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高中輟學怎麽提高學歷

高中輟學怎麽提高學歷

緊張的高考結束了,912萬的學子終於可以松壹口氣了。通過高考上大學,可以實現夢想改變命運。不過,高考並不是奮鬥的終點,不管成績如何、讀什麽大學,都不是決定個人成敗的關鍵。正如題目所言,列舉那些只有小學程度甚至沒有教育背景的人最後成為大企業家的例子,古今中外,太多了。

那些低學歷者在步入社會時,所謂光腳不怕穿鞋的,不容易得到壹份穩定的收益和工作,窮則思變,也不會像那些因為接受更多的教育帶來的理性框框束縛,思考問題更有突破余地,且容易通過實幹獲得回報。如果說,李嘉誠、霍英東、陳麗華的創業故事離我們太遠了,又錯過了魯冠球、曹德旺、楊國強、宗慶後、何享健、牛根生當年野蠻式增長的時機,那麽魅族黃彰的故事可能就是現實版勵誌故事了。

李嘉誠

“超人”李嘉誠:今天要以知識取勝

2013年的華人富豪榜發布,“超人”李嘉誠繼續蟬聯華人首富,自1999年超越李兆基以來,這已是他在榜首的第15個年頭了,他的白手起家勵誌故事激勵壹代又壹代人,是全球華人公認的驕傲。而他實際上只是小學學歷。

“我們的社會中沒有大學文憑、白手起家而終成大業的人不計其數,其中的優秀企業家群體更是引人註目。他們通過自己的活動為社會作貢獻,社會也回報他們以崇高榮譽和巨額財富。”李嘉誠曾說。

1938年日軍轟炸潮州,剛剛讀初中的李嘉誠在1939年6月與家人輾轉到香港。壹家人寄居在舅父莊靜庵的家裏。禍不單行,這時候李嘉誠的父親李雲經因勞累過度不幸染上肺病。身為長子的李嘉誠壹邊照顧父親,壹邊拼命地溫習功課。父親沒能熬過那年冬天,還是撒手歸西了。

作為長子,李嘉誠從此不得不眼含熱淚,無奈地結束他的學業出來打工,以維持壹家人的生活。父親死後,14歲的李嘉誠被迫離開了心愛的學校用他還很稚嫩的肩膀,毅然挑起贍養慈母、撫育弟妹的重擔。

李嘉誠先在舅父莊靜庵的中南鐘表公司當泡茶掃地的小學徒。李嘉誠到這裏之後,學到的第壹個功夫就是察言觀色,見機行事。他每天總是第壹個到達公司、最後壹個離開公司。辛苦而困難的3年過去了,當年那個14歲的少年已經長成精瘦但結實、英氣十足的小夥子了。17歲的李嘉誠在壹家五金制造廠以及塑膠帶制造公司當推銷員,開始了香港人稱之為“行街仔”的推銷生涯。

“我17歲就開始做批發的推銷員,就更加體會到掙錢的不容易、生活的艱辛。人家做8個小時,我就做16個小時。”除了勤奮,李嘉誠還有著敏銳的經商頭腦,“精明的商人只有嗅覺敏銳才能將商業情報作用發揮到極致,那種感覺遲鈍、閉門自鎖的公司老板常常會無所作為。”他認為,眼睛僅盯在自己小口袋的是小商人,眼光放在世界大市場的才是大商人。

李嘉誠坦誠自己從不間斷讀新科技、新知識的書籍,不至因為不了解新訊息而和時代潮流脫節。對於知識,李嘉誠認為不僅是指課本的內容,還包括社會經驗、文明文化、時代精神等整體要素,才有競爭力,“知識是新時代的資本,五六十年代人靠勤勞可以成事;今天的香港要搶知識,要以知識取勝”。

如今,李嘉誠頭上頂有香港大學、北京大學、劍橋大學等十多所知名大學授予他的榮譽博士學位,均是實至名歸。也許像李嘉誠這樣能力超眾的人,是無法用學歷來衡量的,討論李嘉誠的學歷也就沒意義了。

早年,有媒體質疑李嘉誠兒子李澤楷學歷壹事,當事人李澤楷表示,他在斯坦福大學讀書三年,但因為要趕往壹家投資銀行工作,沒有畢業就離開了大學。這次也是他發現網頁上的資料錯誤,主動提出更正的。至於公司其它法定文件,則都只是註明他在斯坦福大學讀書,學歷資料並無錯誤。李嘉誠則更是澄清說李澤楷確實沒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取得學位,但他同時也認為兒子並非講大話。李嘉誠說,工作與讀書都好重要,但工作之後再進修,收效更大。

