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初二上復習提綱

初二上復習提綱

初二物理 復習綱要

壹、長度的測量

1、長度的測量

長度的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長度的單位及換算

長度的國際單位是米(m),常用的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納米(nm)

1Km 103 m 10 m 10 dm 10 cm 10 mm 103um 103 nm

長度的單位換算時,小單位變大單位用乘,大單位換小單位用除

3、正確使用刻度尺

(1)使用前要註意觀察零刻度線、量程、分度值

(2)使用時要註意

① 尺子要沿著所測長度放,尺邊對齊被測對象,必須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 不利用磨損的零刻度線,如因零刻線磨損而取另壹整刻度線為零刻線的,切莫忘記最後讀數中減掉所取代零刻線的刻度值。

③ 厚尺子要垂直放置

④ 讀數時,視線應與尺面垂直

4、正確記錄測量值

測量結果由數字和單位組成

(1) 只寫數字而無單位的記錄無意義

(2) 讀數時,要估讀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壹位

5、誤差

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

誤差不能避免,能盡量減小,錯誤能夠避免是不該發生的

減小誤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另外,選用精密儀器,改進測量方法也可以減小誤差

6、特殊方法測量

(1)累積法

如測細金屬絲直徑或測張紙的厚度等

(2)卡尺法

(3)代替法

二、簡單的運動

1、機械運動

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

壹切物體都在運動,絕對不動的物體是沒有的,這就是說運動是絕對的,我們平常說的運動和靜止都是相對於另壹個物體(參照物)而言的,所以,對運動的描述是相對的

2、參照物

研究機械運動時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

(1) 參照物並不都是相對地面靜止不動的物體,只是選哪個物體為參照物,我們就假定物體不動

(2) 參照物可任意選取,但選取的參照物不同,對同壹物體的運動情況的描述可能不同

3、相對靜止

兩個以同樣快慢、向同壹方向運動的物體,或它們之間的位置不變,則這兩個物體相對靜止。

4、勻速直線運動

快慢不變、經過的路線是直線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

5、速度

(1) 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 在勻速直線動動中,速度等於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3) 速度公式:v= S t

(4) 速度的單位

國際單位 :m/s 常用單位:km/h 1m/s = 3.6 km/h

6、平均速度

做變速運動的物體通過某段路程跟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之比,叫物體在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求平速度必須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7、測平均速度

原理:v = s / t

測理工具:刻度尺、停表(或其它計時器)

三、聲現象

1、聲音的發生

壹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就停止。

聲間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但並不是所有的振動都會發出聲間

2、聲間的傳播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1)聲間要靠壹切氣體,液體、固體作媒介傳播出去,這些作為傳播媒介的物質稱為介質。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即使面對面交談,也需要靠無線電,那就是因為月球上沒有空氣,真空不能傳聲

(2)聲間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

3、回聲

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人再次聽到的聲音叫回聲

(1) 區別回聲與原聲的條件:回聲到達人的耳朵比原聲晚0.1秒以上。

(2) 低於0.1秒時,則反射回來的聲間只能使原聲加強。

(3) 利用回聲可測海深或發聲體距障礙物有多運

4、音調

聲音的高低叫音調,它是由發聲體振動頻率決定的,頻率越大,音調越高。

5、響度

聲音的大小叫響度,響度跟發聲體振動的振幅大小有關,還跟聲源到人耳的距離遠近有關

6、音色

不同發聲體所發出的聲音的品質叫音色

7、噪聲及來源

從物理角度看,噪聲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地雜亂無章振動時發出的聲音。從環保角度看,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都屬於噪聲。

8、聲間等級的劃分

人們用分貝來劃分聲音的等級,30dB—40dB是較理想的安靜環境,超過50dB就會影響睡眠,70dB以上會幹擾談話,影響工作效率,長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聲環境中,會影響聽力。

9、噪聲減弱的途徑

可以在聲源處、傳播過程中和人耳處減弱

1、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

●緯度位置及優越性:我國領土南北跨緯度很廣,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北溫)帶,壹小部分在 (熱帶) ,沒有(寒帶 ) 。氣候差異大,為發展( 多種農業經濟

