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意為觀察、考察。
“識”意為識別,辨別。
“看雲”是識天氣的手段,文題意思為通過觀察天上的雲可以識別天氣。
看雲識天氣導學案答案二重點探究
1.這壹段的中心句是 雲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麽雲,就將出現什麽樣的天氣。
2.概括第壹段的內容及在全文中的重要性。
明確:文章開頭即介紹了雲“千姿百態”“變化無常”的形態和特征,接著連用了八個比喻,緊扣“姿態萬千”進行生動細致的描述,說明雲的姿態之多,接著又用“剛才”“霎間”來突出雲“變化無常”的特點,最後壹句既是本部分的總結,也揭示了全文的中心“為什麽看雲可識天氣”。
3.這壹段突出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說說其表達效果;請模仿前四個比喻句,再寫仿寫出兩個描繪雲的比喻句。
明確: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形象生動地描繪出雲的形態特征及與天氣的“招牌”關系,通俗易懂,既便於我們明白事理,又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同時激發讀者留心觀察自然現象的興趣。
三 師生對話、解讀文字
話題壹、①依次找出雲的四種形態並歸納出***同特征:卷雲→卷積雲→積雲→高積雲。它們的***同特征都是輕、高、薄,壹般不會帶來雨雪。
②雲有許多種類。將第壹段文字與課文第三段進行比較閱讀,可以知道:第壹段中“像羽毛”的雲指卷雲,“像羊群”的雲指高積雲,並且推知,“像魚鱗”的雲是卷積雲,“像壹張大棉絮”的雲指積雲。
③依次找出雲的四種變化並歸結出***同特征:卷層雲→高層雲→雨層雲→積雨雲,它們的***同特征是低、厚、密,常常是雨雪天氣的預兆。
1、描寫;激發讀者興趣,引出下文說明的物件。2、第(2)(3)段的問句起過渡作用;第(12)段的問句提出問題,總結全文,引人深思。3、第⑧段的開頭。因為第⑧段中內容支撐該句內容,說明植物在滅菌方面的作用。4、①③②④;這個順序排列能更加突出綠色植物對人類生存的重要作用5、主要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寫:①綠葉能吸收工業廢氣;②綠葉能殺滅病菌;③綠葉能接收、吸附、過濾空氣中的塵埃。6、因為“肺”的作用要進行呼吸,而綠色植物每天能吸進大量的對人體有害的二氧化碳,撥出人體必需的氧氣,所以把綠地草坪比作“大地之肺”。7、示例:“綠色是生命之源”等
看雲識天氣中暈是什麽意思?太陽月亮的周圍,有壹種七彩光圈,裏紅外紫,這中光圈叫做暈
課文《看雲識天氣》
說明文
邏輯順序
看雲識天氣 課文17 看雲識天氣
課文研討
壹、整體把握
這是壹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雲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光彩的雲和天氣的關系。
文章先說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系。第1段是概述,語言很有特點。先總說壹句:“天上的雲,真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接下來,作者運用比喻和排比把雲的萬千姿態描繪得非常生動形象,能夠激發讀者的想像。學習這段語言,教師要讓學生熟讀,細細體味語言的美妙,盡情想像藍天白雲的奇妙變化,甚至可以讓學生模仿寫作。
接下來的4段具體介紹雲的形態和天氣的關系。第2段是後面三段的“綱”: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低而厚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教師提示學生思考:此處為什麽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詞,不用行不行?)後面三段就是遵循這個“綱”展開的。這就是文章的思路。教師要引導學生把這個思路理清。理清了思路,看文章才不盲目。
