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思想史 簡述孔子的仁禮思想及其現實意義
仁政:孟子發展和改造了孔子的“禮治”和“德政”的理論,提出了“仁政”學說。這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孟子“仁政”的政治主張,是針對當時地主階級激進派推行的“嚴刑峻法”的政治措施而提出來的。他對當時新興地主階級改革家商鞅主張積極開墾土地、鼓勵私人占有土地、招徠勞動力等變革措施表示反對。他主張用他自己設想的“仁政”措施,通過“井田制”的形式來推行封建制度。孟子設想的“井田制”就是國家把土地分給各級官僚地主,即所謂“分田制祿”。然後,由地主把土地出租給農民耕種,這種生產方式也就是後人所謂的“以私養公”的勞役地租的剝削方式,它是封建制初期帶有農奴制色彩的剝削方式。孟子壹方面希望用這種土地制度來限制新興地主階級擴大土地的占有;另壹方面又企圖用這種剝削方式來束縛農民,把農民牢牢地固定在土地上,以供封建領主的剝削。這就是孟子“井田制”的實質。孟子雖說反對開辟荒地擴大私產,然而對於發展農業生產也還是比較重視的。他提倡“薄賦斂、深耕易耨”,要人們“不違農時”地進行生產。並且主張要給老百姓以壹定的生活上的滿足,這對於當時發展封建經濟,鞏固封建秩序具有重要意義。孟子的仁政學說,在政治上還主張采用“以德服人”的法。孟子認為,用“力”不能使人心服,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悅誠服”。這是公開地反對暴力,主張仁義說教的感化政策。而他所謂的“以德行仁者王”的“王道”、“仁政”,實際上是要繼續保持住由奴隸主貴族轉化過來的封建貴族的原有特權的。孟子通過提倡“仁”、“義”的根本目的,是要人們不後其君,企圖用宗法觀念以維護封建制的統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