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題我會!“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意思是不要擔心前方的路上沒有知己,普天之下還有誰不知道您呢?
這首詩的出處是《別董大·其壹》,作者是高適。
原文: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譯文:
黃昏的落日使千裏浮雲變得暗黃,北風勁吹,大雪紛紛,雁兒南飛。
不要擔心前方的路上沒有知己,普天之下還有誰不知道您呢?
註釋:
董大:名不詳,在其兄弟中排名第壹,故稱“董大”。壹說為董令望,事跡不詳;壹說為房琯門下琴師董庭蘭,是壹位“高才脫略名與利”的音樂聖手。
千裏:壹作“十裏”。黃雲:北方地區黃沙飛揚,天空常呈黃色,故稱。白日曛(xūn):太陽黯淡無光。曛,即曛黃,指夕陽西沈時的昏黃景色。
雪紛紛:大雪飄落。
誰人:哪個人。
君:妳,這裏指董大。
六翮(hé)飄飖(yáo):比喻四處奔波而無結果。六翮,鳥翅上的大羽毛,喻指有誌之士的非凡才智。翮,禽鳥羽毛中間的硬管,代指鳥翼。飄飖,飄動。
京洛:京洛:長安和洛陽,泛指國都。
足:敦煌選本作“定”。
作者簡介:
高適(700-765),唐代詩人。字達夫,壹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縣)人。早年仕途失意。後來客遊河西,先為哥舒翰書記,後歷任淮南、四川節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其詩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筆力雄健,氣勢奔放。邊塞詩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風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
創作背景:
這首送別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六載(747)冬,送別對象董大的身份尚無法確定。敦煌選本《唐詩選》殘卷兩首次序顛倒,題為《別董令望》,此董令望不可考。有學者認為,董大就是當時著名的琴師董庭蘭。後詩曰“壹離京洛十餘年”,高適於開元二十六年(738)離京回宋中,至天寶六載整十年;又日“今日相逢無酒錢”,應尚未為封丘尉。天寶六載春,吏部尚書房琯被貶出朝,門客董庭蘭也離開長安。這時高適也很不得誌,到處浪遊,常處於貧賤的境遇之中。天寶六載冬,高適與董庭蘭會於睢陽(故址在今河南商丘南),寫下了這首詩。
賞析:
前兩句用白描手法寫別時景物。“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描繪了壹幅廣袤而寒冷的北方景象,天空中飄著黃色的雲彩,陽光被遮蔽,北風呼嘯著,大雁在空中飛舞,雪花紛紛揚揚地飄落。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離別的不舍和對自己才華的自信。他告訴朋友不要擔心前路沒有知己相伴,因為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他的名字和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