具體到壹段文字中,也是有思路的。第3段對應第2段中的“薄雲”“晴朗”。薄雲分幾類呢?薄雲有什麽特點呢?薄雲分為“卷雲”“卷積雲”“積雲”和“高積雲”。它們分別有自己的特點,又有***同的地方。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出它們各自的特點和***同點。這壹段分四層,非常清晰,教師可讓學生自己寫出來。作者清晰的思路是通過分類別的方法來表現的。把薄雲分為四種,壹壹介紹,有條不紊,值得學生學習和借鑒。
第4、5段對應第2段中的“厚密”“陰雨風雪”,寫作思路與上面幾段相同。從第6段開始,文章轉入了另外壹層意思,即“雲的光彩與天氣的關系”。應該說,“雲的光彩”是被第1段中“天上的雲,真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所涵蓋的,所不同的是3、4、5段是從雲的形態與天氣的關系的角度來說明的,第6段轉為從雲的光彩與天氣的關系的角度來說明。教師要引導學生看出說明角度的變化,並且總結寫作經驗:善於從不同的角度來說明事物。按照雲的不同的光彩,作者把雲分為四種:暈、華、虹、霞。作者還把它們之間的差別作了介紹,這是比較說明。作者還引用了諺語,說明這是經過人民群眾實踐檢驗了的,是生活經驗的總結。這壹段的層次也很清晰。由此可啟發學生總結出本文寫作層次清晰的特點。
本文的寫作特點:1.層次清楚,有綱有目;2.能抓住雲的特點來進行說明;3.語言生動,運用比喻、擬人和排比等修辭手法,把雲寫得生動形象;4.運用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二、問題研究
1.這是壹篇科普文,教學重點應放在對天氣知識的學習上呢?還是放在說明文的學習上呢?還是兩者兼有呢?如果放在對天氣知識的學習上,很容易上成地理課,應該以學習文章的閱讀規律為重點,把握這壹類文章的特點。對天氣知識的學習可適當進行,壹點不學也是不可能的。但要把對天氣知識的學習滲透在閱讀的訓練中。
2.對於雲的名稱的理解是有壹定難度的,可結合課本前面的彩色插頁加深理解。比如“卷雲”的圖片中,卷雲呈現出卷起的樣子,有壹個小鉤。另外,文中看雲的角度是從地面往上看,不是從飛機上往下看。
練習說明
壹 默讀課文,完成下面兩題。
1.看雲識天氣最基本的經驗是(用課文中的原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設計壹種表格,列出雲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征和它們分別預示的天氣情況。
參考答案:
1.這道題檢查學生把握中心句的能力。中心句是“天空的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解題思路是:本文主要介紹雲和天氣的關系,第1段先用生動的語言描繪雲的千姿萬態,最後壹句話總結,點明中心,後面的文字是對它的具體說明。
2.雲的種類繁多,學生掌握起來有壹定的難度。通過設計表格,可以幫助學生掌握雲的種類,從而更加清楚地理解課文。解答這道題的思路是,先把雲分成兩大類:按照雲的形態可分為晴天的雲和雨雪天氣的雲;再按照雲的光彩分為四種。列表如下:
晴天雲簡表
雲名 雲的形態變化 高度 厚度 天氣征兆
卷雲 像羽毛像綾紗,絲絲縷縷地漂浮著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積雲 像水面的鱗波,是成群成行的卷雲 很高 很薄 無雨雪
積雲 像棉花團,上午出現,傍晚消散 2 000米左右 較薄 陽光溫和
高積雲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狀,排列整齊 2 000米左右 較薄 天晴
雨雪冰雹雲層變化簡表
雲名
變化過程
形狀
位置
天氣征兆
卷層雲
卷雲聚集,向前推進 像白綢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轉陰
高層雲
卷雲越變越厚 像毛玻璃遮著太陽 低
將下雨雪
雨層雲
高層雲變得更厚 暗灰色雲塊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連綿
積雨雲
積雲迅速形成高大雲山 烏雲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雲的光彩簡表
光名
產生和分布情況
色彩
天氣征兆
