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戰爭與和平》的主人公是誰

《戰爭與和平》的主人公是誰

《戰爭與和平》的主人公是安德烈。

《戰爭與和平》是俄國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創作於1863—1869年。

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公爵,26歲, 心地善良,為人寬厚,憂國憂民,英勇善戰,是托爾斯泰筆下優秀青年的代表之壹。在申格拉本戰役開始之前,安德烈就十分渴望榮譽。他甚至想到萬壹只剩下死路壹條怎麽辦,但立刻轉念,認為即便這樣,那也沒有關系。他深信自己決不會做的比別人差。

庫圖佐夫同意安德烈的請求,把他下放到了巴格拉基昂的先遣部隊。安德烈公爵心裏裝著祖國和人民,為了勝利是需要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並且要不惜壹切代價地去爭取。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1、歷史背景

1855年,亞歷山大二世登基。當時,沙皇政府由於在克裏木戰爭期間遭到軍事失敗而削弱,農民暴動風起雲湧,各方面人士要求改革的呼聲也日益強烈。

在這種形勢下,亞歷山大二世被迫廢除了農奴制,並實行了壹些自由主義改良政策。因1825年起義失敗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十二月黨人也在這時被赦免。

1861年的農奴制改革,標誌著俄國農奴制社會正在崩潰,疾速地向西方文明的資本主義邁進。經過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的上下求索,托爾斯泰終於推出《戰爭與和平》。

在19世紀初,俄國經歷了兩次對拿破侖軍隊入侵的反擊。那是兩場正義的保家衛國的戰爭,俄國人民空前地團結在了壹起,不分貧富貴賤,甚至男女老幼前所未有地同仇敵愾,有力地阻擊了拿破侖軍隊的進攻,挫敗了拿破侖的征服。

托爾斯泰認為,19世紀60年代的俄國,要解決自己的社會走向問題,有必要回到這段歷史當中去,回到這段歷史當中那種上下壹起努力的奮鬥當中去,因而創作了《戰爭與和平》。

2、作者背景

1860年,托爾斯泰在國外旅行期間,他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遇見了壹位遠親、從西伯利亞流放地被赦免回來的著名十二月黨人謝·格·沃爾康斯基。同沃爾康斯基的長談使作者產生了創作壹本關於十二月黨人的小說的想法。

1861年3月26日,他在布魯塞爾寫信給赫爾岑表示,他4個月前開始構思壹部長篇小說,主人公是從西伯利亞回來的十二月黨人。他寫的這個十二月黨人應是壹個狂熱者、神秘主義者、基督徒。十二月黨人用嚴厲的多少有些理想主義的眼光來衡量新俄羅斯。

作者給屠格涅夫讀了開頭,最初幾章受到了他的贊成。小說只寫了三章就放棄了。1863年,托爾斯泰又重新動手接著寫下去。作品的開頭部分***有十五種草稿。最初壹份草稿的標題是《三個時期》。

他想寫壹部關於十二月黨人的三部曲(即1812年,1825年和1856年)。這個開頭,他放棄了。開頭部分的第小二稿題目是“從壹八〇五年到壹八壹四年——列·托爾斯泰伯爵的長篇小說(壹八〇五年,第壹部)”。

從這稿開始,托爾斯泰才形成了壹個想法:寫壹部俄國同拿破侖交戰時期的歷史小說,預計要寫幾部,第壹部稱《壹八〇五年》。後來托爾斯泰又寫了三稿。第十五稿才是讀者讀到的《戰爭與和平》的開頭。

百度百科—戰爭與和平 (列夫·托爾斯泰創作長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