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淮安市水利信息化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淮安信息化現狀“十二五”期間,淮安水利工作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紮實推進水利基本現代化,取得了良好成效。水利信息基礎設施基本支撐水利業務應用,水利數據基本滿足水利防汛抗旱應用。現有基礎設施、數據資源和業務應用系統初具規模,為全市智慧水利建設奠定了初步基礎。目前,淮安基本形成實時水雨情信息采集網絡,並逐步實現流量自動監測。視頻監控覆蓋全市重要河流和水利工程。水利專網初具規模,省市縣骨幹網初具規模;運行環境不斷優化,各辦公室相關系統服務器集中布置在中心機房;市局各處室在信息化項目建設方面做了前期工作,各系統建有實時水情數據庫、實時工情數據庫、歷史水情數據庫、水資源管理數據庫等數據庫。為了滿足信息管理的需要,各局逐步建設或部署相應的業務應用系統。2.信息化方面存在的問題(1)水利信息化基礎設施整合力度不夠,整體支撐能力仍然不足。物聯網的程度遠遠達不到智慧水利的要求,難以掌握城市水利的實時數據狀態。網絡基礎方面,網絡覆蓋和網絡融合程度不夠,移動互聯能力不足。滿足水利特殊需求的專網仍需完善。在基礎運行環境方面,計算和存儲資源的享受度不高,適應業務發展的能力仍然不足。(2)水利業務與信息技術融合程度不深,業務協同不夠。目前,淮安市水利局的業務應用系統涵蓋了防汛抗旱、節水管理、水政監察、水資源管理等。,但技術開發、管理和維護水平參差不齊。各部門開發的軟件系統不統壹,數據格式和標準不統壹,導致數據難以共享,形成“信息孤島”。跨部門、跨區域應用的協調性不足,離服務型政府的要求還有差距。(3)業務應用系統智能化程度低。淮安市水利局建設了大量的信息系統,但都比較分散,大多停留在采集、展示和查詢應用上,沒有形成統壹的、協同的、智能化的集成平臺。同時,現行業務體系難以滿足新時期的業務需求,表現為河長制、水利公共服務等業務功能不完善。
二、智慧水利建設的思路和總體框架
淮安智慧水利建設立足淮安市水利信息化現狀,緊緊圍繞江蘇省水利發展“十三五”目標,充分利用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互聯網等新興技術,、構建壹體化、全天時、多功能的“天地網”感知體系,整合水利專網、政務外網、互聯網形成全覆蓋的信息通信網絡,建立多源多維的雲服務中心,開發設計防汛抗旱、河長。通過智能感知系統、雲服務中心、業務應用系統、智能水利保障系統的建設,構建全市完整的綜合水利信息系統,將水利業務管理與水利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實現淮安水利信息化從“數字水利”向“智慧水利”的轉變。
三、建設內容
1.智能感知系統(1)拓展信息采集根據水利業務應用和建設需要,在現有水雨情、水資源和土壤墑情監測站的基礎上,利用物聯網、移動終端和遙測遙感等技術,豐富采集類型,加密采集覆蓋,整合采集站點,規範采集數據,加強水文、水資源、水環境和農村水利。加強移動信息采集和應急信息采集建設,提高信息的完整性、真實性和時效性,為智慧水利雲服務中心建設提供數據資源,為各類業務系統提供基礎數據支撐。(2)加強項目監測,按照江蘇省規定統壹項目監測標準,構建新的現場項目監測體系。結合重點水利工程建設,按照水利工程集控中心要求,新建市政門站、泵站等重點水利工程監控系統,可對全市重點水利工程進行集中監控,擴大水利工程監控範圍。(3)完善網絡通道,采用新的通信技術,全面打通市局與直屬水利工程管理單位之間的網絡。加強重點防洪地區、邊遠地區和公網能力薄弱地區的水利衛星通信網絡建設和應用,拓展和完善應急通信系統。加大中小型水庫報警通信設施建設,根據需要開展各類水利工程光纖網絡和通信預警系統建設。2.雲服務中心(1)基礎設施建設將淮安市水利局現有的水利服務器設備、存儲設備、安全設備進行物理集中,統壹中心機房,為智慧水利工程提供統壹的基礎運行環境。充分利用虛擬化和雲計算技術,構建基礎設施雲服務平臺,實現網絡互聯、機房安全統壹、計算彈性服務、按需分配存儲,實現數據雲備份和雲存儲。(2)數據資源建設* * *建立基礎數據庫,並對數據進行更新和維護。