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北師大版高中歷史壹個必修知識點小結

北師大版高中歷史壹個必修知識點小結

高壹歷史

壹、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

★考點1。西周建立的政治制度:公元前1046。

(1)分組系統

①內容:西周時期,周武王把王績以外的廣大地區和人民,賞賜給皇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以便建立諸侯國,保衛皇族。

諸侯的職責:鎮守疆土,跟隨戰鬥,朝貢,朝覲述職等。諸侯的權利:重新分封,設官,建立武裝,征收賦稅

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時期,周天子通過分封制加強了地方統治,擴大了統治區域。到西周晚期,王權被削弱,分封制被破壞。

(2)宗法制度

①特點:宗法制是壹種根據血緣關系分配政治權力和維系政治紐帶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長子繼承制。

②內容:周與長子世代繼承最高統治權力,其他兒子分封為諸侯,諸侯國從屬於周王室。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私生子,被封為諸侯,對皇帝是小宗,對自己國家卻是大宗,地位也由長子繼承。諸侯的私生子名叫卿大夫,對諸侯來說是小宗,對家族來說是大宗,地位也是由長子繼承。從卿大夫到士人,同樣形成了大小門派的關系。這樣,按照親屬關系,就形成了“周——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級制度。

(3)西周政治制度的特點,神權與政權相結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權。

★考點2、秦中央集權的形成秦朝的統壹:公元前230-221趙涵魏初焉耆

(1)帝制中君主的至高無上

(2)要註意秦中央機關三公機關職權範圍的不同,這也是選擇題中經常命題的重點。三公職責:①宰相:協助皇帝處理國家政治事務;②邱:負責國家軍事事務;(3)欽差大臣:為副總理,掌管大臣奏折,發布詔令,負責監督官員。

(3)縣制的影響。郡縣制的建立:秦滅六國後,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推行郡縣制,並推廣到全國。郡縣制的特點是由縣官任免皇帝。郡縣制建立的影響:郡縣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權制形成的重要環節。

(4)中央集權的影響維護了國家統壹,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

★考點3。漢代至元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1)漢初郡縣制與封建制並存,封建制的存在是對中央集權的威脅。

(2)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掌握三省六部門的權限範圍和工作流程。

中書省(負責決策和起草詔書)-門下省(負責審批詔書)-尚書省(負責執行),最高官員為宰相,權力分為三部分。

(3)元代行省制度。

認識到實行省制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是我們省制的開始。

(4)漢至元的政治制度特點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中央政府不斷加強對對岸的控制和管理,國家的權利不斷集中在君主手中。

★考點4。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的強化

(1)從明朝廢除宰相並設立內閣開始,中國古代的宰相制度被廢除,君主專制的發展到了壹個新的階段。

(2)清代兵部的建立,標誌著中國古代帝制發展的高峰。

(3)君主專制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在某種程度上,君主專制的加強有利於加強國家統壹和社會經濟發展,但它從未阻礙社會進步和資本主義的成長。

★考點40羅馬法

(1)羅馬法的主要內容:

①民法基本上屬於羅馬及其公民的法律。它包括參議院的法令、元首的命令、首席大法官的通知以及壹些具有法律效力的習慣法。

②萬民法是羅馬帝國統治範圍內的國際法,適用於帝國內所有民族和外國自由民。它主要規範財產關系,規定奴隸制和私有財產權不可侵犯。

羅馬法的核心之壹就是承認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可以買奴隸,保護除奴隸以外的自由人的權利,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功能。

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是為了維護和穩定羅馬帝國的統治。

(2)羅馬法為皇帝和元老院的權力提供了法律基礎,穩定了社會秩序;它維護奴隸制,保護統治階級的政治經濟利益;

(3)羅馬法內容豐富,體系完善,是壹項古老的法律制度,影響廣泛而深遠。它是歐洲歷史上最早的壹套比較完整的法律體系。羅馬法是現代歐洲大陸法系的基礎。對近代歐美資產階級產生了重要影響。

七。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建立和發展

★考點41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權利法案

①時間:1689。

②主要內容:國王無權廢除法律;不得侵犯議會的征稅權;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組織常備軍;國王不得幹涉議會的言論自由;未經法律程序,不得逮捕任何主體;議會必須定期召開。

目的:限制王權,擴大議會權力。

(2)責任內閣制度的形成

18世紀初期,英國形成了責任內閣制度。

(3)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國王是國家元首,但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只是最高權力的象征;

(2)議會是國家權力中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構;

