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蘇南人眼中的蘇北,淮海城市群的核心

蘇南人眼中的蘇北,淮海城市群的核心

-風物君語-

南北樞紐

淮海核心

在中國,有這樣壹個神奇的地方,北方人看她是南方,南方人看她是北方,位置 不南不北、不東不西,氣候不幹不濕

她有 群山環抱、壹脈入城、兩河相擁、四湖映城

她享受著 包郵區 的物流便利,同時享受著冬天的 暖氣

她的方言不是本省南部的吳儂軟語,而是更接近 北方的山東、河南口音

這裏的 SA湯、地鍋雞 ,是皖北、魯南、蘇北人***同的舌尖語言。

這裏的火車站廣告充滿“硬核”: 鋼結構、液壓件、挖掘機 ......她就是—— 徐州

位於 江蘇省的最北端 的徐州,處於 山東、安徽、河南、江蘇四省交界區域 ,“東襟準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齊魯”。

占總面積 九成以上的大平原 是徐州大地的主調,海拔僅361米的 大洞山為徐州全市最高峰 。眾多發源於魯南山區的河水向徐州平原流淌,構成了徐州豐富的水系。

黃河時代

黃河奪淮之前, 徐州地區的水運以利用自然水系為主

春秋戰國相繼開通的 邗溝、鴻溝 把徐州周遭水系相互連接起來。到唐高宗時期,江南漕船由揚州經淮河,入徐州境內的汴水,再轉洛水,可直達洛陽。 徐州連接南北、貫穿東西,成為江淮通往中原洛陽的水運樞紐

據《史記·河渠書》記載,徐州有史可查的 首次黃河水患發生於漢武帝元光三年 (公元前132年)。而從西漢以來,黃河決口泛濫達1500次、改道26次, 徐州受災132次之多 。黃河的喜怒無常,鍛造了徐州人不畏艱難的精神,不服輸、不怕難,能啃硬骨頭。

從1194年黃河大決口到1855年改道山東期間,黃河攜帶大量泥沙,多次入侵沂水、沭水和泗水: 沂水 在馬陵山西側蓄積,形成 駱馬湖 沭河 改道,東流 入海 泗水 在濟寧徐州間暫停了前進的腳步,形成 南四湖 。唐代“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的景象不復存在。 依靠自然水系的漕運慢慢落寞,人工運河崛起

運河時代

元代先後開鑿了濟州河與會通河,貫通中國南北的 京杭大運河全線開通 ,徐州再次成為漕運的樞紐重地。物資從富庶的江南通過大運河運往北京,據統計每年經徐州北上的糧船就多達 1.2萬艘 ,運糧多達 400萬石 此時的徐州把著帝國的經濟命脈

明朝遷都北京後,廢止海運與陸運。南北大交通幾乎依靠京杭大運河,徐州的地理優勢更為凸顯。從徐州經過大運河可以通達 蘇、魯、豫、皖、冀五省 “五省通衢” 的美名由此而來。

大運河帶動了徐州經濟的繁榮,眾多沿河集鎮發展成了 物資集散中心 窯灣鎮 是這其中的明星。古鎮三面環水,素有 "蘇北小上海" "黃金水道金三角" 之稱。明清時期鎮人口多達 8萬 ,曾有來自 18個省 的商人在此設立商會,來自 10多個國家 的傳教士和商人在此經商。

清鹹豐五年(1855年) 黃河北徙 ,大運河河堤被沖毀,海運和陸運正在取代漕運。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臺兒莊至淮陰段運河幾乎喪失通航能力, 漕運停止 ,大運河不再是南北運輸幹線, 徐州失去了水運樞紐的優勢

鐵路時代

徐州再度站上時代的舞臺,還是因為交通,只不過這次不再是運河,而是 鐵路

相較於其它因運河衰落而衰落的城市來說,徐州無疑是幸運的。從中國鐵路誕生早期,徐州就搭上了這只鋼鐵“怪獸”。 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1935年隴海鐵路通車 。隴海線與津浦線這兩條東西、南北走向的鐵路在徐州交匯,就像當年黃河與運河交匯壹樣, 徐州迎來了新生

外國人投資、設計、運營的鐵路,從清末開始進入中國。津浦鐵路由英德兩國分段合築,隴海鐵路由比利時與荷蘭同修。雜七雜八的“業主”導致了 鐵路參數的不同 ,大大 影響通行能力 。津浦鐵路開通時客車時速僅為22公裏,隴海鐵路客車時速僅為23.7公裏。

就算現代人看來如此“龜速”的鐵路,也為徐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鐵路取代了大部分的陸運與水運,提高了交通運行速度和運載能力,促進了城市化、工業化, 城市沿鐵路幹線向南北、東西呈條帶狀延伸,徐州城開啟了近百年的增長

百年之後, 徐州又壹次趕上了中國高鐵時代的首發陣容 。徐州東站距北京南站692公裏、距上海虹橋站626公裏, 徐州以中間C位連通著中國政治和經濟中心 。東西走向的鄭徐客專、徐連客專在2014年建成通車,徐州成為我國 高鐵“四縱四橫” 的壹個十字交叉位,成為中國高鐵網絡的樞紐之壹。

“徐州為南北襟要,京東諸郡邑安危所寄也。

其地三面被山,獨其西平川數百裏,

西走梁、宋,使楚人開關延敵,

真若從屋上建瓴水也。”

——蘇軾

曾在徐州任職的蘇軾道出了徐州的特點: 南國門戶,北國鎖鑰,扼蘇、魯、豫、皖咽喉,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帝堯時彭祖在這裏建 大彭氏國 是江蘇境內最早出現的城邑 。作為曾經 華夏九州之壹 ,雖然地理概念有所改變,但徐州這個名字延續了下來。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徐州豐縣誕生了壹位男嬰,他叫 劉邦 ,開啟了中國 歷史 光譜中, 徐州最為光彩的兩漢時期

