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喜歡度假,每年寒暑假時,法國全社會均比較安靜,壹片歌舞升平,但假期壹結束,馬上就是新壹輪的社會危機,全國上下工潮四起。這不僅是我搞法國工作那麽多年的體會,也是我們大使館司機、廚師的普遍看法。
法國公務員工會組織在巴黎街頭遊行,反對拉法蘭政府推出的退休金改革方案。(2003年6月11日)每年9月份暑假結束,法國就進入了罷工的高峰季節,諸如銀行、郵局、電力公司、航空、鐵路、地鐵、公***交通的職員罷工最常見,但其他行業,如教師、醫護人員、記者和國家公務員罷工也司空見慣。法國人罷工的名目繁多,勞動法上專門有定義。有所謂警告性罷工,短時間停止工作對雇主施壓;有“瓶頸”式罷工,專門選擇要害部門或要害時間停止工作;有輪流式罷工,企業內不同部門或工種輪流停止工作;還有聲援性罷工,也就是為支持其他行業或企業的罷工者而停止工作。但罷工的目的無外乎是要求增加工資、減少勞動時間。相比之下,法民航職工的罷工對老百姓的影響最大,政府也就最害怕。但不幸的是,對我們這些無辜外國人帶來的不便也最大。記不清多少次因罷工導致我們的代表團抵法航班時間誤點,隨之造成的就是拜會、宴會的推遲。這種因罷工帶來的不便對代表團,對大使館均苦不堪言。
法國人為什麽要罷工?許多法國人對我說,這是法國老百姓的最後壹項基本權利。工業化後,在法國社會經濟生活中,資金、土地和勞動三大要素供給中,勞動提供者的權益最小,罷工成為調節勞資關系及社會各利益集團關系的重要手段。在法國,最有名的工會組織有勞工總聯合會(CGT)和工人力量總工會(FO),它們分布在社會各個階層和行業之中,甚至法國外交部官員、治安警察均是這些組織的成員。這些工會組織,特別是其在國有交通部門,如鐵路和航空的敏感部門,確有氣吞山河、左右全法國社會的能力。記不清楚多少次因增加工資、提高工作待遇等要求,法交通部門的工會組織讓全法國癱瘓。記得拉法蘭總理剛上臺銳意改革,結果壹項改革退休金的決定就導致法交通、教育、通訊、郵政、醫療和社會服務等行業的工會全面罷工,形成了法國繼 1995年後又壹次規模最大的全國總罷工。
此次退休改革計劃的要點是在退休年齡不變的前提下,適當提高公立行業從業人員繳納退休保險金的年限,從而最終和私營部門職工壹樣繳滿40年的保險金,才能拿到全額退休金。此外,還要對壹些規定做修改,如修改“艱苦職業”公務員的定義。從1853年起,法國將火車司機、法國電話電信公司線路維護員、郵局分揀中心服務員等認定為“艱苦職業”,但經過150年變遷,工作條件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是否還是讓這些人從55歲起就享受退休待遇?這在法國形成激烈爭論。但要全國近36萬人放棄這些所謂“艱苦職業”的退休待遇,又將冒犯眾怒。凡此種種,法退休金制度漏洞很多。如不改革,到2040年政府的退休金支出要比2020年高151%,達到852億歐元。隨著就業人口越來越少,人平均壽命越來越長,此種退休制度顯然難以為繼。
然而,政府的“大道理”比不過老百姓的“小道理”。約1000多萬人,即六分之壹的全國老百姓參加反對退休金改革的全國大罷工,造成法公路、鐵路、航空、市內交通和社會服務系統的全面癱瘓。在某些城市,示威規模與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規模相當。據巴黎工商會統計,歷時壹個多月的社會動蕩對法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巨大。中小企業當月份經營額下降30%至40%。巴黎各大百貨公司的銷售額同比下降10%。罷工壹天給法國國營鐵路公司造成2000萬歐元損失,對巴黎公交公司造成100萬歐元損失。