內閣行使行政權,並對議會負責。事實上,內閣總理大臣已經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考點42。美國和聯邦政府制度的建立

(1)1787憲法

壹、主要內容:

聯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權利大大加強,但各州仍保持壹定的行政獨立性。

中央政府的構建體現了分權原則:最高行政權屬於總統;最高立法機構是國民議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最高司法機關屬於最高法院。

b特點:體現了“分權制衡”的原則。

C的作用:①它是世界上第壹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

憲法體現了“制約與平衡”的原則,避免了絕對權力的出現,在壹定程度上保護了資產階級民主;

(3)憲法在壹定程度上調和了各種矛盾,為美國的長期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d .局限性:南方的奴隸制沒有廢除;打上了種族歧視的烙印。

(2)聯邦制的權力結構

中央權力得到加強的同時,各邦保持了壹定程度的自治,擁有壹些邦權。這既避免了中央集權的弊端,又充分發揮了地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妥善協調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

★考點43、法國* * *和平制度與德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1)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主要內容

①1875憲法賦予總統很大的權力。總統任職7年,是國家元首和軍隊最高統帥。他有權任命文職和軍事官員,締結條約,並給予大赦。有權經眾議院同意任命內閣,有權經參議院同意解散眾議院。

(2)議會采用兩院制,參議院間接選舉產生,有權否決眾議院通過的法律,內閣對參議院負責。

(2)評價:法國* * *和政治制度的建立是法國工業革命完成後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總統和參議院的巨大權力是保皇派和資產階級妥協的產物。

★考點44。德意誌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1871年)

(1)內容:憲法確立了君主立憲制,規定“聯邦總統為普魯士國王,稱為德意誌皇帝”。他是國家元首,有權任命官員,制定法律,指揮軍隊,決定帝國的外交政策,主導議會。宰相只對皇帝負責。議會由兩部分組成: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聯邦議會是帝國的最高機構。帝國議會是普選產生的,但作用不大。

(2)評價:憲法的頒布是德國進入資本主義時期的標誌,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非常迅速。但它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是不完整的,不完善的。

八、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考點45《生產者黨宣言》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1848年2月,《生產黨宣言》發表,揭示了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也是必然的客觀規律,闡述了無產階級的偉大歷史使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基本思想。生產黨* * *宣言最後呼籲:“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生產黨宣言》的發表標誌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考點46馬克思主義的條件和意義

(1)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

①經濟條件:工業革命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暴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②階級條件:歐洲三大工人運動的興起,即法國裏昂工人起義、憲法運動、德國西裏西亞紡織工人起義,標誌著歐洲工人階級進入歷史舞臺。

(3)理論條件:19世紀三大傑出理論成果——英法空想社會主義、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

④實踐條件: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努力。

(2)意義:隨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工人運動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此後,國際工人運動蓬勃發展,開創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形成了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試驗地點47巴黎公社運動

(1)巴黎公社的建立

3月18革命成功,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大會在市政廳廣場舉行。

(2)革命措施:公社廢除了資產階級反動軍隊,代之以國民近衛軍。社區委員會是普選產生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由執行委員會、軍事委員會、治安委員會、審判委員會、財政委員會、教育委員會等十個委員會組成,行使政府部門的職權。公社社員和工作人員是選舉產生的。

(3)巴黎公社的教訓。

巴黎公社缺乏統壹的革命政黨的領導,缺乏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缺乏前人可以借鑒的經驗。

(1)俄國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1965438+2007年3月8日(俄羅斯歷2月23日)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專制政權,性質上屬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範疇。二月革命勝利後,形成了兩個政權並存的特殊局面。

(2)《四月提綱》列寧認為,無產階級革命的當前形勢和任務的特點是:從革命的第壹階段過渡到革命的第二階段。

⑶彼得格勒武裝起義

④十月革命勝利的意義。

國內意義: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壹個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為俄國轉變為社會主義強國,實現國家現代化創造了重要前提。國際意義:十月革命的勝利突破了世界帝國主義戰線,推翻了資產階級在大國的統治,建立了世界上第壹個社會主義國家,為國際無產階級樹立了榜樣,開辟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也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和實踐指導力量。

九、當前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考點48雅爾塔系統

①內容:討論結束戰爭、處理戰爭遺留問題、戰後和平問題的實質是美蘇劃分勢力範圍。

②影響:建立了美蘇主導的國際關系新國際體系,奠定了戰後世界兩極格局的框架。

★考點49美國“冷戰”政策

(1)含義: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了除武裝進攻以外的壹切手段的敵對行動。

(2)實質:“遏制”* *資本主義,遏制蘇聯。

(3)措施

①政治上:杜魯門主義;