暈
產生在卷層雲上,分布在日月周圍 裏紅外紫
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華
產生在高積雲邊緣部分 裏紫外紅
華環由小變大,轉晴;由大變小,轉陰雨
虹
雨過天晴,在太陽對面的雲幕上 彩色圓弧
東虹轟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陽照著對面的雲彩 雲層變紅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裏
二 有些事物很難描摹,打個比方,就容易講清楚,而且顯得生動活潑,很有趣味。仿照下面的示例造句。
示例:天上的雲……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圍的群山,……
2.遠處的霓虹燈亮了,……
此題旨在考查學生對比喻句的掌握(在形式上還應該是排比句)。
參考答案:
1.夜幕四合,周圍的群山,像駝峰,像閘門,像臥佛,像長蛇,……
2.遠處的霓虹燈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綢,像長虹,……
解答此題主要靠想像和聯想。從形狀入手,既考慮靜態,又考慮動態。
三從下面兩題中任選壹題,開展活動。
1.從現在開始的幾十天內,每天抽個時間,練習看雲識天氣,判斷當天或第二天的天氣情況,輪流釋出天氣預報,看誰預報得準確。
2.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天氣的諺語,請在課外蒐集壹些(可以查閱資料或向有經驗的長輩請教),分類積累。
此題考查學生的動手能力。答案從略。
教學建議
壹、復習鞏固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積累課文中的比喻句。
二、建議教師運用多媒體手段,讓學生觀看雲的圖片,加強感性認識。
三、教師不要講得太多,主要通過學生的讀書、討論和教師的答疑來完成。
四、結合“有關資料”教給學生壹些關於天氣的諺語,並運用於生活中。
有關資料
壹、看雲識天氣的壹些諺語
千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根據雲的形狀、來向、移速、厚薄、顏色等的變化,總結了豐富的“看雲識天氣”的經驗,並將這些經驗編成諺語。我們在這裏將這些有關“看雲識天氣”的諺語匯總在壹起,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留心作壹些觀察對照。
“天上鉤鉤雲,地下雨淋淋”:鉤鉤雲氣象上叫做鉤卷雲,它壹般出現在暖鋒面和低壓的前面,鉤卷雲出現,說明鋒面或低壓即將到來,是雨淋淋的先兆。但是,雨後或冬季出現的鉤鉤雲,則會連續出現晴天或霜凍,所以又有“鉤鉤雲消散,晴天多幹旱”,“冬鉤雲,曬起塵”的諺語。
“炮臺雲,雨淋淋”:炮臺雲指堡狀高積雲或堡狀層積雲,多出現在低壓槽前,表示空氣不穩定,壹般隔8~10小時左右有雷雨降臨。
“雲交雲,雨淋淋”:雲交雲指上下雲層移動方向不壹致,也就是說雲所處高度的風向不壹致,常發生在鋒面或低壓附近,所以預示有雨,有時雲與地面風向相反,則有“逆風行雲,天要變”的說法。
“江豬過河,大雨滂沱”:江豬指雨層雲下的碎雨雲,出現這種雲,表明雨層雲中水汽很充足,大雨即將來臨。有時碎雨雲被大風吹到晴天無雲的地方,夜間便看到有像江豬的雲飄過“銀河”,也是有雨的先兆。
“棉花雲,雨快臨”:棉花雲指絮狀高積雲,出現這種雲表明中層大氣層很不穩定,如果空氣中水汽充足並有上升運動,就會形成積雨雲,將有雷雨降臨。
“天上灰布懸,雨絲定連綿”:灰布雲指雨層雲,大多由高層雲降低加厚蛻變而成,範圍很大、很厚,雲中水汽充足,常產生連續性降水。
“雲往東,車馬通; 雲往南,水漲潭;雲往西,披蓑衣;雲往北,好曬麥”:根據雲的移動方向來預測陰晴,雲向東、向北移動,預示著天氣晴好;雲向西、向南移動,預示著會有雨來臨。雲的移動方向,壹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風向。這壹諺語說明的是雲在低壓內不同部位的分布情況。它適用於密布全天、低而移動較快的雲。
