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用當年形容網癮少年的邏輯說網癮老人是壹樣的啊。以前老年人不上網的時候,每天看10小時電視、搓10小時麻將、下10小時象棋、聊10小時天的情況還少嗎?我碰到不少老人搓麻將起來熬夜甚至通宵都有,難道這樣就健康了?甚至,只要身心健康不要出現問題,每天上網10小時又如何了?不上網妳孩子每天有10小時能陪父母嗎?每天絕大多數上班族能有1小時陪父母已經很好了,孫子孫女陪父母的時間都比妳長。
問題不在網絡,也不是在老人,而是在家庭。老人總要有壹個依靠,不是網絡也有其他的。當年楊永信那套理論為什麽讓人厭惡?就是因為他不去解決根本問題,偏偏認為這是孩子的問題,甚至用疾病去總結。多陪陪老人,甚至陪他壹起上網聊天玩遊戲,比提這些問題,更能解決問題。
如果老人沒有被掏空錢包。肯定不會沈迷上網如果老人沒有被掏空錢包,他們可以遊山玩水、出國度假,不必沈迷上網。如果老人子女沒有996加班,老人可以和子女有更多交流互動,***享天倫之樂,不必沈迷上網。如果老人身體健康,擁有充裕可自由支配的養老金,他們可以約三五好友組織各種活動,不必沈迷上網。所以暴露了什麽問題?我覺得沒問題另外分享個個人經驗,與問題無關:以我有限的閱歷,我發現在國內多數企業裏如果出了影響大家集體利益的問題,小年輕人微言輕沒人會把他的意見當回事。中年人要養家糊口,不會提出什麽意見。只有老板奈何不了又沒有後顧之憂的資深老員工,不但敢於發表意見,且沒人敢不把他的意見當回事。
不是喜歡上網,只是沒有更好的生活方式來替代老人不上班了,有大把的時間,年輕人要麽在上班,要麽休息時間在打遊戲,或者宅家裏休養生息,畢竟工作已經很累了嘛!老人則不然,他們有時間啊,智能手機的普及給他們打開了壹個新世界,他們就像曾經的“我們”壹樣迷戀這個新世界,新奇富有煙火氣息的短視頻深深吸引了他們。其實任何事情發展都有壹定規律,就像當初父母憂愁我們是網癮少年壹樣,兒女也沒必要憂愁網癮老人,能做的只有:常回家看看吧!
全面摘掉“空巢老人”的帽子已經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標誌著我國繼全面脫貧之後的又壹項成果得到了落實。不要藐視老人的“數字化”生存能力,當前的老人受制於兒女“文化控制”的程度越來越低了。老人們打破數字化的壁壘,在網絡這片熱土上獨立自主的能力越來越強了。這不是什麽壞事!老年人對兒女的依賴心理隨著興趣的轉移悄然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對兒女長期不陪伴的埋怨少了。整天無所事事嘮嘮叨叨的場面被上網取代了。對兒女強行購買自己不喜歡的物品的煩惱沒了。抱怨子女沈迷網絡的“流言蜚語”不見了。甚至,不便當面交流溝通的壹些話題也會隔著屏幕攤開探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