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龍橋位於福建省永春城關南面的桃溪上,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年),由縣令林聘主持建造。名知政橋。淳熙六年(1179年),知縣陳宏規重建,改名雲龍橋。橋長30余丈(約100多米)。
此後,雲龍橋經歷多次損壞和重修。在萬歷乙卯年(1615年),由知縣夏忠重建,到明末因遭兵災全部燒毀。改建成便橋,俗稱搭水橋。
20世紀30年代,閩南民軍頭子陳國輝占據永春,再次著手籌建該橋。前後用了壹年的時間,以鋼筋混凝土作為原料建造的新雲龍橋建造完成。
1977年,國家撥款46.5萬元,在靠近原橋下遊處重新修建。1978年竣工通車。因它是永春早期最長的大橋,故名“永春大橋”,1990年,恢復為“雲龍橋”。
擴展資料:
雲龍橋的重建過程:
1930年以前,永春境內還未曾有使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而成的現代化橋梁;而用鋼筋混凝土蓋起的樓房,也是少見的。當時建委會決定使用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橋方式,擇定在儒林火力發電站口的小溝,築個鋼筋混凝土小橋,作為試驗。結果小橋堅實牢固,可安穩通車。
雲龍橋的規模頗大,當時建築費用尚無完全把握,只有西安橋落成後剩下的部分鋼筋可以移用,別無其他來源,建委會便向城區商人鄭掛提借洋灰五千斤,遂於1930年中秋節舉行奠基典禮,繼而采取積極募捐辦法籌集資金。
成功得到社會各界的集資捐助,使建築工程得以迅速順利進行,前後僅用壹年的時間,這座新型的雲龍橋就建成了。橋面縱120米,橫8米,左右兩旁築有行人道,中間通車,旁有扶欄,頗為壯觀。全部建築費計7萬元,多數來自海內外人士永春鄉賢。
雲龍橋建成之後,有利於泉永德的交通運輸事業發展,大大促進永春經濟繁榮與發展,也增添了永春的景色。
百度百科-雲龍橋 (福建省永春縣古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