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臺灣省花卉生產簡況
就單位種植面積來說,花卉已成為利潤最高的作物。臺灣省現有花卉生產面積1萬公頃,其中綠化苗木和鮮盆花各占壹半,產值80多億新臺幣。生產栽培種類40余種。生產花卉10%外銷,90%內銷,人均年鮮花消費15美元。外銷市場主要是日本(菊花、蘭花)、香港(枝葉類)、美國(幹花、苗木)、荷蘭、意大利(盆景、苗木)及中國大陸(觀葉植物)。現在花農1.5萬戶,從業人員15萬人。花卉產區以彰化縣最多,其次為臺中、嘉義、臺北等地。臺灣把花卉業視為“朝陽產業”,計劃在10年內建成世界“熱帶花卉王國”,向“企業化、精致化國際化”方向發展。
二、臺灣省花卉產業特點
1. 重視花卉品種開發利用
(1)育種
臺灣省育出的蝴蝶蘭、壹葉蘭、拖鞋蘭、金花石蒜等名牌品種獨具特色,聞名世界。我們考察臺灣省農試所、農友公司都開展育種研究,已育出耐熱的康乃馨品種,農友公司在壹、二年生草花育種方面已見成效,產生了顯著效益。
(2)品種改良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引進國外新品種,進行篩選、選育後直接推廣應用,效果顯著。如切花類香水百合、切花玫瑰、菊花、唐菖蒲、康乃馨、鶴望蘭、火鶴花;觀葉植物,如天南星科、棕櫚科;現代小盆花,如觀賞鳳梨、西洋杜鵑、微型玫瑰、矮種壹品紅等。
(3)本省花卉資源的挖掘與利用
臺灣省氣候優越,花卉資源豐富,如壹、二年生花卉、蕨類植物、切葉類、幹花類合理開發利用。由於重視開拓新品種市場,品種更新快,花樣多,提高了市場競爭力。
2.重視栽培技術提高
(1)產期調節
花期調節技術在菊花和蝴蝶蘭上已大規模生產應用。如菊花,臺灣省70年代采用每日4小時以上連續燈照,電耗較大;80年代研究采用分區間歇電照每日2.5小時,降低了生產成本;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目前正在研究采用化學藥劑(激素)替代燈照處理技術,以進壹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競爭力。蝴蝶蘭、唐菖蒲、百合、滿天星等花卉在彰化縣已做到周年生產供花。
(2)修剪技術
玫瑰以春季摘蕾控制夏季切花生產量,以提高品質。現研究采用折枝處理技術,提高切花品質,使每年每株出口支數由壹般栽培的8支提高到14支。
(3)無土栽培 目前采用袋栽方式,可以在不增加設施投入前提下,提高品質,防止汙染。
(4)外銷切花保鮮貯運技術 如農試所、嘉義技術學院都進行蝴蝶蘭、菊花、唐菖蒲、非洲菊、百合、康乃馨等切花保鮮貯運技術研究。
(5)病蟲害防治 除了推廣無病毒苗,無土栽培外,目前致力於生物防治研究。
(6)設施化機械化程度較高
80年代發展單純遮陽設施栽培,現有大面積裝配有噴霧、自動拉簾、滴灌的玻璃溫室栽培。花卉種苗生產采用穴盤機械化育苗,鮮切花分級包裝、唐菖蒲種球采收均采用機械化操作。
3.花卉種苗生產手段先進
組培技術在花卉種苗生產應用方面已進入實用階段。如蘭花、非洲菊、滿天星、火鶴花工廠化育苗花卉組培應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組培苗廣泛應用於生產。
4.重視花卉藝術商品開發
重視開發園藝系列產品,如花盆、花瓶、器具、介質、包裝裝飾品等,並重視花卉包裝,提高附加價值。藝術插花水準較高,盆藝栽培較為普遍。
5.運銷體系完善,資訊系統先進
建立了比較健全的產銷咨詢服務系統,能迅速提供國際市場營銷情況,全省現有4個花卉電腦拍賣市場,臺北市花卉拍賣市場,設備現代化、電腦化、管理制度化,實行“公平、公開、公正”價格競爭機制。
三、臺灣省花卉業成功經驗
1.能充分利用本省地理及自然條件,發展自己獨特的花卉拳頭產品 重視品種改良及育種工作,育苗手段先進。
2.花卉生產規模化、專業化、區域化、現代化 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品質,在國際花卉市場上占有壹席之地。
3.花卉科研、生產、銷售、教學結合緊密,形成良性循環
大學、研究所、改良場、鄉鎮農會組織的產銷班,層次分明、任務明確、重點突出,科研及教學切實解決了生產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4.建立了比較健全的流通管理體系 保證了花農的最大利益,是臺灣省花卉業進步的根本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