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十七歲的圍城》

《十七歲的圍城》

畢業後就來西安生活了,如今已經11個春秋過去了,對西安的教育體制也是越來越熟悉,再也不會停留在我小時候上學的那種回憶裏,因為有了兩個孩子,每天都要面對現實。在漫長的冬日裏,閑時除了看霧霾,就在家裏看電子書,最近看的多是教育基礎和教育理論知識,對孩子的青春歲月了解的甚少。

《十七歲的圍城》這本書以前在網絡上看見過推薦,那時看了部分書評,有質疑的,有贊賞的,有說作者文筆稚嫩的。我記得我的感受就是欽佩,感覺不可思議,小小年紀能出版作品,讓人望塵莫及。因為只免費看前面幾頁,所以看了三兩頁覺得很沒意思,書中的內容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離我的生活很遙遠,思想上我和作者也沒有產生***鳴,所以就沒有讀完,雖然我只看了為數不多的幾頁就放棄了,但是書中的內容駐留在我的記憶深處。

我是陜西人,小時候在陜南的鄉鎮長大,春夏季節,崎嶇的山路兩旁放眼望去,四周都是蔥蔥郁郁的,遠處有爭奇鬥艷的花兒盛開著,空氣清晰,永遠的藍天白雲,還有嘰嘰喳喳叫個不停的鳥兒。作為80後只記得聽人口口相傳,80後的孩子上小學時大學免費,上大學時小學免費,唯壹趕上趟兒的是大學擴招政策,所以我的記憶裏除了這句話就是小學時父母不辭辛勞的在田間勞作,然後收獲季節用架子車架著糧食上繳公糧的場景。我對於高考的印象不是特別深刻,雖然我上了高四,然而記憶裏高中時代沒有疲憊不堪和痛,也沒有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究其原因在於我們父母沒有給過我學習上的壓力,沒有過問過成績,更沒有問過作業的問題,家長會也開的甚少,會後父母也不會說學習上的壹星半點兒;而且同學和家長的競爭也沒有那麽強;學校對學生和老師也沒有末位淘汰制;我猜想讓我如此放松的原因也可能是自己本身沒有那麽強的上進心和競爭意識。

最近在學習教育相關理論,看了陜師大附中楊林柯老師的萬言書,我感慨萬千。看完萬言書又看楊老師的《推動自己,就是推動教育》,我忽然好奇想知道在學生眼裏的教育和學習是什麽樣子的呢?於是憑著對書零星的記憶,找到了這本《十七歲的圍城》。網上免費的電子書沒有,就在豆瓣閱讀中找到了付費版的,這是我第壹次看付費版的書,用時13個小時40分鐘,在三天內的間隙裏看完的。看書的時候,我被書的內容感染了,有時喜就哈哈大笑,有時悲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為孩子的刻苦耐勞,那麽強的上進心而震撼,也為孩子的意誌力堅強而欽佩。不由得就後悔自己這麽多年來都沒有這麽努力過,也沒有感受過學習時的疲勞感是什麽樣子的?更多的是後悔自己在該奮鬥不息的年紀裏沒有全力以赴。當我徹底看完這本書的時候頭暈目眩,有點兒疲憊,可能是抱著手機,壹直低著頭的緣故。

剛開始讀並沒有融入情景,只是在認方塊字,後來漸入佳境,被作者的文字感染,時不時的在腦海裏也帶入了我的青春,不由地感嘆作者小小年紀,文筆流暢,思想成熟,閱讀涉獵廣泛。而我的青春被我自己耽誤了十幾年,我是學渣壹枚,勉強上個本科,現在想想流逝的青春沒有了,滿是悔恨。說到青春被耽誤的十年,內心有壹種沮喪,誰說失去的十年是可以彌補回來的?時光壹去不復返,只會過了十年又少了十年,可是人生能有幾個十年呢?

書中的主人公的學習情境讓我深深體會到了家庭教育的意義和重要性,家庭教育就是人生起步的平臺,是孩子的資源。小升初前期的三四個奧數班,初中的學習方法,時間管理和目標管理對我們來講都是缺失的;孩子開闊的視野,無論是在書中,還是對現實世界,是我們夠不著邊際的;還有父母職業對孩子的影響,父母的格局是難以復制的;特別是孩子的自制力,對時間的珍惜,把時間都用在實現目標上,也是難能可貴的品質,優秀孩子身上的那股韌勁兒是我們缺少的,希望余生我能提升自己,讓我的子孫後代能有這樣的環境。

不得不說的壹點是孩子成長期間,學校對孩子也很重要,大部分人都沒有極強的自制力和上進心,都是隨波逐流平庸之人,而且容易被環境帶著走,所以為孩子提供壹個優質的成長環境就必不可少,盡管學校的某些做法不那麽人道,為了自己的利益把孩子作為考試機器,把孩子作為強校的臉面,這個時候就是體現家長的智慧了。因為在這個時代中的我們,誰不是為自己的利益著想?孩子成長過程中有痛苦,有壹堆又壹堆的試卷,數不勝數的習題集,有抑郁癥,有自殺傾向,有親子關系的破裂,這些都是可以預防和克服的,因為生活中也是困難重重,需要我們勇敢的去面對。

在讀《十七歲的圍城》中,我驚嘆作者成熟的心智,這和作者長期的閱讀和巨大的閱讀量是分不開的;在讀教育著作的過程中,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建議》裏強調閱讀的重要性;在讀《朗讀手冊》的過程中,長篇論述父母給孩子朗讀的重要性;還有楊林柯老師泡腳,在生活的間隙裏閱讀。不言而喻,閱讀在人的壹生中極其重要,終身學習的理念要通過閱讀來貫徹落實;我們需要在閱讀中汲取知識的養分,我們要通過閱讀來給孩子們提供學習的榜樣,家庭裏的讀書氛圍,同樣在物質財富豐富的今天,我們需要閱讀來填補我們空虛的內心世界,把閱讀作為我們的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