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發明:
地震儀:
公元132年(陽嘉元年),張衡在太史令任上發明了最早的地動儀,稱為候風地動儀。據《後漢書·張衡傳》記載:地動儀用精銅鑄成,圓徑八尺,頂蓋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龜鳥獸的形象裝飾。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關閉發動之機。它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壹條口含銅珠的龍,在每條龍的下方都有壹只蟾蜍與其對應。任何壹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銅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經過試驗,與所設制,符合如神,自從有書籍記載以來,是沒有過的。曾經壹龍機發,地不覺動,雒陽的學者都責怪不足信,幾天之後,送信人來了,果然在隴西地發生地震,眾人於是都服其神妙。自此之後,朝廷就令史官記載地動發生的地方。
渾天儀:
張衡在西漢耿壽昌發明的渾天儀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渾天說,創制了壹個比以前都精確、全面得多的“渾天儀”。
漏水轉渾天儀是壹種水運渾象。用壹個直徑四尺多的銅球,球上刻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以及黃赤道、南北極、二十四節氣、恒顯圈、恒隱圈等,成壹渾象,再用壹套轉動機械,把渾象和漏壺結合起來。以漏壺流水控制渾象,使它與天球同步轉動,以顯示星空的周日視運動,如恒星的出沒和中天等。它還有壹個附屬機構即瑞輪冥菜,是壹種機械日歷,由傳動裝置和渾象相連,從每月初壹起,每天生壹葉片;月半後每天落壹葉片。它所用的兩級漏壺是現今所知最早的關於兩級漏壺的記載。
張衡在創作了渾天儀之後曾寫過壹篇文章。此文全文已佚。只是在梁代劉昭註《後漢書·律歷誌》時作了大段引述而使之傳世。劉昭註中把這段文字標題為《張衡渾儀》。稱之為“渾儀”可能是劉昭所作的壹種簡化。在古代,儀器的定名並不嚴格。雖然後世將“渾儀”壹詞規範為專指觀測儀器,但在隋、唐以前,“渾儀”也可用於表演儀器。
瑞輪莢:
瑞輪莢是張衡別出心裁創造的自動日歷,它模仿神話中奇樹_莢的特征,靠流水作用,從每月初壹開始,壹天出現壹片葉子,到滿月出齊15片,然後每天再收起壹片,到月末為止,循環開合。這個神話曲折地反映了堯帝時天文歷法的進步。張衡的機械裝置就是在這個神話的啟發下發明的。聽謂“隨月盈虛,依歷開落”,其作用就相當於現今鐘表中的日期顯示。
指南車:
張衡制造的指南車利用機械原理和齒輪的傳動作用,由壹輛雙輪獨轅車組成。車箱內用壹種能自動離合的齒輪系統,車箱外殼上層置壹木刻仙人,無論車子朝哪個方向轉動,木人伸出的臂都指向南方。
計裏鼓車:
張衡創造的計裏鼓車是用以計算裏程的機械。據《古今註》記載:“記裏車,車為二層,皆有木人,行壹裏下層擊鼓,行十裏上層擊鐲”。記裏鼓車與指南車制造方法相同,所利用的差速齒輪原理,早於西方1800多年。
獨飛木雕:
張衡制作獨飛木雕,是模仿鳥類高空翺翔的滑翔翼型設計。
地形圖:
張衡也研究過地理學,根據他研究和考察的心得,畫過壹幅地形圖。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3雲:“衡嘗作地形圖,至唐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