“烏雲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指太陽落山時,西方地平線下升起壹朵城墻似的烏雲接住太陽,說明烏雲東移,西邊陰雨天氣正在移來,將要下雨。壹般來說,如接中雲,則當夜有雨;如接高雲,則第二天有雨。但如西邊的烏雲呈條塊狀或斷開,或本地原來就多雲,那就不是未來有雨的征兆了。
“西北天開鎖,明朝大太陽”:指陰雨天時,西北方向雲層裂開,露出壹塊藍天,稱“天開鎖”。這說明本地已處在陰雨天氣系統後部,隨著陰雨系統東移,本地將雨止雲消,天氣轉好。
“太陽現壹現,三天不見面”:指春、夏時節,雨天的中午,雲層裂開,太陽露壹露臉,但雲層又很快聚合變厚,這表明本地正處在準靜止鋒影響下,準靜止鋒附近氣流升降強烈、多變。上升氣流增強時,雲層變厚,降雨增大;上升氣流減弱時,雲層變薄,降雨減小或停止;中午前後,太陽照射強烈,雲層上部受熱蒸發,或雲層下面上升氣流減弱,天頂處的雲層就會裂開。隨著太陽照射減弱,或雲層下部上升氣流加強,裂開的雲層又重新聚攏變厚。因此,“太陽現壹現”常預示繼續陰雨。這句諺語和“太陽笑,淋破廟”“亮壹亮,下壹丈”等諺語類同。
“天上鯉魚斑,明天曬谷不用翻”(瓦塊雲,曬煞人):鯉魚斑是指透光高積雲,產生這種雲的氣團性質穩定,到了晚上,壹遇到下沈氣流,雲體便迅速消散,次日將是晴好天氣。但是,如果雲體好像細小的魚鱗,則是卷積雲,這種雲多發生在低壓槽前或臺風外圍,近期會刮風或下雨,所以又有“魚鱗天,不雨也風顛”的諺語。
“雲往東,刮陣風;雲往西,披蓑衣”:這裏所指的雲,是低壓區裏的低雲。低壓是自西向東的(實際上往往是自西南向東北移動)。雲往西,說明該地處於低壓前部,本地將因低壓移來而降雨;雲往東,說明低壓已經移過本地,本地處於低壓後部,天氣即將轉晴,轉晴之前常常要刮壹陣風。
“雲鉤向哪方,風由哪方來”:雲鉤指的是鉤卷雲的尾部,出現在高空,有時上端有小鉤,也有排列成行的。上端小鉤所指,是高空風的方向,而高空風往往又與地面相聯,所以根據雲鉤方向大體可測知風的來向。
“早上烏雲蓋,無雨也風來”:是說早晨東南方向有黑雲遮日,預示有雨。因為早晨吹暖溼的東南風,溫度較本地空氣為高,形成上冷下熱,水汽易上升成雲,再加上白天地面受熱,空氣對流上升,更促使雲層擡高,水汽遇冷成水滴,從而可能使天氣變為不風即雨的情況。
“黃雲上下翻,將要下冰蛋”:黃雲多是暖溼空氣強烈上升所致,出現這種情況多降陣雨與冰雹。
“山戴帽,大雨到”:山戴帽是說氣壓低,空中水汽多在山頂形成雲層。至於是否會降雨,壹般要視情況而定,如雲逐漸降低且加厚,降雨的可能性大,反之,雲逐漸擡升變薄,下雨的可能性就小。
“雲吃霧下,霧吃雲晴”:見到霧之後來了雲,可能低氣壓要來臨,是要下雨的兆頭。反之,如雲消霧起,表示低氣壓已過,晴朗天氣即將來臨。
“日落射腳,三天內雨落”:指太陽從雲層的空隙中照射下來,稱“日射腳”,傍晚出現日射腳,說明對流作用強烈,預示有雨。
“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裏”:早晨東方無雲,西方有雲,陽光照到雲上散射出彩霞,表明空中水汽充沛或有陰雨系統移來,加上白天空氣壹般不大穩定,天氣將會轉陰雨;傍晚如出晚霞,表明西邊天空已放晴,加上晚上壹般對流減弱,形成彩霞的東方雲層,將更向東方移動或趨於消散,預示著天晴。
“久晴大霧陰,久陰大霧晴”:指的是久晴之後出現霧,說明有暖溼空氣移來,空氣潮溼,是天陰下雨的征兆;久陰之後出現霧,表明天空中雲層變薄裂開消散,地面溫度降低而使水汽凝結成輻射霧,待到日出後霧將消去,就會出現晴天。
在暖季的早晨,如天邊出現了堡狀雲,表示這個高度上的潮溼氣層已經很不穩定,到了午間,低層對流壹旦發展,上下不穩定的層次結合起來,就會產生強烈的對流運動,形成積雨雲而發生雷雨。所以有“清早寶塔雲,下午雨傾盆”的諺語。
另外,有天氣預兆的雲在演變過程中,往往具有壹定的連續性、季節性和地方性。當天空中的雲按照卷雲、卷層雲、高層雲、雨層雲這樣的次序從遠處連續移來,而且逐漸由少變多,由高變低,由薄變厚時,就預示著很快會有陰雨天氣到來;相反,如果雲由低變高、由厚變薄、由成層而崩裂為零散狀的雲時,就不會有陰雨天氣。在暖季早晨,天空如出現底平、頂凸、孤立的雲塊(淡積雲),或移動較快的白色碎雲(碎積雲),表明中低空氣層比較穩定,天氣晴好。
