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泛指村野之人;農夫。
3.庶人;平民。
4.士人自謙之稱。
5.借指隱逸者。
6.粗野之人。指缺乏教養,沒有禮貌,蠻不講理的人。
7.舊指未開化的民族。
8.指傳說的猩猩之類。
亦稱“鄙人”。與“國人”相對。四郊之外土地為野或鄙。住在田野小邑的人,西周、春秋時稱“野人”。野人供賦稅,服徭役。殷代野人絕大部分是戰俘,實際為奴隸。周代野人則是非本部族的客民、周代國人和野人的區別除住地、歷史不同外,國人有姓氏,野人無姓氏;國人受教育,可入仕,野人只能務農;國人可當兵,野人則不可。《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出於五鹿,乞食於野人,野人與之塊。”《荀子.非相》:“楚之孫叔敖,期思之鄙人。”楊倞註:“鄙人,郊野之人也。”《孟子.滕文公上》:“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
黑竹溝有野人之說:
也是個謎,據說,1974年10月勒烏鄉村民冉千布幹曾親眼見到高約2米,臉部與人無二,渾身長滿黃褐色絨毛的雄性巨物---野人,後來,當地群眾曾發現野人的蹤跡,當地人對“野人”的敬畏超過對山神的敬畏,稱之為“諾神羅阿普”,意為“山神的爺爺”,許多人至今說到野人,仍然心懷余悸,黑竹溝有壹個地名就叫“野人谷”。 可見現在野人也的確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