)提供了有利條件。

●海陸位置及優越性:(1)位於( 亞)洲的東部, (太平 )洋的西岸,使我國東部廣大地區( 在夏季風濕潤氣流的影響下, 降水 )

豐富,有利(農業)生產;(2)海陸兼備,東部地區有利與( 海外各國友好往來 ) ;西部地區(深入亞歐大陸內部 )

,使我國陸上交通能與(中亞、西亞、歐洲)各國直接往來,便於對外( 交往和合作 ) (3)沿海有許多優良的港灣,便於發展(海洋事業) 。

●我國領土面積(960萬 )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 加拿大),居世界第三。陸上鄰國14個。逆時針依次為朝鮮、( 俄羅斯)、( 蒙古

)、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 )、(老撾

)、越南。陸上疆界2萬多千米。隔海相望的國家6個:韓國、(日本 )、菲律賓、(馬來西亞 )、文萊、(印度尼西亞 )。

2、我國的人口

●人口總數:2000年( 12.95 )億。

●我國人口的突出特點:人口 基數大,人口增長快。

●我國人口分布特點:人口分布(不均),以黑龍江黑河—雲南騰沖壹線為界,( 東部 )地區人口密度大,( 西部

)地區人口密度較小。(我國西部地區人口稀少,但資源豐富,在西部大開發時,應註意什麽問題?西部地區具有資源優勢,但自然環境相對脆弱。在目前人、地、水、土矛盾已相當尖銳的條件下,開發西部,壹定要以保護環境為前提,不能先開發後再治理。)

●人口國 策: 實行計劃生育。

●內容: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3、我國的民族

●我國***有(56 )個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 漢 )族,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 壯 )族。

●漢族分布特點:漢族的分布遍及全國各地,以 ( 中部 )和(東部)最為集中。

●少數民族分布特點:主要集中在( 東北 )、( 西北 )、(西南 )。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壯 )族。民族分布特點:(大雜居、小聚居)。

●少數民族風情:

( 蒙古 )族的那達慕大會

( 傣族 )族的潑水節、孔雀舞,

(藏族 )族的集體舞、藏歷年,

(朝鮮 )族的長鼓舞等。

4、我國的地形

●我國地形的特點:(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山區在開發和保護方面應當註意哪些問題:

(1)山區地面較為崎嶇,(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建設的難度較大。

(2)在開發利用山區時,要特別註意(生態環境建設),預防和避免山地災害(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發生。

●我國地勢特征:(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階梯的分界線 海拔高度 主要地形類型 主要地形區

第壹級階梯 壹、二級階梯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二、三級階梯是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 4000米以上 高原 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

第二級階梯 1000—2000米 高原、盆地 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塔裏木盆地、準噶爾盆地

第三級階梯 500米以下 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相間分布 東南丘陵、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征對我國的氣候、河流、交通產生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有利於海上的濕潤氣流向我國內陸推進,為我國廣大地區帶來豐沛的降水。

(2)對河流的影響:西高東低的地勢,必然造成我國的大江大河自西向東奔流入海;河流在高壹級階梯向低壹級階梯流動時,落差大,產生巨大水能。

(3)對交通的影響:向東流淌的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陸的聯系;階梯交界處的高大山脈成為我國東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礙。

山脈 兩側的地形區

西側 東側

①大興安嶺 內蒙古高原 東北平原

②太行山 黃土高原 華北平原

③巫山 四川盆地 長江中下遊平原

④橫斷山脈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或雲貴高原

山脈 兩側的地形區

北側 南側

⑤昆侖山脈 塔裏木盆地 青藏高原

⑥天山山脈 準噶爾盆地 塔裏木盆地

●山脈構成地形骨架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我國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

