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從農村到都市,是什麽造就了今日的望京?

從農村到都市,是什麽造就了今日的望京?

望京有多混亂,就有多包容;有多分裂,就有多和諧;有多少種問題,就有多少種方法。

出租壹向躲著望京走,所以望京的***享單車跟90後的頭發似的,滿地都是。頭頂著紛飛的黃葉,騎車上班上學,其實心情也並不糟,只是壹場和身著黃藍隊服的外賣team搶道拼速的掰頭來得猝不及防。

小哥修煉成精,擦著妳的頭發絲兒過去,也傷不著妳。想想虧著他們功力深厚,寫字樓裏多少披星戴月的轆轆饑腸被及時餵飽。

就是這樣,妳有多少脾氣,也沒脾氣了。望京有毒也有藥。

從北京土著入主望京,到韓國人和藝術青年的登臺,再到科創新貴、媒體工作群的進場,望京總有辦法將百態眾生相化作壹張高級的“國際臉”。

1.望京土著,手握千萬的土豪

雖然那時的望京還只配叫“酒仙橋西北邊的村”,可1987年的望京新區總規劃,終歸是讓望京打著現代化生活社區的“地設”出道了。

1988年初,望京的第壹批住宅小區建在了壹片花椒地上,小區諧音“花家地”。隨後轟轟烈烈的房地產運動在望京搞起來了,世紀末的望京有了現代化城市的影子。可那時候哪有幾個人能料到望京會火成這樣。

上世紀90年代初,京壹代從四面八方湧入花家地,住上了新區規劃的第壹批住宅高樓。1988年來北京學醫的H先生,畢業後就留在了望京醫院工作,壹直住在單位分的花家地南裏。多少年過去,和曾住滿老師的西裏壹樣,左鄰右舍租售房子,如今也就剩下三分之壹在樓下散步遛狗還能寒暄幾句。

小區裏近三十年原住民依舊踏實住著,也並不眼紅2010年大望京村拆遷過後站起來的那群富農。

2009年前,大望京村民還靠著“瓦片經濟”維持生計。可壹夜間拆遷讓村民手裏有了大把鈔票,補償款從幾百萬到上千萬不等。買車、投資,都不算什麽。膽子大運氣好的村民趕在房價暴漲前,掃光了周圍小區的房子,連尾房都不剩。如果租過望京西園、大西洋新城,那些隔著某如的房東也許就在這批拆遷戶裏。

如今二代三代拿著京戶,住著最古老或最洋氣的小區。不用隨波逐流勢頭最猛的互聯網行業,也不必擠破頭參加國考拿個即便有了也買不起房的戶口。能在醫院學校等傳統領域裏活得相對輕松體面的他們,也在讀研、考博、留學,都拼著呢。可再努力的他們,賽制賽規追究和京外生源不同。

面對擁擠而來的大批外地人,望京人是樂觀其成的,吃喝娛樂豐富的生活被全面激活。只是他們聽不了別人說望京不好不便,明明地鐵公交都很發達嘛。

土著的工作生活沒受太大影響,他們始終知道自己想做什麽,更不用為金錢和戶口放棄自己所想。就像站在望京七扭八歪的街道上,即使他們也分不清東南西北,可指南針在心裏,不依靠某狗度德地圖,他們也從不會迷失。

2.韓流的潮起潮落

韓國人在望京也是有史可循的。1992年中韓建交到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被派遣的“韓幹”和留學移民的“韓生”聚居在了韓國大使館和機場之間的花家地。之後大批投資創業的“韓商”來到成本較低的中國,他們搬進了望京西園三區和四區。2002年後隨著LG、三星、現代等韓企的入駐,韓國家庭洪水般湧入望京的高級樓盤裏。

在韓國人心裏,望京的知名度就像舊金山唐人街之於中國人,來了就跟回家壹樣。海購和出國遊還不發達的年代,望京滿足了人們對首爾的壹切想象,這裏有K-pop、韓劇、韓妝、東大門服裝。年輕人沖進韓國超市,掃空了拉面和燒酒。

但金融危機和“薩德事件”讓韓流兩度潮落。2008年來勢洶洶的風暴使“韓元咳嗽,望京感冒”,也刮走了7萬韓國人中的2.5萬。僅剩半數的正宗韓餐館是老樸和留下的兄弟們的壹點點慰藉,就像韓劇裏演的,結束壹天疲憊的儀式壹定是和好友碰上幾杯燒酒。用老樸的話來說“那年的動蕩,韓劇都不敢輕易這麽編。”