“在20歲前,事業上的成功百分之百靠雙手勤勞換來;20歲至30歲之前,10%靠運氣好,90%仍是由勤勞得來;之後,機會的比例也漸漸提高;60歲之後,運氣已差不多要占三至四成了。”李嘉誠總結自己的成功,在他看來,在逆境的時候,妳要問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條件。“當我自己逆境的時候,我認為我夠!因為我勤奮、節儉、有毅力,我肯定自己能建立壹個信譽。”

霍英東

霍英東:幹成壹番事業,放開眼界、抓緊時機、百折不撓占95%

靠賣雜貨起家,從窮困潦倒到億萬富豪,霍英東是壹位叱咤風雲的傳奇人物。他的出身,也許要算億萬富翁中最苦的壹個!曾經有人問霍英東:“假如人生滿分是100分,那妳給自己打多少分?”霍英東連想都沒想就沖口而出:“不止100分,起碼100多分!”

霍英東解釋說:“為什麽給自己打100多分,是因為幾十年來,我不單只是自己賺錢,還幫別人賺錢。從朝鮮戰爭時的那壹批人開始,所有幫過我,或者與我合作過的人,個個都賺錢、發達……”接著,他又提起壹些人的名字;末了,他又補充說:“我敢說,我從來沒有負過任何人!但不少與我合作過的人,都有負於我!”

霍英東出生於香港壹戶水上人家的小木船上,在家裏排行第四。霍英東的祖籍是廣東番禺,但從祖父壹代起就已經全家遷往香港,霍英東出生時,霍家的處境已是相當困難。直到6歲的時候,他還沒有穿過鞋。港灣、風浪、小船、漁火、濤聲……這些幾乎就是他全部的幼年記憶。

7歲那年,霍家遇上浩劫:壹場臺風驟然間奪走了兩個哥哥的生命,幾個月後父親又染病身亡。為了不讓剩下的3個孩子重蹈覆轍,霍母帶著他們棄舟登岸,住進了當時的“貧民窟”——整間房子只有20平方米,但住著50多人,破舊不堪。在這裏,霍英東壹家人住了五六年。

霍英東的母親是壹位頑強、刻苦、勤奮的人,在那多災多難的日子裏,她沒有被生活的重壓折服,而是挺直腰桿,辛苦操勞,把丈夫遺留下來的駁運生意繼續經營下去,日子倒也還能勉強維持下去。

母親雖然自己目不識丁,但希望自己的兒女知書識墨。大約在霍英東6歲那年,便由別人背著去拜師啟蒙。接著在帆船同業義學就讀,那是免費的,他家住在船上,隨處漂泊,上課很不正常,有時放學後連船也不易尋找。到第三班時,轉入敦梅小學。這間小學是要收費的,其中有壹個免費班,但僅招收30人。學生要作壹篇文章應考,霍英東以第壹名被錄取。

後來轉讀皇仁書院,霍英東也是第壹個被錄取了。他在校讀書很是勤奮,成績總是排在前幾名。他後來回憶說:“那時我讀書十分專心,總是不甘落後,偶有成績落在第三名以下,自己便覺臉紅。”在皇仁書院,霍英東算是接受了比較系統的教育,除了完成學校規定的學業之外,他還廣泛閱讀了不少文學作品,如《金銀島》、《魯濱遜漂流記》等。

那段日子,他的生活是相當艱辛的,因為皇仁書院學費很高。為了省下壹點錢,霍英東常常不坐電車,花半個鐘頭急步上學。放學回去後還要幫媽媽記帳和送發票。他後來回憶說:“這種緊張生活,經常弄得我筋疲力盡,頭昏眼花,甚至神經衰弱。不過,這對於我又是壹個極好的鍛煉,使我後來走出社會以後,不管生活多麽艱辛,工作多麽繁忙,自己也不怎樣畏懼,倒是能夠從容對付。”

在皇仁書院高中畢業,進入大學預科時,太平洋戰爭爆發了,日本開始進攻香港,霍英東的學業也被迫結束了。和當時許多人壹樣,初時靠擺賣家裏的衣服雜物度日。在這段日子裏,霍英東起早貪黑,奔波勞碌,但“那是經營生意的好訓練。”由於他細心精明的經營,雜貨店的生意日漸興隆。

1945年戰爭結束,百廢待興,運輸業急需發展。霍英東和母親都認為這是值得把握的好時機,故毅然把雜貨店賣給了別人,得到的7000元全部重投父輩的駁運舊業。他認為,看準和抓住時機、找到出路是極其重要的。因為當時的香港只剩下壹種生意可營運,這就是處理戰後大量物資和沈船。在1945年至1948年間,霍英東在拍賣剩余物資的數年內,凈賺了22000元。

