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2022年十五屆全國人大提案有沒有關於小學生的

2022年十五屆全國人大提案有沒有關於小學生的

2022年3月兩會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郭紅靜提議: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針對對日益突出社會心理健康問題,來自全國多地的人大代表委員們提交了多種建設性的提案。

全國兩會關於教育的提案最新消息解讀

1.“雙減落地”,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

全國人大代表、謝家灣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重慶謝家灣學校校長劉希婭認為,“雙減”給當代教育的推動作用是強勁的、具有時代性的:“雙減’給學校、給家庭、給社會突然按下了暫停鍵,讓大家停下來思考什麽是真正的學習,什麽是真正的對孩子們好。”

2.保證學校課後服務質量,為課後看護難題破局。

3月5日,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師範大學Q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張誌勇表示,“雙減”政策出臺後,如何提升學校課後服務的質量和管理水平,是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他建議,提高課後服務經費保障,建立中央與地方政府、家庭合理分擔的義務教育課後服務經費新機制。

3.《家庭教育促進法》實施,亟待家校社協同育人。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府參事、上海中華職教社常務副主任胡衛提出,當下吸需加強政策引導和行政監管,以遏制家庭教育培訓市場的失序行為,凸顯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公益性和非營利性,同時要加強對家長的法律政策宣貫和教育工作,真正讓家庭教育指導的職責回歸家庭、回歸家長。

4.推進鄉村教育振興,打造鄉村光明未來。

全國政協委員、西北師範大學校長劉仲奎委員認為,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要逐步提高教師的收入待遇和入職條件,激勵優秀青年從事鄉村教師職業。劉仲奎委員綜合自己的調研、思考,也給出了提升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實踐路徑。他認為,綜合性大學根據自己的專業優勢走“小而精”的路子,也可以和當地師範大學合作,發揮各自的優勢,提升教師培養質量,地方師範院校要提升培養精準度,按需培養,補齊基礎教育師資短板,緩解鄉村教師隊伍的結構性矛盾,為鄉村振興輸送大批優秀的師資力量。

5.提升縣域普通高中,縮小城鄉辦學差距。

全國人大代表、東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長邵誌豪和東北師大附中這些年壹直在踐行對教育基礎薄弱具的教育幫扶工作。“這幾年越來越多的人關註'具中木境,我和很多代表委員也在交流,我們這壹代人,有很多都是從農村走出來的,體會更深,”邵誌豪說,“壹個縣的文化制高點就是縣高中,壹個鄉裏就是鄉中心學校,如果高中辦得好,那壹定就是當地精神文明的高地。如果說高中'塌陷’了,必然會影響當地經濟建設與社會事業發展。”

6.保障教師工資待遇,讓辛勤園丁勞有所獲。

確保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是各級政府的莊嚴承諾,更是壹條嚴肅的法律底線,各地必須貫徹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保障義務教育教師工資待遇的有關政策部署。要加大中央財政對地方落實教師工資待遇的支持力度,進壹步完善中小學教師工資財政保障機制,提高地方政府保障教師待遇的能力。即便面對困難,也必須迎難而上,不能退縮、推諉。

7.加強學校體育,讓健康中國更有未來。

全國人大代表張常寧表示,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建設群眾身邊的體育場地設施,促進全民健身蔚然成風”的內容她印象深刻。她在發言中提到如何加強青少年體質健康,其中包括抓住體育學業水平測試這個突破點,建議在壹些地區試點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省統考中增加體育考試,並將該成績作為高校錄取的參考依據。

8.學生心理問題能見度走高,家校協同幹預引關註。

全國政協委員俞敏洪今年向大會提交了《關於重視青少年抑郁預防和治療的建議》。他介紹,青少年抑郁高發的成因有很多,壹些青少年自殺案例也與抑郁癥狀或抑郁癥有關,俞洪建議國家層面進壹步高度重視青少年抑郁等精神不惑問題,建立教育部、衛健委、團中央等部門聯合行動的機制,形成全社會重視青少年精神困惑問題的氛圍。

9.學生安全議題永不缺席,食品安全或成新熱點。

曹園雅、莫俊文委員:社會各界***同防治校園欺淩。兩位委員建議,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出臺相關規定並實施,預防和治理校園欺淩事件;校方要加強普法教育和反欺淩知識科普,指導學生在被欺淩或目睹欺淩時正確的應對措施,並教導孩子們平等待人待事,不恃強淩弱,拒絕任何形式的欺淩,營造尊重、平等、包容的校園文化;以學校或社區為基點,組織建立完善的反霸淩社團、機構等,幫助監督與處理校園欺淩事件;家長應努力創建良好的家庭環境,不讓家庭暴力成為校園暴力的模仿對象;動員和鼓勵心理下作者加入反校園欺淩的組織和隊任中,為受到校園欺淩的孩子提供心理咨詢幫助,盡早發現問題並進行合理幹預。

10.中考普職分流、高考多切口改革,均衡發展更具公平性。

全國人大代表盧克平提出建議,教育部直屬高校應按各省區市高考人數分配招生指示。為進壹步促進教育公平,盧克平提出建議,應充分考慮各省區市高考人數在全國占比情況,統籌教育部直屬高校招生指標分配,適當減少高校屬地的招生計劃比例,更好發揮“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作用,進壹步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尤其是河南等生源大省的傾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