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浪漫主義、理性主義、人文主義。
浪漫主義Romanticism文藝的基本創作方法之壹,與現實主義同為文學藝術上的兩大主要思潮。作為創作方法,浪漫主義在反映客觀現實上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浪漫主義的創作傾向由來已久,早在人類的文學藝術處於口頭創作時期,壹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帶有浪漫主義的因素和特色。但這時的浪漫主義既未形成思潮,更不是自覺為人們掌握的創作方法。浪漫主義作為壹種主要文藝思潮,從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盛行於歐洲並表現於文化和藝術的各個部門。現代浪漫主義思潮是自由精神普遍深入到情感領域的產物.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文學思潮萌芽於20世紀初,到"五四"達到高潮.由於社會革命的興起,"五四"浪漫主義思潮發生分化.但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文學思潮並沒有消失,而是在低谷中探索,它大致沿著兩條途徑發展,壹是由"五四"浪漫主義蛻化出30年代的田園牧歌型的浪漫主義,再到40年代浪漫主義,壹度回歸文壇中心,新時期則再次復興,不久它就整體性地消失在80年代中期湧起的現代主義潮流中了;二是與政治結緣,由"革命浪漫主義"蛻變為"文革"時期的偽浪漫主義.在梳理中國20世紀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發展脈絡的同時,註意揭示其規律性,並對它成敗得失的經驗和壹些重要的理論問題進行了總結. 理性主義、歐洲理性主義(Rationalism)是建立在承認人的理性可以作為知識來源的理論基礎上的壹種哲學方法,高於並獨立於感官感知。壹般認為隨著笛卡兒的理論而產生,17-18世紀間主要在歐洲大陸上得以傳播。同時代相對的另壹種哲學方法被稱為不列顛經驗主義(經驗主義中的壹派),它認為人類的想法來源於經驗,所以知識可能除了數學以外主要來源於經驗。這裏主要關註的是人類的知識來源以及證實我們所知的壹種手段。理性指能夠識別、判斷、評估實際理由以及使人的行為符合特定目的等方面的智能。理性通過論點與具有說服力的論據發現真理,通過符合邏輯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獲得結論,意見和行動的理由。理性主義及經驗主義並非由當時的哲學家,而是後人作出了區分。事實上,有時兩者之間的區分並不像人們所說的那麽顯著。三位主要的理性主義者都認同經驗科學的重要性,並且他們在研究方法及形而上學的理論上更接近笛卡兒而不是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和萊布尼茲(Gottfried Leibnitz)。盡管這種區分在著書立作時很有必要,他們在哲學本身來說不是非常有用。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主流社會思潮的核心。“人文主義”“人文精神”“人文思想”沒有太大的區別。“人文主義”來源於英文humanise,這個單詞根據不同語境的需要也可以被譯成“人文”“人本”“人道主義”。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核心思想是:反對中世紀神學擡高神、貶低人的觀點,強調人的可貴;反對神學的禁欲主義和來世觀念,提倡人們對現實生活的追求;反對宗教束縛和封建等級觀念,追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反對中世紀的蒙昧主義,推崇人的經驗和理性;提倡人類認識自然,征服自然,以造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