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馬
利馬是秘魯的首都,同時是最大的港口。位於秘魯西部的利馬瀕臨太平洋,終年少雨,是世界有名的“無雨城”,冬季多霧潮濕。利馬由於其便利的海港,利馬在1535年被選為秘魯的首都。在大部分殖民地時期,利馬始終是南美洲最重要的政治和商業權力中心。這輝煌的過去反映在殖民地時期的建築上,這些建築也為利馬贏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世界文化遺產”的美名。利馬是全國的文化中心。聖馬科斯大學是秘魯全國最有名的高等學府,於1551年建校,是美洲歷史上第壹所大學。利馬還有許多博物館,其中黃金博物館當列首位。位於首都利馬以北185公裏的卡拉爾古城建於公元前2600年,是壹座與埃及金字塔處於同壹時代的古城遺址,亦是美洲最古老的城市。?
皇家費利佩城堡
以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修築的最大、最堅固的城堡著稱,
皇家費利佩城堡
為典型的十六世紀中葉歐洲城堡建築風格,是西班牙王室建築的最完整最有意義的軍事防禦工程之壹,位於卡亞俄海岸,守衛著整個卡亞俄港,有壹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皇家費利佩城堡現為陸軍軍事博物館,介紹秘軍隊組建和成長史,以及各個歷史時期的英雄、武器裝備、傳統等,包括壹座秘魯軍隊創建者和1868年城堡保衛者弗朗西斯科·波羅內格西·塞萬提斯上校紀念碑。?
帕恰卡馬克遺址
遺址位於利馬以南20余公裏處的“魯林谷地”,在秘魯古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於公元前200年左右興起,15世紀達到鼎盛時期,1533年被入侵的西班牙殖民者毀壞。它原為前印加時期土著人的土地神廟,後被印加王國征服,成為秘魯中部海岸最著名的神廟,以莊嚴、肅穆、雄偉而著稱。其中最高大的建築物被稱為太陽宮(或太陽廟),高6層,背靠大海,建在山頂上。大殿背後建有觀象臺,觀看太陽出沒並據此制定農歷。在太陽廟另壹側的低窪處還建有月亮宮。
國家博物館
國家博物館位於利馬聖博爾哈區。大樓***九層,
國家博物館
是壹座造型和內結構頗具特色的建築物。建成於1976年,最初為漁業部辦公樓。漁業部遷出後成為國家銀行大樓。1988年3月14日,根據秘魯***和國關於建國家博物館的最高法令,將此樓作為國家博物館館址。1990年2月19日開館,同年3月1日向公眾開放,從此成為秘最重要的文化場所之壹。
黃金博物館
秘魯黃金制品和世界兵器博物館,簡稱黃金博物館,位於利馬市蒙特利科區,創建於1966年,是壹家私人收藏博物館。該館展品以農藝學家、金融家、外交家米格爾·穆希卡·加略家族收集的文物為主。
庫斯科
秘魯南部著名古城,古印加帝國首都,
庫斯科
現為庫斯科省省會。旅遊勝地,以印加古跡聞名。“庫斯科”在克丘亞語中意為“世界的中心”。位於比爾加諾塔河上遊,安第斯山高原盆地,海拔3,410米。居高臨下,四周皆崇山峻嶺,林木蔥郁,氣候涼爽,秘魯人稱它為“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庫斯科城是燦爛的古印加文化的搖籃。
馬丘比丘
秘魯南部古印加帝國的古城廢墟,是秘魯最著名的遊覽勝地,在1983年,馬丘比丘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遺產。馬丘比丘被稱作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西班牙人在長達300多年的殖民統治期間對它壹無所知,秘魯獨立後100年裏也無人涉足。“馬丘皮丘”在印加語中意為“古老的山巔”。位於古印加帝國首都庫斯科城西北112公裏的高原上,四周叢山峻嶺環抱。古城兩側為600米懸崖峭壁,下臨湍急的烏魯班巴河。面積13平方公裏,海拔2,280米。據估計建於四、五百年前。1911年,為美國耶魯大學南美歷史學教授海勒·賓加曼發現。
帕拉卡斯自然保護區