薩德入韓事件,壓低了韓餐廳的客流量,逼倒了望京的樂天瑪特。望京的韓國人又經歷了壹場低氣壓。

“和我同屆的沒幾個留下工作的。”去年從清華畢業的小金有個在望京工作的韓國男友,男友壹家是隨著三星的入駐搬進望京的。她本想畢業後找份工作和男友安家望京。“但現在形勢不好,好多(韓國)人都去留學或回韓國了,好吃的餐廳也不多了”, Gap了壹年的小金最後去美國讀研了, “男朋友和長輩沒走,還是有家的感覺,畢業之後再看吧,我還挺想回來的。”

潮起潮落間,望京的韓流式微已是不爭的事實。

3.藝術青年,妳最惹不起的群體

可能因為名字聽著太像“畫家地“,也可能2001年央美遷到了花家地新校園,多少當代藝術圈大佬回憶起2000年前後都繞不過花家地。

在《1990年代自述》中,張曉剛回憶1999年的國慶,他提著壹個包和現金兩萬來了北京,落腳在了花家地西裏壹套60平米的兩居。那時房東應該想不到這個川美畢業的雲南兄弟會隨著藝術市場的火爆成為中國當代藝術(油畫)四大天王之首,並在2009年以3.01億元的成交價榮登胡潤藝術榜首。

“我、陳文波、宋永紅、馬六明在花家地,租普通公寓,把隔墻打掉後改造成工作室。” 用張曉剛自己的話來說,“守在城鄉接合部,來人方便,沒想到這樣真的有好多機會。“

邱誌傑是2000年搬來的,之後西裏幾棟樓相繼住進了二十幾位當代藝術家。做行為藝術的、錄像藝術的,搞女性主義的,還有後來成了獨立策展人的。

那會兒自由藝術家都窮得叮當響,邱誌傑配了壹百多把鑰匙,房子就這麽變身流動集體宿舍。2000年初是典型的花家地黃金時代,大家吃飯喝酒,仗義地彼此扶持慰藉,同時也殘酷地相互調侃損人,人情和故事穿針引線,大家就混成了革命家庭。談藝術和時代,從困境中逐漸脫身。

“畫家地”是第壹個位於市區的畫家群落,見證了90年代藝術家從逃避時代,躲進農村,到直面時代發展,並對都市生活的變革給予積極反應的轉變。花家地藝術家壹代和二代之間有精神血緣維系著,為了人格的強化,他們在傳統和現代中以最犀利的視角自省和醒世。

花家地已經形成壹種文化,是很多藝術生的精神領土。以央美為圓心,3公裏半徑內的畫室少說也得十幾個。美院進修生,藝考生,都紮堆附近,仿佛住進花家地,就能被寫進中國當地藝術史。

現在畫室環境好多了,可培訓費也貴得離譜。耷拉著拖鞋,戴著圍裙和套袖,日復壹日面對著形形色色的模特,毫無溫度的石膏像和靜物組合,眼睛練得比尺子準,色感要像莫奈看齊,才有殺出重圍的希望。壓力大到不行時,出門循著燒烤味就去了最正宗的眼睛望京小腰,擼上百串,滿血復活。

藝考生我勸妳輕易別惹。

他們承受的是年輕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睡得了草席,設計得成摩天大樓;穿得了破爛衣履,也登得上四大時裝周;坐得住五塊錢壹把的椅子,也拿得起紅點設計大獎。最可怕的是,他們能捕捉妳各種極致的面貌,比如將吃熱狗的妳的神韻描畫得鋪天蓋地。

當然了,望京的藝術血脈多少得益於隔壁鄰居。如今還有多少未來藝術界金字招牌藏在花家地和大山子我不清楚,只知道看展首選798。

4.科創新貴圈:遍地黃金,還是壹地雞毛

二十年時間不到就從農村晉升準CBD的望京,這氣質貌似也很適合創業。

2012年至今,多少沈澱在互聯網行業的創業者帶著滿分創意和十足幹勁來到了這裏,激活了望京的科創新貴圈子。租金便宜是壹方面,更想避開被百度、網易、搜狐、愛奇藝占據的中關村和西二旗。

望京SOHO見證了望京周邊互聯網行業的遷徙,也擡高了周邊寫字樓租售價格。潘石屹也想到會有這麽高比例的互聯網公司入駐,T3的互聯網公司比例甚至達到了90%。

可互聯網行業到底是場不比藝考淘汰率低的競爭,這是壹個眼見他高樓立起,眼見他高樓坍塌的年代。最早入駐望京SOHO的壹批互聯網公司可能也就剩下陌陌科技了。

當年從SOHO到麒麟社之間的“掃碼壹條街”在互聯網創業史中留下最魔幻的壹章。只要掃碼關註微信,就能獲得壹盒紙巾到壹個保溫杯價值不等的禮品。那時候SOHO裏的上班族,溜達壹圈掃碼壹條街,就知道又有什麽新公司出現了。可送禮燒錢的地推方式卻燒沒了大部分O2O創業公司。