混戰的時代,“五省通衢”的徐州顯得 額外 重要 。如果北方政權掌握徐州,時時窺伺淮南、江南,南方不安心;如果南方政權掌握徐州,憑借舟車轉運的便利,可達北方各省,北方也不安心。西漢建立後,因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劉邦將徐州周圍36個縣劃為楚國,分給他信任的弟弟劉交。 兩漢407年間,徐州壹直都是帝國的心頭肉

“兩漢文化看徐州” 不僅僅是壹句飄在空中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可以看得到的東西。漢代流行厚葬,也正因此導致 “漢墓十墓九空” 。至於國內其他如馬王堆漢墓、滿城漢墓、南越王漢墓、海昏侯漢墓等多處影響較大的漢代墓葬,雖然出土文物豐富,但均為單體。

徐州不僅有規模龐大、數量眾多的漢墓, 楚王(後)陵墓16座,中小型漢墓1000余座 ,還出土了大量 漢代畫像石、兵馬俑、陶器、青銅器和玉器 。它們如今陳列在徐州博物館裏,呈現著漢代帝王將相們的地下生活,成為我們看得到的兩漢徐州。

因為扼南北咽喉要地,徐州常有戰爭 。據統計, 徐州 歷史 上發生過大小戰役達400多次 。項羽率3萬人擊潰50萬偷襲彭城的劉邦漢軍,收復彭城。這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彭城之役 被載入戰爭史。東漢末年,呂布、曹操、劉備等對徐州展開爭奪, “劉備三讓徐州”、“屯土山關公約三事” 也成了三國故事的經典。

1938年初,日軍為了連接華北與華中戰場,急需打通津浦鐵路。中國軍隊展開壹場抵禦侵略的 徐州會戰 ,其中以 臺兒莊大捷 最為著名,***圍殲敵軍壹萬多人。

淮海戰役 中,徐州成為內戰雙方爭奪的焦點。按照白崇禧提出 “守江必守淮” 的指導思想,杜聿明打算死守徐州。解放軍殲滅黃埔系大半精銳,占領江淮地區。 徐州再次站到了中國命運的前線

頻繁的戰爭造就了徐州民眾 習武好勇 的強悍性格,誕生了 徐州武術文化 。徐州民眾熱愛習武,國內各路拳師雲集教拳,使徐州拳種繁多,武術流派紛呈。

關於“ 蘇南蘇北” 的爭論從來沒有消停過,雖然 沒有比徐州更北的江蘇城市了 ,但這個討論中有時候甚至沒有徐州。徐州太北了,以至於很多蘇南人看來 和山東、河北壹樣的遠

徐州負責硬核的工業 ,蘇南那些地方才能安心搞其他工業和第三產業。對於整個江蘇來說,有了徐州的負重前行,才有江南的歲月靜好。

“淮海省省會” 這個梗看著像壹種調侃,但也道出了徐州的現狀。在江蘇省內,徐州GDP總量以7100多億排名 第6位 ,僅為排名第1蘇州的 37% ,人均GDP更是跌落到江蘇 第9位 。但從淮海經濟區來看, 徐州經濟是眾城市之首 。2018年,國家發改委發布《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明確 把徐州定義為區域中心城市 。在2020年的徐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 淮海經濟區被提及10次

徐州的礦產資源在江蘇首屈壹指 。煤炭依靠徐州便捷的鐵路設施運向全國,拉動了徐州 社會 發展, 帶動徐州成為壹座蘇北重工業城市

徐州是全國的“中國工程機械之都” ,其工程機械經濟總量占江蘇行業的80%,占全國行業總銷售收入的20%。

徐州的教育和醫療都很發達。 等院校數和在校學生數在江蘇僅次於南京 。周邊其他省居民看病,未必想著去省會,而是來徐州。

徐州擁有華東最大的食品城, 淮海食品城

徐州擁有華東最大的鐵路公***貨場, 銅山貨場

徐州擁有中國最大的豆奶企業, 維維集團

徐州擁有中國最大的工程機械企業, 徐工集團

徐州擁有中國最早創辦的礦業學府, 中國礦業大學

徐州擁有中國首座水下兵馬俑博物館, 徐州水下兵馬俑博物館 ……

近年來,老工業城市徐州的經濟發展面臨著眾多 “內憂外患” ,壹面是資源的枯竭,壹面是兄弟城市的競爭越發激烈。

在國家第3批25個資源枯竭型城市名單中, 徐州賈汪區成為江蘇省第壹個國家級資源枯竭型地區 。濟寧和臨沂兩市國內生產總值直逼徐州;商丘全力打造“豫魯蘇皖交界地區的區域性中心城市”;阜陽、淮南、蚌埠抱團合力發展。

徐州就像壹座機器貓“任意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通達世界 。東西隴海線、南北京滬線在徐州十字交叉,這裏是全國第二大鐵路樞紐;五條高速公路貫穿市域,是全國首批13個重要公路樞紐城市之壹;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擁有133個港口碼頭。

徐州就像壹座戲臺,以華夏為背景 。在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中,各種勢力輪番登場,這裏是彭祖故國,這裏是劉邦故裏,這裏是項羽故都,這裏被稱作“帝王之鄉”。

這就是徐州 ,她就是能源重鎮、重工業基地、蘇北城市、淮海經濟區C位。

- END -

文丨ZZZ

圖片編輯 | 陶子

地圖編輯 | 伍攀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參考資料

任亞東《產業轉型驅動下徐州市城鎮空間結構優化研究》

戴培超《 歷史 時期徐州水環境變遷與城市興衰研究》

孟召宜《徐州 歷史 地理特點與地域文化特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