(內蒙古高原)地面坦蕩、壹望無際

(黃土高原)黃土廣布、地表千溝萬壑

(雲貴高原 地表崎嶇,喀斯特地貌顯著

●四大盆地

面積最大的盆地是( 塔裏木盆地)盆地

海拔最高的盆地是( 柴達木 )盆地

緯度最高的盆地是(準噶爾)盆地

發展農業生產條件最優越的盆地是(四川)盆地

●主要山脈走向:東-西走向:天山山脈――陰山山脈

昆侖山脈――秦嶺

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長白山脈――-武夷山脈

臺灣山脈

南-北走向:橫斷山脈

西北-東南走向:祁連山脈

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5、我國的氣候

●根據活動積溫,我國從北到南可以劃分為5個溫度帶

. 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此外還有壹個地勢較高的高原氣候區.

(1)熱帶 亞熱帶 暖溫帶 中溫帶 寒溫帶 高原氣候區

(2)0

(3)暖溫帶

(4)瓊 臺 粵 桂 雲或滇

(5)壹 三

(6)②亞熱帶 ③暖溫帶

●依據降水量和蒸發量的關系,我國可以劃分

為4個幹濕地區( 濕潤)區、(半濕潤)區、(半幹旱)區、(幹旱)區。

幹濕區 濕潤區 半濕潤區、 半幹旱區、 幹旱區。

植被 森林 森林草原、 草原 、荒漠。

農業類型 種植業(水田農業) 種植業(旱地農業) 畜牧業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說出下列地理現象存在差異的原因:

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形成特殊的“魚米之鄉”的景觀得益於( 雨熱同期的季風 )氣候。

長江中下遊地區與青藏高原處在大體相同的緯度上,但氣候差別很大的原因是(地勢(青藏高原海拔高 ))因素;

長江中下遊地區與阿拉伯半島大體相同的緯度上, 氣候差別很大的原因是受(海陸位置 )和( 夏季風

)的影響。北京與烏魯木齊緯度大致相當,但降水卻有很大的差別。(海陸位置、夏季風)

在不同的溫度帶內生長不同的果樹;不同的溫度帶內熟制也不同;南北傳統民居的建築結構也不同。原因是(緯度因素 )

東西植被不同;東西農業類型不同,東部以耕作業為主,西部以畜牧業為主;東西部房屋屋頂的結構不同,東南部多鈄頂房,西北部多平頂屋。(降水量不同)

使我國的農作物及各種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氣候復雜多樣 )

②形成不同自然資源和旅遊資源(氣候復雜多樣 )

③人們的飲食習慣也各有不同,如:四川、湖南等地冬季比較陰冷潮濕愛吃辣椒;南方人愛吃米飯,北方人愛吃面食。(氣候復雜多樣 )

④人們的服飾也因為適應氣候而多姿多彩(氣候復雜多樣 )

,如:西藏的藏袍就是為了適應西藏日較差大的氣候特征的(地形);⑤各地的建築特點不同,北方的屋頂斜度較小,墻體較厚,南方的屋頂斜度較大(氣溫、降水);⑥對。……

(1)①7;②7、8;③4、5、6、7、8;④4、5、6、7、8、9

(2)夏秋多冬春少

(3)廣州、哈爾濱;我國的雨帶推移是自南向北推進。

(4)因為我國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遲、雨季長;我國北方雨季開始遲、結束早、雨季短

●季風氣候帶來的災害性天氣( 寒潮 )、( 臺風)、(水旱災害 )

●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

(1) 從圖中讀出我國的氣候特點:氣候特征(氣候復雜多樣)、( 季風 )氣候顯著。

(2)三明屬於( 亞熱帶季風氣候 )氣候。

●列表對比長江、黃河

項目 長江 黃河

發源地 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 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

源頭 沱沱河 約古宗列渠

流經省區 青、川 、藏、滇、渝、鄂、湘、贛、皖、蘇、滬 青、川、甘、寧、內蒙古晉、陜、豫、魯

流經主要地形區 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遊平原 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

主要支流 嘉陵江、漢江、贛江等 洮河、湟水、渭河等

流域範圍 位於秦嶺與南嶺之間 位於陰山與秦嶺之間

開發 水能(上遊)、航運 水能(上遊)