位於利馬南部247公裏處,在伊卡省境內,距皮斯科城19公裏,總面積33萬公頃,是秘魯太平洋海岸著名的旅遊勝地。保護區內最引人入勝的去處是鳥島(Islas las Ballestas),鳥島由南島、北島和中島及6個礁石島組成。其中北島最大,面積為64公頃,距海岸11公裏。
納斯卡地畫
美國人保羅·科索科在納斯卡地區研究古印第安人灌溉系統時於1939年發現。位於秘魯首都利馬南300多公裏處。是散布在250平方公裏幹燥沙質地表上的眾多深幾十厘米、長幾百米到幾公裏不等的巨大線條。以筆直的直線和箭頭型為主,也有其它幾何圖型和動物圖案,如蜂鳥、卷尾猴等。因尺寸巨大,需乘飛機在空中才能看到全貌。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於1994年12月14日決定將這壹遺跡作為人類文化遺產予以保護。
阿雷基帕
秘魯第三大城,南部阿雷基帕省首府,秘魯最古老城市之壹。位於米斯蒂火山山麓、海拔2,300米的山谷中。這裏有白雪皚皚的米斯蒂火山,四周峰巒環峙,樹木蒼翠,景色清幽。傳古印加帝國最高統治者梅伊塔-卡帕克到達這裏時,對左右贊揚說:“阿雷基帕”,意為:“好,我們就在這裏住下”,城名就來源於這句話。
阿亞庫喬城
秘魯中南部的山城,阿亞庫喬省省會和商業中心。位於西科迪耶拉山東坡,海拔2,746米。周圍有起伏的丘陵,西北距首都利馬571公裏。這裏的西班牙式建築保持完好,宗教氣氛濃厚,教堂很多,多飾以華麗的壁畫。
瓦努科
秘魯瓦努科省首府。位於中部瓦利亞加河上遊的山間盆地內,海拔1912米。1539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印加帝國古城烏努奎石頭城附近建城,此即老瓦努科城,在現瓦努科城西56公裏處,後遷現址。它是拉丁美洲最古老的西班牙城市之壹。距城5公裏處,有公元前1900年建造的古廟,廟中有雙手交叉的石雕像遺跡,故稱為叉手廟,是美洲最古老的廟宇。
老瓦努科城
秘魯中部印加帝國遺跡之壹。位於多斯德馬約省,距瓦努科城140公裏。曾被稱為烏努奎城,也稱瓦努科帕姆帕城。為印第安人城市,建於十五世紀,十六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時,被遺棄。城內曾有3,500座建築物,並建有500多座圓形或方形的地窖。其中以雕刻圖案的巨石建成的城堡最著名,這城堡占地2.5平方公裏。
秘魯亞馬孫地區
亞馬孫河在印地安人語言中的意思是“撞碎獨木舟之河“。它源於秘魯,流經巴西入海,全長6400多公裏,在秘魯境內為680公裏。它是世界上水量最大的河流,最深處達240米,河水上漲季節每秒流量30萬立方米。亞馬孫地區除少數城鎮外,分散在各地的1200個部落還處在刀耕火種狀態。
的的喀喀湖
南美洲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最高的淡水湖之壹。位於玻利維亞和秘魯兩國交界的科亞奧高原上,被稱為“高原明珠”。傳說水神的女兒伊卡卡愛上青年水手蒂托,結為夫婦。水神發現後,將蒂托淹死,伊卡卡復將蒂托化為山丘,自己則變成浩瀚的淚湖,印第安人將他倆的名字結合壹起稱之為“的的喀喀”湖。面積有8,330平方公裏。其中2/5在秘魯境內。的的喀喀湖是南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發源地之壹。印第安人稱為聖湖。阿依馬拉族認為,他們世代崇拜的創造太陽和天空星辰的神祗也來自湖底。
世界遺產
至2011年止,秘魯***有11處世界遺產,如下 :
馬丘比丘古城
海拔2430米,坐落於群山之間,印加語中意為“古老的山巔”,享有秘魯“龐貝”的美譽。198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文化遺產。
庫斯科城
1120年前後印加帝國在此定都,系古印加文化搖籃,被譽為“安第斯王冠上的明珠”。其名在印加語中意為“世界的中心”、“大地之臍”。 198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文化遺產。
夏文考古遺址(查文考古遺址)
