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在楚地有壹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法辦到,受到大家的贊揚。
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劉邦當了皇帝後,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下令通緝季布。這時敬慕季布為人的人,都在暗中幫助他。不久,季布經過化裝,到山東壹家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後來,朱家又到洛陽去找劉邦的老朋友汝陰候夏侯嬰說情。劉邦在夏侯嬰的勸說下撤消了對季布的通緝令,還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
有壹個季布的同鄉人曹邱生,專愛結交有權勢的官員,借以炫耀和擡高自己,季布壹向看不起他。聽說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馬上去見季布。季布聽說曹邱生要來,就虎著臉,準備發落幾句話,讓他下不了臺。誰知曹邱生壹進廳堂,不管季布的臉色多麽陰沈,話語多麽難聽,立即對著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與季布拉家常敘舊。並吹捧說:
“我聽到楚地到處流傳著‘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壹諾’ 這樣的話,您怎麽能夠有這樣的好名聲傳揚在梁、楚兩地的呢?我們既是同鄉,我又到處宣揚妳的好名聲,妳為什麽不願見到我呢?”季布聽了曹邱生的這番話,心裏頓時高興起來,留下他住幾個月,作為貴客招待。臨走,還送給他壹筆厚禮。後來,曹邱生又繼續替季布到處宣揚,季布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了。
晉文公公原得衛的故事:
晉文公攻打原國,只攜帶著可供十天食用的糧食,於是和大夫們約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國。
可是到原國十天了,卻沒有攻下原國,晉文公便下令敲鑼退軍,準備收兵回晉國。
這時,有戰士從原國回來報告說:“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國了。”這是攻下原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眼看就要取得勝利了。
晉文公身邊的群臣也勸諫說:“原國的糧食已經吃完了,兵力也用盡了,請國君再等待壹些時日吧!”
文公語重心長地說:“我跟大夫們約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為了得到原國而失去信用,我辦不到。”於是下令撤兵回晉國去了。
原國的百姓聽說這件事,都說:“有君王像文公這樣講信義的,怎可不歸附他呢?”於是原國的百姓紛紛歸順了晉國。
衛國的人也聽到這個消息,便說:“有君主像文公這樣講信義的,怎可不跟隨他呢?”於是向文公投降。
孔子聽說了,就把這件事記載下來,並且評價說:“晉文公攻打原國竟獲得了衛國,是因為他能守信啊!”
壹字千金的來歷
戰國末期,秦國有壹個大商人,名叫呂不韋,他因在趙國經商時,曾資助過秦莊襄王(名子楚,當時在趙國做質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待子楚接王位後,便被封為文信侯,官居相國。莊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生)接王位,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行政大權全操在呂不韋和趙姬的手中。
當時養士之風甚盛,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便都養有門客數千人,呂不韋也養了三千門客,作為他的智囊,想出種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門客,三教九流的人,應有盡有,他們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和心得;都提出來寫在書面上。匯集起來,成了壹部二十余萬言的巨著,提名“呂氏春秋”。呂不韋就把這部書作為秦國統壹天下的經典。當時呂氏把這書在秦國首都鹹陽公布:懸了賞格,說有人能在書中增加壹字或減壹字者,就賞賜千金(合黃金壹斤)。
徙木為信的故事
商鞅變法之初,恐民不信,商鞅把壹根三丈之木立於國都之南門,然後宣布能將此木徙置北門者賜10金。搬動壹根木頭,何須如此重賞,人們自然不信,於是他又下令,將賞金加至50。有人將信將疑把木頭搬到北門,即賞50金,以示不欺。於是商鞅在人們心目中樹立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象。毛澤東早年在評論“徙木立信”這段故事時指出:“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懲奸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貧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憚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於是知執政者之具費苦心也”。移動壹根木頭並非難事,關鍵是以此而樹立的千金難買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