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叫這座城門為“定鼎門”,壹座沿用了530年的城門,如今位於龍門大道與古城路交叉口的西北角有壹座博物館,這就叫做定鼎門博物館,這就是壹千多年前隋唐洛陽城的南大門,它經過再次復原巍然聳立在原來的位置。
定鼎門與皇城南門端門、宮城南門應天門及宮城內的明堂、天堂連成壹線,構成隋唐洛陽城的南北中軸線。
定鼎門在隋朝初建時名為建國門,唐代改名為定鼎門。
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營建東都,次年遷都洛陽。之後的唐、後梁、後周等朝代,定鼎門壹直是洛陽城外郭城的正門,直到北宋末年才逐漸被廢棄。從隋朝至北宋,這座城門沿用了530年,成為我國迄今為止使用時間最長的壹座城門建築。
洛陽市文史學專家介紹,隋唐時的定鼎門構造與現在建在定鼎門遺址上的定鼎門復原建築——定鼎門遺址博物館相差無幾。壹座中國沿用時間最長的古代都城城門,在地下沈睡千年之後,終於“再現”地面。
隋唐時,作為郭城正南門,定鼎門的門樓上駐有軍隊。中門道為官道,平時處於關閉狀態,不允許百姓通過。百姓只能從右側門道入城,從左側門道出城。
如今它的壯觀和輝煌,已成為洛陽新區壹道亮麗的風景,參觀的人群絡繹不絕。
定鼎門遺址博物館於今年2月正式動工興建,是隋唐洛陽城大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中正式開工建設的第壹個工程,分地下壹層和地上兩層。該工程特點是在保護地下遺址的前提下,采用鋼架結構,在遺址上面復原建設壹個定鼎門的新城門樓。通過這種方式,既有效地保護了文物,又能展示定鼎門的歷史風貌。
定鼎門遺址博物館外觀為仿唐城門,由城門、城墻、城樓和闕樓組成。其中城臺、城墻、闕臺內部為遺址保護和展示區,考古發掘出土的定鼎門遺址門道、柱礎石等將在這裏得到原址保護展示;城樓、闕樓內部空間為陳列展覽區,主要展示定鼎門遺址的演變歷史和隋唐洛陽城在考古發掘中出土的部分文物。
專家講說,隋唐洛陽城雖然毀於壹旦,但定鼎門的建築格局基本沒有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