治理 興建中上遊防護林 (略,見下表)

●黃河各河段產生災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

河 段 上 遊 中 遊 下 遊

產生的主要災害 草地退化、荒漠化嚴重 水土流失 地上河

產生災害的原因 氣候趨於幹旱 黃河中遊流經黃土高原,支流較多。黃土高原的土層舒松,植被破壞嚴重,壹遇暴雨,大量泥沙與雨水壹起匯入黃河。

黃河進入下遊平原,河道變寬,坡度變緩。河水流速減慢,攜帶的泥沙沈積下來,使河床逐漸擡高。

治 理 植樹種草 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加固黃河大堤

8、我國自然資源的特點:(資源總量豐富)、( 但人均不足。)

土地資源類型 季風區或非季風區 幹濕地區 主要地形類型

耕地 季風區 濕潤、半濕潤區 東部的平原、低緩丘陵、盆地

森林 濕潤區 山地

草地 非季風區 半幹旱區 高原

未利用土地 半幹旱區 西部的盆地、高原

●我國土地的基本國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沒壹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其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我國水資源時間、空間分布特點:時間上:夏秋多,冬春少;空間上:南豐北缺。

●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辦法:興建水庫可以有效調控徑流和水量的季節變化。例如:三峽和小浪底水利樞紐。

●解決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衡的有效辦法之壹:跨流域調水。例如:南水北調工程,引灤入津工程,引黃濟青工程。

●解決我國缺水問題的主要途徑之壹: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

9、我國的交通

●我國交通運輸網絡的大致分布格局:東密西疏

●我國的主要鐵路幹線

①蘭新線 ②青藏線(未建成) ③包蘭線 ④京九線

⑤寶成線 ⑥成昆線

東西向:京包線(北京—包頭)—包蘭線(包頭—蘭州);

隴海(連雲港—蘭州)—蘭新線(蘭州—烏魯木齊);

滬杭(上海-杭州)—浙贛(杭州—株洲)—湘黔(株洲—貴陽)—貴昆(貴陽—昆明)線

南北向:京哈線(北京—哈爾濱);京滬線(北京—上海);

京廣線(北京—廣州);京九線(北京—九龍)

焦柳線(焦作—柳州);

寶成線(寶雞-成都)——成昆線(成都—昆明)

我國主要的交通樞紐及經過的鐵路幹線:

北京:(京哈線)、(京包線)、(京廣線)、(京滬線 )、(京九線)。

徐州:(隴海線)、(京滬線)。

鄭州:(隴海線)、(京廣線)。

蘭州:(隴海線)、(京包線)(包蘭線)。

●根據需要合理地選擇交通運輸方式(略)

9、我國的農業

●農業的地區分布:

東、西部差異:

西部 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東部

種植業 畜牧業 種植業 林業 漁業

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綠洲 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大牧區 東部半濕潤和濕潤的平原地區 東北、西南的天然林區,東南的人工林區

東部沿海和長江中下遊地區南、北方種植業的差異:

地區 耕地類型 作物熟制(壹年幾熟) 主要作物

糧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秦嶺-淮河以北 旱地 壹年壹熟、兩年三熟、壹年兩熟 小麥 花生 甜菜

秦嶺-淮河以南 水田 壹年兩熟、壹年三熟 水稻 油菜 甘蔗

●三大棉區:

●舉例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P102圖4.16填充圖冊P32五)

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的優勢,把要發展的農業生產部門或農作物,布局在適宜它本身發展、生長最有利的地區,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內容之壹。

●農業生產還受當地(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這也是發展農業需要充分考慮的因素。

10、我國的工業

●工業分布特點:(沿海)、(沿河)、( 沿交通線)

●工業的空間分布:

(1) 京廣、京哈、京滬等鐵路沿線的全國意義的工業基地。

(2) 黃河流域的(能源開發 )工業帶。

(3) 長江沿線的以(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為中心的沿江經濟發達地帶。

(4) 沿海地區的(長江三角洲)、(遼中南)、( 京津唐) 、( 珠江三角洲地區)等工業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區。