然而,盡管罷工會給老百姓生活帶來很大不便,但歷次民調顯示,大多數法國人都對罷工者表示理解,隨意罷工成了壹種文化。不管是為什麽,人人都可以罷工,老百姓對此已熟視無睹。首先,這是法國憲法賦予的權利,誰也奪不走,誰也改變不了。其次,這是法國人利益調節機制的特色,除議會辯論外,街頭的力量展示同樣十分重要。遊行群眾與政府憲兵是零和遊戲,雙強相逢勇者勝。政府許多削弱罷工者利益的規定,包括資方解雇員工的決定均會因罷工者堅定的意誌而得到改變。我記得1992年第壹次來法上學時,碰上法國政府出臺壹項針對違章司機懲罰機制的改革,由於這種對駕照扣分制對卡車司機不利,導致全法國卡車司機壹夜之間占領了全國高速公路的主要關卡,造成全法長達壹周時間的交通癱瘓。政府當時出動軍隊,天上飛著直升機,試圖向罷工的卡車司機施壓,但後者腦袋連擡都懶得擡,到頭來還是政府讓了步。
連外交官、憲兵都要罷工
2003年12月1日,新華社巴黎的壹條短訊讓中國讀者跌破眼鏡,那就是法國駐外全體外交官及外交部全體職員舉行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全球性大罷工,近200名外交部官員還在法參議院門前舉行示威。罷工的結果不言而喻,法國在世界各地的大部分使領館、文化中心和法國學校等機構關閉,法國外交部內部工作也受到嚴重幹擾。總統希拉克對此深表憂慮,外長德維爾潘則呼籲罷工的部下們盡快恢復工作。
眾所周知,法國特別註重外交,視其為展示其國力的重要平臺,因此,法在世界上擁有的龐大外交網絡僅次於美國。據統計,法國外交部***有9293名官員,其中3900多名在巴黎,5300多名駐外。法國在國外有154個大使館、88個總領事館、10個領事館、26個調研機構、148個文化中心、223所法國學校,僅在海外的法國學校的老師就有6000多人。
按計劃,法外交部2004年預算為42億歐元,約占法GDP1.25%。但同時又決定凍結部分撥款
,從外交總撥款中扣除2.84億歐元。平心而論,42億歐元這筆數目對壹般國家來講已非常可觀,但對擁有龐大機構和雄偉目標的法外交部來講又顯得不足,特別是議會在通過新預算時還要求外交部取消116個職位並對外派人員的補貼減少6%。
外交部的朋友私下向我無奈地表示,由於辦公資金緊縮,外交部樓內老化的電梯無錢更新,10個月內曾連續幾天沒有復印紙。由於法近年經濟發展遲緩和財政赤字已超過“馬約”規定的占GDP 3%,法政府壹直在開源節流。希拉克要求外交部帶頭對外派機構進行重新組合,以節約財政支出。從1984年來,外交部實際已減了2758個工作崗位。外交官們不明白,為什麽希拉克總統和政府壹方面要在世界舞臺上大展外交宏圖,另壹方面卻又要縮減外交人員和經費?與此同時,外交部在精簡,其他機構的外派人員卻在不斷增加,待遇也比外交官好。總之,國家再有理,國家的困難也不應只讓外交官來當“替罪羊”。
法國人愛罷工是出了名的,但外交官舉行全球性罷工尚屬首次。90%的法駐外使館均響應了罷工,其中還包括法國駐印尼的大使。罷工不僅嚴重損害了法國外交的聲譽,也影響了法國外交工作的正常開展。法駐北京大使館因當時法財長梅爾和文化部長阿亞貢訪華,雖仍有人堅持上班,但大部分外交人員都參與罷工。也許,這天妳給法使領館打了壹天電話也未打通,妳還以為又是法國什麽宗教節日呢。
/excerpt/sz/rw/2008-12-10/09142487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