②經濟上:馬歇爾計劃;

③軍事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

★考點50蘇聯對抗美國冷戰政策的措施

①經濟上:1949,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

②軍事上:1955年,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在波蘭首都華沙簽訂,同年華沙條約組織成立。影響:歐洲出現了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對抗,這標誌著兩極格局的形成。

★考點51“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

(1)德國分裂:德國於1949年分裂為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和德意誌民主共和國。

②朝鮮半島分裂:1948分裂為北部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南部的大韓民國。

③古巴導彈危機:1962年7月,蘇聯向古巴交付導彈,建設導彈基地。最後蘇聯被迫撤回導彈,說明當時美國有優勢。

★考點52去聯合歐洲。

(1)背景

二戰使歐洲失去了世界政治經濟中心的主導地位,西歐各國為了維護自身的安全和發展,聯系日益緊密。

(2)流程

(1) 1950,法國外長舒曼提出了實現西歐國家聯盟的“舒曼計劃”。

②1951年,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和聯邦德國簽訂巴黎條約,決定建立歐洲煤鋼同構。

(3) 1957,西歐六國在羅馬簽署了《歐洲經濟條約》和《歐洲原子能條約》,統稱為《羅馬條約》。1958年,歐洲經濟同構和歐洲原子能同構正式成立。

④1967年,歐洲煤鋼同構、歐洲經濟同構、歐洲原子能同構合並,歐洲同構成立。

(3)影響:增強與美蘇抗衡的實力,改變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

★考點53迅速崛起的日本。

(1)經濟復蘇(1945 -1955)原因:

消除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後因素,美國的支持和朝鮮戰爭提供的機會。

(2)快速發展(1956 -1973)

①原因:制定符合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引進先進技術,重視教育;發展外向型經濟

②表現:1955年,日本戰後經濟復蘇基本完成。從1956到1973,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期。到20世紀80年代,日本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3)尋求政治大國:20世紀80年代提出“政治大國”的目標。

★考點54不結盟運動

(1) 1956,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埃及總統納賽爾、印度總理尼赫魯舉行會談,提出不結盟的主張。

②正式組建:1961年第壹次不結盟國家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會議在貝爾格萊德舉行。目標是奉行不結盟和不結盟的政策。

③1973第四次首腦會議把正式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作為不結盟運動的行動綱領。

④七八十年代,反對霸權主義被視為重要任務;自成立以來,經濟領域的鬥爭壹直是中心內容之壹。

⑤歷史意義:加速了殖民體系的崩潰;致力於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鬥爭

★考點55東歐劇變

(1)含義:東歐國家執政黨相繼喪失政權,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

(2)性能:

(1)波蘭劇變:發生在1989年,第壹個發生劇變的國家。

(2)德國統壹:1990,民主德國並入聯邦德國,兩德統壹。

(3)急劇變化的原因

(1)歷史根源:照搬蘇聯模式,長期受制於蘇聯。

②內部原因:經濟發展緩慢導致經濟危機;政治上忽視民主和法制,脫離群眾,導致政治危機。

③外部原因:蘇聯戈爾巴喬夫改革思想的影響;西方國家推行“和平演變”等政策

★考點56蘇聯解體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偏離了科學社會主義方向。

(2)外部因素: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實行“和平演變”戰略。

(2)流程

(1)戈爾巴喬夫改革以人道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導致政治動蕩,加劇民族分離活動;

(2)《蘇聯主權條約》和《國際聯盟》的公布,使蘇聯變成了壹個松散的邦聯;

(3)“八·壹九”事件改變了蘇聯國內政治力量的對比。蘇俄被制止,蘇聯被趕下臺,國家政權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

④俄羅斯等在1991年底簽署《阿拉木圖宣言》,正式宣布獨聯體成立,蘇聯解體。

(3)影響:蘇聯解體標誌著世界兩極格局的瓦解和多極化趨勢。

57號試驗中心多極化趨勢的加強及其影響

(1)特點:呈現“壹超多強”的局面,多極化趨勢正在發展。

(2)多種權力中心的存在和發展:

美國:當今世界唯壹的超級大國;

②歐元* * *體:1993年歐盟成立,1999年歐元正式啟動;

(3)日本:加快謀求政治大國的步伐;

(4)俄羅斯:擁有與美國不相上下的軍事武器,經濟形勢有所好轉;

⑤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與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