●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1) 特征:從業的科技人員比重大;開發研究的費用比例大;產品更新快。

(2) 分布特點:大多依附大城市,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

(3) 開發側重點:沿海地區側重(科技園區型) 高新技術產業;沿邊地區側重(貿易導向型)型產業;內陸地區側重與(國防軍事類)有密切關系的產業。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依附於大城市,分布特點呈(大分散)、(、小集中)

●舉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上海:優化調整了工業的產業結構。(上海工業的變化)

北京:增長速度快,促進和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中關村對北京經濟發展的貢獻)

互聯網:互聯網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網絡購物、SOHO族、網絡社區等)

初二歷史復習提綱

1.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19世紀上半期,為了開辟中國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向中國走私鴉片的直接原因:為了扭轉貿易逆差.

2.1839年,林則徐被道光帝派往廣州進行禁煙,進行暗訪密查,緝拿煙販,收繳鴉片.6月在虎門海灘銷毀鴉片,這是中國人民禁煙鬥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誌,領導這場鬥爭的林則徐,成為民族英雄,這次活動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3.1840-1842年,第壹次鴉片戰爭爆發.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4.1856-1860年,英法聯軍為進壹步打開中國的市場,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占領北京後,火燒圓明園.

5.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壹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占了中國東北和西北領土壹百五十多萬平方公裏.*(結合第8頁表格和第9頁圖掌握)

6.1851-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1853年占領南京改為天京,定為都城,建立起與清朝對峙的政權.為推翻清朝統治,派軍隊北伐和西征.

7.左宗棠作為欽差大臣,采取"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策略,收復了新疆.為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和防務,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8.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失敗後,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地化程度.

9.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矛頭直指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10.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學生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1.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師夷長技"的洋務運動,前期以"自強"為口號,采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壹批近代軍事工業.後期以"求富"為口號,開辦了壹些民用工業,如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從70-80年代籌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1862年創辦的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派創辦的第壹所新式學堂.

12.評價洋務運動*(第30頁內容,重點掌握) 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洋務運動也隨之破產。洋務運動發生在中國近代社會新舊交替的特殊歷史階段中,是壹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13.1895年春,康有為領導的"公車上書"揭開了變法維新的序幕.

14.*1898年6月到9月,光緒帝發布了壹系列變法令,內容( P33):要求從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思想五個方面掌握.

15.1894年,孫中山組織了革命團體興中會.1905年,他建立統壹的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孫中山當總理,通過了推翻清朝統治,廢除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和國,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綱領,它的成立,大大推動了全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創辦的機關刊物《民報》,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16.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和觀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袁世凱竊取,沒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17.1915年,陳獨秀等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以《新青年》雜誌為主要陣地,掀起新文化運動.以四提倡四反對為主要內容,向尊孔復古逆流進行攻擊,從而在社會上掀起壹股思想解放潮流.

18.1918年,李大釗發表了《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文章,進行宣傳馬克思主義.

19.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壹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不過,新文化運動中也對東西文化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影響到後來.

20.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等校學生舉行示威,要求"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壹條",反對在對德"和約"上簽字,懲辦賣國賊要求,遭到北洋軍閥政府的鎮壓.6月初,上海工人舉行罷工,商人罷市,支持學生鬥爭,工人階級起了巨大的作用,結果政府被迫釋放學生,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取得初步的勝利.五四愛國運動,是壹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21.1921年7月在上海召開的中***壹大通過了黨的綱領,確定黨的奮鬥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產主義.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

22.1922年中***二大,確定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建立民主***和國.這是在中國第壹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23.1924年創辦的黃埔軍校由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

24.1926年,廣東國民政府北伐,目的: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統壹全國;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主要戰場:湖南,湖北;主要戰役:汀泗橋,賀勝橋;在兩湖戰場消滅了吳佩孚主力;出師不到半年,北伐軍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

25.1927年4月,蔣介石叛變革命,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它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鎮壓人民革命運動.

期中考試內容

呵呵,三門的

不給分不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