30歲那年,霍英東已經積蓄了豐厚的財產。此時,他把目光投向了房地產業,決定把自己的資金全部押在地產上,大幹壹場。結果,在短短壹年間,他就賺了超過600萬。在這幾年裏,聰明的霍英東首創了“分期付款”和“賣樓花”,並制訂出大廈的公***契約,這些招數如今已成為全世界地產行業通行的慣常做法。20世紀60年代初期,霍英東的財產已數以千萬港元計,躋身於香港的超級富豪之列。

“最初做地產生意時,霍生壹般是去幫襯橫街窄巷的小店鋪,花十來二十元叫師傅做壹雙皮鞋。但他不喜歡皮鞋的後沿太硬,所以平時總喜歡用腳踩著後沿,把皮鞋當拖鞋穿。在家這樣,在公司亦是這樣,只是出街時才乖乖把腳套進鞋裏。我還記得他那時喜歡買香港制造的伊人牌襯衫,那是很普通的壹種襯衫,不是什麽名牌。”壹次,談起霍英東50年代的生活,霍氏集團壹位老職員這樣說。“至於飲食,他特別偏愛粟米和芋頭,這種飲食習慣至今仍然沒有改變。”

“我出生時貧窮,但是我不可能壹輩子都貧窮!”霍英東曾說,壹個人要幹成壹番事業,其中放開眼界、抓緊時機、百折不撓、艱苦創業占95%的因素。以做生意來說,有時候三思而行不無好處。

宗慶後

宗慶後:要把過去所有耽誤的時光都追回來

從賣冰棒起家,宗慶後用了26年時間成為胡潤和福布斯財富榜首富的“雙料王”。杭州娃哈哈集團掌門人成功背後,是大器晚成的壹段艱辛歲月。

宗慶後的家族曾顯赫壹時,待到解放之後,家庭變得異常貧困,父親沒有工作,只靠做小學教師的母親壹份微薄的工資度日。1963年,初中畢業後,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宗慶後去了舟山壹個農場,幾年後輾轉於紹興的壹個茶場。再後來,大批知青相繼下鄉,宗慶後可以說是知青中的先遣人員了。

在海灘上挖鹽,曬鹽,挑鹽,在茶場種茶,割稻,燒窯,那時的宗慶後與其他任何壹個年輕人壹樣,“腦袋裏有過各種各樣的夢想”,“總想出人頭地,總想做點事情”。然而,在被命運之神遺忘的農村,宗慶後壹待就是足足15年。逃避灰色生活的唯壹途徑,就是四處找些書來看。

1978年,隨著知青的大批返城,33歲的宗慶後回到杭州,在校辦廠做推銷員,10年裏輾轉於幾家校辦企業,依然郁郁不得誌。待到他開始創業的時候,已經是壹個42歲的沈默的中年男子。

對多數人而言,42歲已是到了被生活磨得心疲力竭、轉而把人生願望寄托到下壹代的歲數了。在被命運遺棄了大半生之後,這壹次宗慶後緊緊抓住了命運給予的壹絲可能。像壹個工作狂似的,風裏來雨裏去,騎著三輪車到處送貨,要把過去所有耽誤的時光都追回來。

這是壹段異常艱辛的歲月。宗慶後剛剛承包校辦工廠的時候,企業又窮又小,什麽都沒有,中午十來個人蒸飯吃,還受人家的氣。即便如此,有了人生寄托的宗慶後在工作中再沒有感到過失落。大半世的消磨,余下的只能以誇父追日般的付出,以彌補往日所有的遺憾。

當年宗慶後創業時手上握有借來的14萬元巨資,但他只是簡單地粉刷了壹下墻壁,買了幾張辦公桌椅,就開張了。因為舍得吃苦,只要有人需要冰棍,不論刮風下雨還是烈日酷暑宗慶後都會準時送貨,賺取幾厘錢的利潤。

後來,憑借自己摸爬滾打建立的銷售網絡,宗慶後籌建了杭州保靈兒童營養食品廠,生產兒童保健品。1991年,娃哈哈集團公司得以組建,主營業務也開始轉向飲料市場。1996年,娃哈哈純凈水誕生,這意味著這家公司開始從兒童產品領域向成人產品領域拓展。如今,娃哈哈已成多元化的商業帝國,保持行業霸主地位已保持超過14年。

坐擁數百億資產,宗慶後表示“真的不太會享受”。他說,自己的生活很簡單,消費比身邊的工作人員都低,壹日三餐還基本都在公司食堂吃,每天就是抽點煙、喝杯茶,基本沒有其他花費。此外,宗慶後壹直恪守著嚴格的生活作息表,朝六晚十壹,堅持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他能壹眼看出生產線機器壞在哪裏,能講出娃哈哈水瓶蓋上有18個齒。