詳細了解各辦公室和單位的數據資源,按照統壹的標準和規範進行組織,形成數據資源目錄,為用戶提供數據資源發現和位置服務。根據國家、行業和江蘇省制定的相關標準,建立統壹管理、互聯互通的綜合數據庫,包括基礎數據庫、專題數據庫和主題數據庫。(3)應用支撐平臺應用支撐平臺的建設包括壹級平臺的整合重構和二級平臺的升級建設,為應用層提供管理和服務的運營支撐環境。壹級支撐平臺主要針對各類業務應用系統,是實現統壹用戶管理、統壹權限管理、工作流管理、信息交換等公共服務的基礎平臺。二級支撐平臺主要規劃建設五大專業服務平臺:空間信息服務平臺、視頻監控平臺、數據交換平臺、IOT感知平臺、大數據分析平臺。3.業務應用系統(1)構建水利綜合門戶。針對不同系統入口多、登錄麻煩、性能差、搜索難、用戶管理分散等問題,進行統壹門戶整合,對現有系統的用戶、身份認證、權限管理進行整合。智慧水利綜合門戶建設項目,以門戶平臺技術為支撐,整合集成不同架構的業務系統,實現各業務系統單點登錄、數據統壹展示、信息壹站式查詢,簡化應用登錄,充分挖掘已建系統的使用價值,實現在建系統與擬建系統的高效、便捷、無縫集成。(2)深化業務應用系統,緊緊圍繞河湖健康保障、防汛抗旱、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等業務需求,整合淮安市水利局現有業務應用系統,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升級、改造或建設。主要包括河長制綜合管理系統、防汛抗旱調度管理系統、水資源管理系統、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系統、水利工程運行管理系統、水行政執法管理系統、水利電子政務系統等。(3)強化移動應用服務隨著移動智能終端的廣泛應用,移動終端正朝著功能增強、模塊化、定制化、平臺開放的方向發展。充分利用移動應用的特點,開發移動應用app,將桌面端的應用模塊擴展到移動端。作為桌面端系統的延伸,它們將成為淮安智慧水利移動圖書館、移動信息采集工具和移動辦公助手。(4)拓展水利公共服務針對水利公共服務模式單壹、服務內容單調、無法與公眾互動等問題,淮安智慧水利建設采用公共服務網站、微信微信官方賬號、數字媒體展示平臺、重要水利工程二維碼覆蓋、漬澇監測點地圖等方式,為公眾提供豐富的水利信息服務;制作淮安“雲水淮安”宣傳片和立體視頻,借助電子沙盤、觸摸屏等方式宣傳全市水文化。通過建立多種服務方式和內容,為公眾提供廣泛便捷的服務。4.智慧水利安全系統(1)安全系統以雲安全環境建設為重點,加強安全技術體系建設,構建安全應急和容災系統,實現客戶端安全保障,大幅提升淮安水利信息安全防禦能力。通過網絡安全與信息管理系統的建立和實施,構建了淮安市智慧水利安全管理系統,規範了水利信息系統的信息安全建設和管理。(2)標準規範體系編制信息管理和信息技術運維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以及壹系列基礎性、普遍性、特殊性的標準規範,逐步落實管理制度的科學約束功能和標準規範的技術引領作用,構建統壹、層次化、系統化的信息體系和標準規範。同時,加強組織保障,建立科學的人才引進、管理和培養機制,拓展信息化投入渠道,確保淮安智慧水利建設和管理有序高效。
四。結論
淮安智慧水利建設以信息化為抓手,將繁重的水利管理任務簡化為“壹張網、壹個中心、壹批應用、壹套保障”的形式。對於工作人員來說,將改變工作形式,降低工作難度,提高工作效率。對於整個淮安水利工程來說,通過構建“天-地-網”全天時、多類型的智能感知系統,建立多源多維度的雲服務中心,打造多個全方位的業務應用系統,將極大地提高治水、治水能力,實現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效益。但是,智慧水利建設不可能壹勞永逸。隨著社會的發展,各行各業對水利的需求會不斷升級。只有不斷融合新技術新方法,推進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資源共享,才能保證智慧水利的先進性,滿足新時代的需求。
相信經過以上的介紹,大家對智慧水利建設的思路和理念有了壹定的了解。歡迎訪問仲達咨詢了解更多信息。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