛弱、或者久病初愈的人是不適合飲用茶的。

所以,詞中的“莫分茶”就很好理解了,李清照言下之意就是說:既然身體不允許飲茶,那就權且以豆蔻熟水代飲,也含有以藥代茶的意味。

詞意行文到此處又與開篇句遙相呼應,可以設想壹下此時的情景與氛圍:閨房中的詞人躺臥在床上,此時室內很安靜,月光斜照在窗紗上,環境又顯得很清幽。

此時炭火上煎熬的“熟水”散發出縷縷清香的味道,這樣安靜的環境其實更加適合病後調養,詞作上片營造的氛圍就更加顯現了出來。

下片開篇寫道:“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如果仔細看詞人描寫的場景的話,這又是時空挪移的寫法,很明顯詞意不再是上片中的月夜,而是白天的生活場景。這其實是李清照病後生活的幾個場景,詞人巧妙地將它們融進了壹首詞中。

這兩句是詞人真實生活的寫照,在某壹個白天的光景裏,隨著詞人身體日漸好轉,他也有了讀書的好心情。

在閑暇的時光裏讀讀自己喜歡的詩詞古籍,既隨心盡興又愜意十足,看書時也很隨便,詞人權當看書作為壹種打發時間的消遣而已。

讀完書了,來到院子裏散散步,也是很有情趣的壹件事情,畢竟對於壹個久病臥床的人來說,開始下地活動,或多或少都是壹件令人開心的事情,而這次詞人在院子裏散步的時候,還下起了雨,雨中的情景別有壹番境界。

詞人真切地感受到了自然景物的美妙,她覺得這是壹件開心的事情。於是“門前風景雨來佳”這樣的意境就在詞人腦海裏形成了,這也是詞人真切感受到的情境。

結尾兩句“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描寫的又是什麽呢?原來此時正值八月,院子裏的桂花正是飄香之時,木犀是桂花的學名,木犀花小淡黃,但是香味很濃郁。

李清照在《玉樓春》中描寫梅花時,也寫道“不知醞藉幾多香,但見包藏無限意”。她用“醞藉”二字將梅花盛開時散發出的幽香、梅花開放時呈現出的意態攝納其中,傳神地表現出梅花飽滿的精神。

李清照在《攤破浣溪沙》詞中,也用“醞藉”二字來形容院子裏的桂花,這是寫出了桂花花型花色溫雅清淡、花香含蓄的特點,與描寫梅花時用到的“醞藉”壹樣,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從這兩個字中既可以看出詞人的靈心慧思,也可見詞人是很喜歡桂花的。

李清照用“終日向人多醞藉”壹詞來形容桂花的香味,其實已經將桂花擬人化了,詞人眼中的桂花成了學問淵深、胸懷寬博、待人寬厚的化身。這壹句既寫實又寫神,將桂花含蓄的花型和濃郁的香味描寫得極為傳神,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木犀的喜愛。

院子裏的桂花陪伴著詞人,她可以每天都來到院中觀賞這“花中第壹流”的桂花。其實這也顯示了詞人卓爾不群的審美品味,這不就是詞人自身的寫照嗎?

《攤破浣溪沙》在李清照南渡之後的詞作中,卻是別具壹格的,通篇全用白描,語言樸素自然,情味深長,格調輕松明快,也反映出詞人怡然自得的心境。當然這壹切都是由詞人大病初愈後的欣慰心理決定的,這正是所謂的“詞為情而生”。

詞作流露出的是她豐富而細膩的情感,她將細膩的情感融於生活中的每個片段,不管是梳妝臺前的兩鬢華、臥看窗紗缺月,還是枕上讀書的閑情逸致、以及庭院中觀賞桂花,都是詞人細膩情感的體現。

詞人又將這壹個個生活場景以女性特有的情感體驗融進詞作中,充滿了生活畫面,這壹句句歌詞、壹幕幕場景就像清雅悠然、婉轉流淌的溪水,也像詞中醞藉有致的木犀花壹樣,細細品味,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