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可能有什麽誤解。可能來北京以後,普通話水平會提高。但是北京口音有些困難。不否定有些人可以模仿出京腔,但是大部分人肯定沒有這個刻苦程度和語言天賦。
首先什麽是京腔?我可以負責地告訴妳,北京60歲以上的人才有可能真正說出壹口流利的北京內城話(北京官話)。而不是宣武區崇文區口音。更不是海澱豐臺朝陽口音。再遠壹點的通州房山大興等等地方都有其獨特的發音和習慣。那以前屬於河北(直隸)。作為從小在北京城長大的人來說,我們可以分塊分辨出東西城口音,宣武崇文口音還有近郊遠郊口音。但是普及普通話以後,北京孩子的語音已經從幼兒園階段改變了。經過了五六十年的普及,就連老人的口音也會隨之改變。但是京腔京韻還是存在的。這是我們發音口型和發音位置、舌頭的卷曲程度決定的。很難有人能模仿得壹模壹樣。因為我們能聽出來。
再者北京話的發音與跟普通話有壹定的區別。也就是口語習慣的問題。很多外地人說的是普通話,因為普通話正音了以後,跟北京話的京腔有區別。
第三北京口音的歷史傳承決定了我們知道什麽地方加兒化音,什麽地方不加兒化音,並且我們知道壹些滿語的用法和漢化詞匯。這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語言習慣。很多東西只可意會。所以外地人來到現代北京是不可能學會的。
其實外地人來到壹個地方以後,口音都會生融合,這是壹個必然的現象。不但自己會模仿當地人的發音,而且會把自己的母語帶入當地。就像今天東北話的形成就是闖關東的山東人刻意模仿北京官話而形成的特殊語音。還有與閩語粵語相互融合的客家話。唐山與江淮語音融合出的天津話。也許有人認為自己模仿的意見很像了。土著是可以分辨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