8:00-10:00AM

望京、望京東、望京西、阜通幾個望京地鐵站,14、15號線送來了源源不斷的人流,也養活了沿路的早點鋪子和便利店。

大型公司的進場,在起伏大浪中站穩腳跟的美團,2015年入駐保利國際廣場的Uber,以每日優鮮為首的O2O生鮮電商,吸引了無數相關人才,形成了望京的科創圈子。

歷經大浪淘沙的創業者,當年誰的外賣盒子不跟手機裏的App壹樣多如牛毛,誰沒登頂SOHO暢想過自己的公司成為獨角獸。即便是留下的成功者,依舊活得勤勤懇懇,畢竟互聯網太快了。

科創人將創業和研究創業過成了壹種生活方式,吃飯靠外賣App,出門幾種打車軟件輪流用,零食日用也都送貨到家,壹部手機能活得風生水起。他們自有壹方秀場,畢竟望京人要摩登洋氣;還要養生健康,時間允許就鉆進健身房練練,身體是互聯網的第壹本錢嘛。

望京的科創公司看似野心不算大,都旨在各領域做出成績,遊戲類、生活類、教育類、生鮮電商等等。直到Alibaba的牌子掛上了綠地中心的大樓,集中了旗下UC、優酷、阿裏影業和高德,將互聯網生態圈從阜通東西大街勾勒到了望達路。

雖然互聯網公司加班是常態,但工作節奏和強度卻因部門而異。比如食堂的最後壹勺菜永遠是為技術和產品部門而留。沒食堂的公司也莫慌,總有人壹起加班湊單,等著外賣小哥來拯救。

5.創意媒體群,自帶流量的戲精

熬夜是常態,咖啡奶茶齊續命,卻又要時刻保持清醒的決斷力和思考力。追熱點的嗅覺得比狗靈,可又不能連骨頭帶肉壹點不挑吞進肚子。明明工作不分晝夜,不計時辰,可總幻想周末精致的下午茶,而且壹到周末就想退休。

他們吃著麻辣燙寫著百加到百萬加閱讀量的稿子,撒尿牛丸在舌尖爆漿的壹刻,壹個絕妙的金句就在下壹秒口口相傳了。

11:15PM

望京某寫字樓下,新媒體工作者M等著出租車,也就這個時候容易叫車。為了房租便宜她在五環外租了套壹居室,好在加班到這點兒打車可以報銷。等不及鉆進有暖氣的車裏,冷風中顫抖著刷著後臺。畢竟數據即金錢,算著績效,M想交完下月房租應該還可以獎勵自己壹個包。

操控著文字圖片,解讀著各行各業時代最有溫度的話題,揣摩著讀者的心思,是運營的壹把好手,他們工作在新媒體。在炸裂傳播和更叠飛速的信息中,他們要想獲得妳們的壹點點關註和討論,點子和大把頭發得壹塊兒抖落。

壹篇壹篇又壹篇,他們在體察現實中磨練出了這個時代最先鋒的腔調。妳以為飯局中新媒體人壹張口就會滔滔不絕。錯了,他們有的是深沈內斂的壹面,吸收著每個人的狗血八卦,說不定妳和妳老板撕逼的故事已經被安排上了。

除了咪蒙、杜紹斐等流量自媒體選擇望京,還有壹類堅信紙媒是最適合頭部內容的創意工作者看中了望京的文藝潛質,在這裏圈出了壹股與某華路旗艦店不同的時尚風氣。

不同於絕地而起的“草根”媒體,他們借著國際知名媒體的金光,將內容本土化。參與頂尖時裝發布會、設計論壇和各類party,對話國際知名時裝設計師,他們推著Cucci和Sandro的掌門人進入大眾眼簾,目標是帶妳認識logo和價格皮下的時尚文化和價值。他們坐擁流量過億的明星,掌握著最有質感的鏡頭和化妝技術,連王菊他們都願拯救。

年末規劃來年,年初總結去年。壹年到頭停不下來,三天兩頭哭喊著退休,出席名流宴會舞會是真,可創業者的艱辛,媒體從業者的困境也真。但為中國審美和藝術設計市場奉獻,他們甘之如飴。

其實,地道風物也算是眾望京媒體從業者的壹分子,不過有妳們的壹路支持,加班碼字、挨餓做圖真的算不得什麽。

望京裂變史這出大戲,盡管是倍速播放,進度條顯然還撐得住。希望此時的妳和彼時的妳壹樣,還能笑著對鏡頭說妳好。

參考資料:

1.靳德時:《北京望京新區規劃淺議》。

2.周雯婷、劉雲剛、全誌英:《全球化背景下在華韓國人族裔聚居區的形成與發展演變——以北京望京為例》。

3.CCTV9 《望京》,《寰宇視野》。

4.唐昕:《花家地…….1979-2004年中國當代藝術發展親歷者談話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