苦行僧式生活的宗慶後信仰勤奮,幾乎沒有什麽除工作之外的欲望。早在創業前,宗慶後就曾自學企業管理,並取得浙江工人業余大學企業管理專業大專文憑。但熟悉宗的人都知道,伴隨其整個青年時期的《毛澤東選集》,這是他管理和企業戰略上所奉行的“聖經”。

宗慶後認為:“妳去看看中國現在成功的大企業,都是壹個強勢的領導,都是大權獨攬,而且是專制的。我認為在中國現階段要搞好企業,妳必須專制而且開明。”娃哈哈集團直到現在也不設副總經理,生產、銷售等各個領域的管理則是通過各個部長擔任。業內還盛傳“買壹把掃把都要宗慶後簽字”的段子。

對於企業管理,宗慶後曾強調,員工的積極性和責任心很重要,中國的企業要以人為本,要讓員工心裏服妳,自覺自願地認真工作。宗慶後給員工制定了持股制度,讓員工們成為企業的真正主人。在娃哈哈的3萬名正式員工中,大約有1.7萬人持有公司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20%左右。

“我還早呢,還不會退休。”談及接班問題,這位已經年近古稀的“飲料大王”會說未有計劃退休,依然精力充沛。宗慶後坦言:“我感覺自己身體很好,我還沒感覺老,心態比較好吧。”

曹德旺

曹德旺:做事如同做人,小事情靠技巧,大事靠眼光和人格魅力

“我很像《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那個主人公。”福耀玻璃集團董事長曹德旺曾這樣形容自己。他是國內的“玻璃大王”和“慈善大王”,9歲才上學,到14歲就被迫輟學。

回顧曹德旺的創業歷程,為了謀生,在街頭賣過煙絲、販過水果、拉過板車、修過自行車,經年累月壹日兩餐食不果腹,在歧視者的白眼下艱難謀生,嘗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

早年的這些苦難,讓曹德旺過早地體會到了人世間的冷暖,也磨礪了他堅韌的性格。他堅信,靠勤勞的雙手能改變命運,他要讓全家人“把日子過得好壹點”。

“我的父親曾經是上海著名的永安百貨的股東之壹。因時局動蕩,父母親決定舉家遷回老家——福建福清。離開上海時,父親帶全家坐油輪,財產全部放在另壹條運輸船上。等人到家之後,全部家當卻沒有回來,只得到壹句答復,說是那條船沈了!兵荒馬亂的年月中,壹家人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眼睜睜地看著家中頓時變得壹貧如洗。”

在他的記憶中,有很長壹段時間,家裏壹天只能吃兩餐,兩餐裏也只是些湯湯水水,難以頂饑耐寒。那時他們就常常覺得餓,做母親的變不出吃的,但卻總是柔聲鼓勵著孩子們:“要擡起頭來微笑,不要說肚子餓,要有骨氣、有誌氣!”

“飯可少吃,衣可簡穿,書還是要讀。”受過教育的父母想盡辦法要讓他們讀點書。9歲時他走進了學堂,念到14歲,因為家境太艱難不得不輟學回家放牛。但是當時,壹有空他就愛撿起哥哥的舊課本,邊放牛邊津津有味地讀上幾頁。

1976年,曹德旺開始在福清市高山鎮異形玻璃廠當采購員,他的工作是為這家鄉鎮企業推銷人稱“大陸貨”的水表玻璃。1983年,曹德旺承包了這家年年虧損的鄉鎮小廠,賺到人生第壹桶金。1985年,將主業迅速轉向汽車玻璃,徹底改變了中國汽車玻璃市場100%依賴進口的歷史。1987年,成立福耀玻璃有限公司。1993年,福耀玻璃登陸國內A股。是中國第壹家引入獨立董事的公司。是中國股市唯壹壹家現金分紅是募集資金高達7倍的上市公司。

2001年——2005年,曹德旺帶領福耀團隊艱苦奮戰,歷時數年,花費壹億多元,相繼打贏了加拿大、美國兩個反傾銷案,震驚世界。福耀玻璃也成為中國第壹家狀告美國商務部並贏得勝利的中國企業。2009年5月30日,曹德旺獲得了有著企業界奧斯卡之稱的“安永全球企業家大獎”,這也是該獎項設立以來,首位華人企業家獲此殊榮,授予歷年來全球最成功及最富創新精神的傑出企業家。

“作為企業家,在準備創大業時壹定要記住,做小事情靠技巧,大事靠眼光和人格魅力。”在這二十多年的企業家生涯中,他認為自己的成功,最大的經驗就是做事如同做人,不論做人做事,還是做產品,都要始終“以誠為本”。

作為壹名商界領袖的同時,曹德旺也用自己的方式回報社會。他以不行賄自居,自稱沒“送過壹盒月餅”,以人格做事;他亦是行善的佛教徒,從1983年第壹次捐款至今,曹德旺累計個人捐款已達50億元,認為財施不過是“小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