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333口訣速記|每日壹題|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333口訣速記|每日壹題|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簡答/論述題:考過的學校:

1.論述董仲舒的教育思想。(16蘇州大學)

2.簡述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11揚州大學 17天津大學? 19吉師大)

知識點位置: 中國教育史第四章第四節

知識點重要性:★★★☆☆

題目: 論述 董 仲 舒 的教育思想。

答案:

董仲舒是西漢最著名的儒家學者,又有“漢代孔子”之稱。董仲舒學識淵博,通便“五經”,他的著作中,《春秋繁露》和《對賢良策》影響最大。

(壹)《對賢良策》與三大文教政策(即漢代文教政策,詳見該章第壹節)

董仲舒在《對賢良策》中,向漢武帝提出三大文教政策建議:第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壹思想。第二,興太學以養士。第三,重視選舉,任賢使能。董仲舒的三大建議都被漢武帝采納,成為漢代三大文教政策,並確定了整個封建社會遵從儒術的文化與教育局面。

(二)論人性與教育作用(簡答)

1. 論人性

人性學說是董仲舒論述教育作用的理論依據。

( 1 ) 董 仲 舒 認為人性中有“仁氣”和“ 貪 氣”。 “仁氣”指人性中有利於促進封建社會道德發展的先天因素,是主導方面;“貪氣”指人性中與封建社會道德相抵觸的先天因素,是從屬方面。它們是人性中的對立物。他的人性論與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有壹定的聯系,並沒有擺脫道德先驗論的影響。 ?

( 2 ) 董仲舒又將人性和 善 區別開來,善指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 人性與善的關系是可能性與現實性的關系:人性是善的可能性和內在根據,善是人性在教育條件下向具備壹定道德之善的現實人格轉化的結果。

( 3 ) 董仲舒提出“性三 品 ”說。

董仲舒明確將人性劃分為三種不同的等級,他提出“性三品說”:“有鬥筲之性,中民之性,聖人之性。”教育對於不同的人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

①“聖人之性”,是天生的“過善”之性,是壹般人先天不可能、後天不可及的。

②“鬥筲之性”,是無“善質”的,生來就“惡”的,教化無用,只能采用刑罰的手段來處置他們。

③“中民之性”,就是萬民之性,必須通過教化才能成“善”。

2. 教育作用

教育對於不同的人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聖人能夠自覺控制自己的感情欲望,註定向善的方向發展。鬥筲之人的感情欲望強烈而很難進行自我控制,註定要向惡的方向發展,只有用刑罰制止他們作惡。具有“中民之性”的人是教育的主要對象。董仲舒的人性論破壞了先秦原始平等的人性論,並為封建專制統治提供了理論基礎。

(三)論道德教育(簡答)?★★★☆☆

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道德教育是董仲舒教育思想的核心。董仲舒主張教化與刑法並重,但強調以道德教化為本、為主,以刑法為末、為輔。

(2)德育的內容: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道德教育內容。

董仲舒強調“三綱五常”。所謂“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三綱”與“五常”結合的綱常體系成為中國封建社會道德教育的中心內容。

(3)道德修養的 原 則和 方 法:

①確立重義輕利的人生理想。“正其誼(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對體現封建國家利益原則的道義的追求應高於對個人利益的追求。

②提出“以仁安人,以義正我”。“仁”凸現了對個體生命價值與權利的尊重,“義”凸現了個人對社會及其他個體的責任與義務。

③提倡“必仁且智”。在道德修養中必須做到“仁”與“智”即道德修養中情感與認知的統壹。

333加油站獨創速記口令:原方(元芳)重仁智(3個)

口訣聯想:元芳很重視仁和智。

以上口訣內容出自 :333加油站的葵花寶典口訣筆記,章節跟其他書的可能會有些許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