此外,雲的顏色也可預兆壹定的天氣,如冰雹雲的顏色先是頂白底黑,而後雲中出現紅色,形成白、黑、紅色亂絞的雲絲,雲邊呈土黃色。黑色是陽光透不過雲體所造成的;白色是雲體對陽光無選擇散射或反射的結果;紅黃色是雲中某些雲滴(直徑在千分之壹到百分之壹毫米之間)對陽光進行選擇散射的現象。有時雨雲也呈現淡黃色,但雲色均勻,不亂翻騰。還有不少諺語是從雲色和雲形來預兆要下冰雹的。例如,內蒙古有“不怕雲裏黑,就怕雲裏黑夾紅,最怕黃雲下面長白蟲”等諺語,山西有“黃雲翻,冰雹天;亂攪雲,雹成群;雲打架,雹要下”“黑雲黃雲土紅雲,翻來覆去亂攪雲,多有雹子災嚴重”等諺語。還有“午後黑雲滾成團,風雨冰雹壹齊來”“天黃悶熱烏雲翻,天河水吼防冰蛋”等說法,這些都說明當空氣對流強盛,雲塊發展迅猛,像濃煙壹股股地直往上沖,雲層上下前後翻滾時,就容易下冰雹。
二、看雲識天好出遊
天氣狀況對戶外活動者來說非常重要,因為遭遇惡劣天氣多半起因於天氣驟然變化。為了享受快樂的戶外生活,旅遊者在收聽天氣預報的同時,需要掌握壹定的氣候知識,學會看雲識天氣,使自己能夠從容應對天氣的異常變化。
這裏介紹10種雲層形式,有“積”字表示雲的形狀是塊狀(無關大小),有“層”字表示天空布滿陰沈的雲。每種型別都給出了分布的大約海拔高度,雲層越高,天氣越好。在極地地區,同種型別的雲層會在更低海拔的天空出現。
卷積雲:小圓塊積雲,看上去如同波紋狀,常被稱為“魚鱗天”,通常海拔高度5 000~8 000米,壹般預兆晴朗天氣。
高積雲:類似於卷積雲,預兆天氣良好,但它的覆蓋範圍更廣,雲層更厚,白中有暗。通常出現於暴雨之後,懸浮在5 000~6 000米的高空。
積雨雲:為低層雷雲,雲色烏暗。塔形雲層高可達6 000米,頂部平雲層被稱作砧頂。積雨雲常帶來強風暴雨、雷鳴和閃電。上層類似假卷雲,頂層類似假雨雲。
積雲:很易於識別,蓬松狀白雲,如同團團棉絮,飄浮在空中。如果彼此分開意味著又是美好的晴天,可是如果發展得越來越大,前端越來越多,很可能會帶來壹場突然降臨的暴雨。位於海上碧空中的積雲,通常表明離陸地已經不遠,高度壹般不超過2 500米。
卷雲:由冰晶形成的高層縷狀雲,這也是它看上去純白色的原因,經常稱作馬尾雲。它們也通常意味著天氣晴朗,高5 000~9 000米。
卷層雲:由冰顆粒形成,看上去像白雲的紋路,這些是惟壹會在太陽或月亮周圍產生光暈的雲層。如果卷層雲擴充套件,意味著天氣晴朗;如果卷層雲縮小,意味著將要下雨;如果天空籠罩著卷雲,卷雲上部的天空變暗,逐漸形成卷積雲,這預示著雨雪的來臨。
高層雲:在陽光或月光照耀下,看上去像灰色的幕幔。如果溼空氣靠近,雲盤消失,雲層變厚、變暗,直至下雨,高可達2 500~6 000米。
雨層雲:為低層烏雲,籠罩在空中,意味著4小時之內會有降雨,通常會持續幾小時。
層積雲:低層覆瓦狀雲層,通常覆蓋整個天空。雲層較薄,陽光可以透射下來。它們可能會帶來雷陣雨,但壹般會在午後消失,留下壹片晴朗明亮的藍天。高度低於2 500米。
層雲:雲層最低,猶如濃霧籠罩在空中,剛開始出現時經常會被誤認為是高山濃霧。它們並非很自然的雨水雲,但也可以形成濛濛細雨。如果在夜間它越來越厚,覆蓋在清晨空中,通常這會是晴朗的壹天,高度不超過2 500米。
課文是《看雲識天氣》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
舉事例 分類別
看雲識天氣中的"看"是什麽意思“觀察”的意思嘛.
《看雲識天氣》中的“招牌”是什麽意思?雲是天氣變化的標誌
《看雲識天氣》中的彌漫是什麽意思彌漫(mí'màn):形容充滿,布滿。
22課看雲識天氣,,,,,,,,,,,,,,,,,,它們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壹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壹床大棉被,嚴嚴實實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雲朵朵,陽光燦爛;壹霎間卻又是烏雲密布,大雨傾
答: 這句句子用了比喻與排比的修辭方法,寫出了雨的形態與變化。
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雲朵朵,陽光燦 爛;壹霎間卻又是烏雲密布,大雨傾盆。
這句話用了多種修辭方法,從兩個方面寫了雲與天氣變化的關系。
還有補充壹點,都使句子更加生動、具體、形象。
雲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麽雲,就將出現什麽樣的天氣。
這讓文章生動,有文采,激發讀者興趣.
還交代了雲的特點,統領了全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