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火山地震帶分別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地質學家經過長期研究,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是由板塊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海洋與陸地的相對位置是不斷變化的。
壹般來說,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有的張裂拉伸,有的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容易發生火山、地震。
世界上火山與地震活動最劇烈的地方,主要位於兩大地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橫貫歐洲南部到亞洲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向南、向東延伸到中南半島西側和馬來群島南緣)火山地震帶。
火山地震形成的原因
火山地震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於地下的熔巖和氣體等物質運動所引起的。火山體系內的熔巖,在火山噴發前會經常在地下不斷移動,這個過程稱為巖漿熱湧。在此過程中,熔巖的運動速度快慢不同,會導致地表震動,形成火山地震。
此外,熔巖中含有豐富的氣體,當熔巖移動到管道中時,由於壓力的改變會出現氣泡擠壓和炸裂,在此過程中也會形成火山地震。
火山地震的產生與火山噴發的活動強度有關。當火山充分活躍時,熔巖和氣體的運動速度快,形成的火山地震震級也會隨之增強。此時,火山地震也會成為預測火山噴發的重要指標之壹。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太平洋火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