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菜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積澱,特別是在晉商的帶動下,晉菜眾取所長,體系優異,風行壹時,壹批晉菜也曾走出娘子關,歷史上晉菜影響勢力強勁,歷史輝煌,曾讓三晉人民引以為榮。晉菜的基本風味以鹹香為主,甜酸為輔。晉菜選料樸實,烹飪註重火功,成菜後講究原汁原味,擅長爆、炒、溜、煨、燒、燴、扒、蒸等多種烹飪技法。地域特點明顯,風味特色各異。菜點可分為南、北、中三派。南路以運城、臨汾地區為主,菜品以海味為最,口味偏清淡。
北路以大同、五臺山為代表,菜肴講究重油重色。
中路菜以太原為主,兼收南北之長,選料精細,切配講究,以鹹味為主,酸甜為輔,菜肴具有酥爛、香嫩、重色、重味的特點。
還有壹種按地域的分法:晉中菜、晉南菜、上黨菜、晉北菜。
晉中菜是以省城太原為中心,兼蓄明清兩代商業較為發達的太谷、平遙、祁縣等地的錢莊、票號等大字號的私家菜肴烹飪技藝,並吸納了其他菜系(主要是魯菜)的烹飪方法,逐步形成了壹套獨特的地方特色菜肴。
晉南菜以臨汾、翼城等地為代表,菜的口味偏重於辣、甜、微酸,擅長的烹飪方法有溜、炒、氽、燴和湯汁菜肴的制作。
上黨菜是以上黨盆地的長治和晉城為代表,菜肴口味與豫菜有些相近,菜肴擅長熏、鹵、燒、燜等技法。
晉北菜則以大同、忻州等地為代表,由於地域上的特殊位置,形成了以燒、烤、燉燜、涮等獨特的烹飪方法。口味偏重,油厚鹹香是晉北菜的典型特點。
此外還有以五臺山為代表的齋菜系列則是以當地盛產的臺蘑、各種菌類植物以及蔬菜為主的佛家菜肴,體現出四大佛教聖地之壹的齋菜特點,受到了餐飲界人士很高的評價。
即使如此細分,也很難涵蓋晉菜所有的特點。比如晉中菜系中,根據烹飪技法和菜肴特點,又可以分為“行菜”和“莊菜”兩個大類。“行菜”也稱之為“市井菜”,泛指在社會餐飲行業中廣為流傳的常見菜肴。其特點是用料廣泛,烹飪手法多樣,講究成菜後的造型,是飯莊、酒樓、驛站日常經營的大路菜肴。而“莊菜”與“行菜”不同,主要是指源於晉中地區的富商巨賈、錢莊票號、官宦世家以及官府等特殊場所專供自己享用的菜肴通稱。“莊菜”的廚師是這些大富商們從各地聘請來的名廚,用來伺候東家、掌櫃以及接待業務關系較為密切的往來客商,烹制的菜肴極為講究,用料也極為考究,制作精細,註重養生保健,是晉菜傳統菜肴中不可多得的精華。
晉菜名典 雖古猶新
晉菜中的傳統名菜有糖醋魚、鍋燒羊肉、蔥爆柏籽羊肉、拔絲山藥、鐵碗烤蛋、腐乳肉等。山西著名的風味小吃有“頭腦”、刀削面、拔魚、貓耳朵、蓧面栲栳、聞喜餅等。在調味品中,清徐的老陳醋、代縣的辣椒、雁北的胡麻油、應縣的紫皮蒜均十分有名。山西面食尤其著名,品種多,吃法別致,風味各異,成品或筋韌或柔軟,無不滑利爽口,余味悠長。最奇的是山西面食可以成宴,且從頭至尾不會相同。
晉菜思路 揚長避短
近年來,晉菜在發展中落後了,許多外地的消費者包括本地人也只知道山西面食,晉菜名典也只知道“過油肉”。
晉菜停滯不前的原因,主要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受資源的限制,晉菜以功夫見長的傳統技藝,如蒸、炸、燜、煎、燴、燉等烹調方式,發揮不出優勢;當前,其它菜系註重營養、健康、時尚、新鮮,講究膳食結構,而晉菜濃油、味重的風格依然未變,加之烹調技法創新力度不足,以致未能在眾多菜系中獨樹壹幟。目前,三晉各界已達成***識,“晉菜”迫切需要打造新的飲食文化、理念和思想,讓悠久的晉菜文化發揚光大。
荀子雲:“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隨著山西經濟的發展,晉菜發展速度加快,已得到中國餐飲界的註目。2002年在杭州美食節上,晉菜被評為新八大菜系之壹;2005年在成都舉行的中國餐飲博覽會上,山西面食表演技壓群雄,得到業內的高度贊揚。“天下面食數太原,山珍海味難比鮮,味壓神州南北地,舌上涇渭天上天”,這幾年,山西“面食節”的舉辦,讓山西面食名揚天下的同時,讓晉菜品牌重振雄風。
晉菜崛起 重振雄風
回顧歷史,展望未來,晉菜的振興,需要在總結中求發展,學習中求進步,競爭中立品牌。政府組織、飲食專家、三晉名廚、餐飲名店等各方力量業已形成壹種合力,采取扶持、引導、研究、創新、宣傳等壹系列的措施,強力提升晉菜的影響力;環顧三晉,山西飯莊、並州飯店、晉韻樓、三晉飯莊、芙蓉酒樓這些以晉菜聞名的中高檔餐飲企業近幾年取得的矚目成就,不僅代表山西的口味及享受水準,而且已鑄就自己的品牌;眺望全國,在北京、上海、廣州、天津等餐飲業發達城市,也出現專業晉菜酒樓;“晉菜”已不是中低檔餐飲的代名詞,相信不遠的將來,“晉菜”將重新成為中國餐飲界壹支盛開的奇葩!
相關資料
/Food/ShowInfo.asp?ID=174&Page=1
/tycy/ReadNews.asp?NewsID=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