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來自哪個典故,妳怎麽看這個典故?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來自哪個典故,妳怎麽看這個典故?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是壹句諺語,意思是我沒有打算殺掉伯仁,但是內心很怨恨他,結果自己的怨恨之心讓伯仁招致殺身之禍,伯仁的死跟自己逃不了幹系。

這句諺語出自《晉書?列傳三十九》,"伯仁"指的是周顗(yǐ),"我"指的是王導。

東晉時期,王家是名門望族,王敦任荊州刺史,自以為很了不起,文武雙全,無人能敵,所以為人傲慢,連朝廷都不放在眼裏,同時沒有被朝廷重用,心中的怨氣積累已久,當時晉元帝寵信劉隗,王敦便以清君側的名義在武昌起義,率領兩萬精兵直奔南京,揚言要殺掉奸臣劉隗。這就是歷史上的王敦之亂。

王敦的弟弟王導聽聞哥哥起兵造反的消息後,害怕受到牽連,於是帶領宗族成員整日跪在宮門外,表示自己對晉元帝的忠誠之心,同時和王敦撇清關系。

有壹天周顗周伯仁要面見晉元帝,王導乞求好友伯仁幫自己說點好話,伯仁表面上對他不理不睬,但是伯仁心地善良,入宮後極力為王導開脫。周伯仁嗜酒,在宮中喝醉了,出來的時候跟王敦開玩笑說:"回頭把妳的腦袋砍了,換個金印戴。"

王導聽到後十分生氣,他認為伯仁不僅沒幫他,反而要害他。

王敦確實有實力,帶領的兩萬大軍把劉隗打得落花流水,晉元帝知道後十分害怕,只得用高官厚祿去招撫王敦,王敦頓時權傾朝野,於是開始報復平日裏和自己意見不合的人。

關於周伯仁的處理問題,王敦問王導,那個伯仁好像是妳壹夥的,該提拔嗎?

王導默不作聲。

王敦看王導如此表現,哦,明白了,妳倆不對付啊,那就該殺了他。

王導還是默不作聲。

王敦明白了,結果伯仁很快就人頭落地。

後來呢,王導發現了伯仁上書皇帝為他求情的奏折,後悔不已,可惜為時已晚。只能哀嘆: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啊!"

聽完了伯仁和王導的故事,我們不禁感嘆,做人既不能太伯仁,也不能太王導。

伯仁是壹個大好人,樂於助人,同時他也是壹個十分倔強的人,正是這個缺點,斷送了他的卿卿性命,伯仁有自己的秉性,做好事不留名,十分低調,不願張揚,臨死之際他也沒有向王導求情。

在伯仁看來,情義是遠大於生命的,用"舍生取義"來形容他再合適不過了。可是伯仁卻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給人壹種處處抵觸的威嚴感,讓人無法對他產生好感,同時他嗜酒,喝酒誤事,酒喝多了就喜歡胡說八道,難怪王導怨恨他。

正是王導的默不作聲,才讓王敦以為伯仁該死,如果王導這時說出了內心的真實想法,伯仁也不至於慘死。

王導和伯仁之前關系壹直很好,可以被認為是壹對好基友,曾經有壹次,倆人喝了點酒,王導借著酒勁兒把腦袋枕在周伯仁的腿上,摸著伯仁的肚子問伯仁,這麽肥的肚子,裏面都裝著些啥呢?

周伯仁嘿嘿壹笑:這裏面啊,空洞無物,但是呢,像妳這樣的人,馬馬虎虎還能容納幾百個。

這也是成語?空洞無物?的來源。

生活中我們要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學會處理人際關系,只要留個心眼,就不至於像伯仁和王導之間,關系處得那麽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