夏文文化系秘魯安第斯山區高原文化之壹,可追溯至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300年。夏文城內有縱橫交錯的長廊,高大的廟宇和金字塔以及眾多的石碑雕刻。大型石頭建築及獸形裝飾物極富特色。198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文化遺產。
瓦斯卡蘭國家公園
地處布蘭卡山脈——世界上最高的熱帶山脈之中,海拔6768米,幽谷眾多,植被茂盛,水流湍急,系眼鏡熊和安第斯禿鷲棲息地。198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
昌昌城考古地區(昌昌古跡)
位於秘魯北部,是奇穆文明的中心。該文明大約始於公元850年,消亡於1470年。土城城區是帝國的權力中心,城市裏有上萬座建築,街道像迷宮壹樣縱橫交錯,有些建築高達10米。宮殿和廟宇的屋頂四周有精心制作的浮雕。198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文化遺產。
馬努國家公園
位於秘魯東南部,面積150萬公頃,海拔150米到4200米。氣候類型多樣,動植物種類極豐富。鳥類總計有1000余種,約占世界上所有鳥類的15%。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
利馬古城
建於1535年,18世紀中期前壹度作為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統治中心,老城內有大量殖民時期建築,被譽為“國王之城”。198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文化遺產。
裏奧阿比塞奧國家公園(阿比賽歐河國家公園)
建於1983年,占地27萬多公頃,動植物資源豐富,是黃絨毛猴、長毛蛛猴等棲息地,園內有36處查查波雅人(Chachapoya)古遺址。199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
納斯卡和朱馬納草原的線條圖(納斯卡地畫)
位於秘魯東南部,整個谷地布滿由寬窄不壹的“溝”組成的三角形、四邊形、菱形和螺旋形等幾何圖形。它們又分別組成蜥蜴、蜘蛛、山鷹、仙人掌等動植物輪廓。被稱為“世界第八奇跡”。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文化遺產。
阿雷基帕城歷史中心
始建於 1540 年,老城區融合了巴洛克與安第斯本土風格,建築大多由白色光滑的火山巖方石壘築而成,享有 “ 白城 ” 的美譽。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文化遺產。
卡拉爾古城
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間。古城圍繞6座金字塔修建,中央屹立著圓形劇場和主寺廟。由於年代久遠,金字塔因風化已和周圍的山石融為壹體。1994年考古發現,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國家標誌
由螺旋形構成的P象征著了誕生於這片土地的各種歷史,它傳達出壹種變革、改變、轉化,也象是壹個線條構成的指紋,傳達出“每個人的秘魯”這個理念。同時用線條構成的手寫字體,體現出秘魯
秘魯國家標誌
人在自己獨有的利益上追尋著自己的道路。 據秘魯相關部門說,設計團隊在2009年便已經多次進入秘魯,足跡踏遍秘魯的各個地方。 而在秘魯的壹些古跡上,確實能夠找到壹些與這個標誌結構非常呼應的地方,如梯田古跡及著名的納斯卡巨畫及線條。其實原來的標誌也是挺值得壹閱的,壹只蜂鳥從地面的線條畫中飛出,化作鮮艷的真實開態,並騰空而起飛向天空。從意義上來說,雖然有些直白,但也確實很難體現秘魯的歷史,而且意義也很積極。 簡單地了解這些背景,或許會讓我們對這個標誌有更多的認識。作為壹個國家的形象標誌,秘魯的標誌雖然也采用了略帶活潑的風格,但也沒有陷入更常見的那些“墨跡感”的同類型標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