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義和團的性質是什麽

義和團的性質是什麽

義和團的性質是農民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

義和團,是晚清時期的民間團體組織,由山東、直隸壹帶的義和拳、民間秘密結社和練拳習武的組織發展而來。義和團運動,又稱“庚子事變”,從某種意義上是自19世紀4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出現的各種矛盾的壹次總爆發。

1899年10月上旬,山東省冠縣飛地蔣家莊(今邢臺市威縣),教民和當地民眾發生沖突,義和團沖擊當地的教堂。知縣蔣楷派兵前往鎮壓。朱紅燈率團民數百人與清軍進行戰鬥,將其擊敗。現如今在平原鄉間還流傳壹句諺語“義和團起平原,不到三月遍地傳”。

歷史影響

和團運動是1900年發生在中國北方的壹次以農民為主體的大規模反帝愛國運動。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在國內外敵人的夾擊下遭到了失敗。

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顯示了中國人民無比巨大的革命力量,沈重地打擊了清朝統治者,促進了人民的覺醒,推動了革命的發展,加速了腐朽的清王朝的崩潰。

東南各省總督在事件中違抗中央命令,事後沒有受罰反而得到褒獎。各地方開始被容許出現不同於中央的政治意願,自始中央集權開始解體。十年後,公眾對清政府的反感達到了頂點。

1911年武昌爆發辛亥革命,各省再次違抗清室,宣布獨立。最終清朝滅亡,民國始建。而地方政治實力上升所造成的割據局面,壹直影響整個民國政局。

義和團運動雖然被西方認為是壹場扶清的排外運動,但其也確實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清政府的統治能力。其後繼續掌握朝政的慈禧太後,以及她的繼承人也認識到無論先前的態度如何,若想避免清朝滅亡,中國勢必進行改革。在此以後至1912年清朝覆亡以前實行了多種新政,但始終無法扭轉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