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的詩學對話》,《文藝研究》2004年6月(《文學新書評2004-2005》,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2. 《“私人媒介”與大眾文化的轉型與裂變》,《文藝研究》2007年5月;
3. 《作為文人鏡像的現代韻白——汪曾祺小說漢語形象分析》,《文藝爭鳴》2004年2月;
4. 《“新語文”與大學語文的感染教育》,《南開學報》2007年第1期。
5. 《現代性詩學中的文化體驗》,《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2月;
6. 《先鋒命名的歷史語境透視》,《天津社會科學》2001年4月;
7. 《書寫概念的產生及其意義》,《新疆大學學報》2001年4月(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2.9);
8. 《語言拯救記憶》,《福建論壇》2001年6月;
9. 《重寫20世紀:新世紀長篇小說的歷史敘事與文體形式》,天津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8.3)
10. 《小說如文》《文學與文化》第8輯,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年;
11. 《語言也是壹種藝術形象》 《文學與文化》第9輯,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年;
12. 《從文化認同到奇俗異觀:新民俗舞蹈及其他》 《藝術評論》2009年第8期;
13. 《靜悄悄的舞蹈革命——關於舞蹈的對話》, 《藝術評論》2005年12期(人大復印資料《舞蹈藝術》2006.5);
14. 《生產“大眾”》,《中國美學年鑒》2005,河南人民出版社;
15. 《網路時代的私人生活》,《文景》2005年7月;
16. 《博客與大眾的自我生產》,《文景》2005年10月;
17. 《漢語的無紙寫作時代》,《藝術廣角》2001年4月;
19. 《博客與知識份子的網路生存》 《中國圖書評論》,2006年第12期;
20. 《尋繹思想境遇的關鍵時刻》 《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第01期;
21. 《中國現代性的歷史反思:汪暉訪談錄》 《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第03期;
22. 《詩話哲學與歷史批判》(會議發言稿) 《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第08期。
23. 《神話、想像與地理》(對話) 《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第09期。
24. 《從純審美到泛審美》,《北方工業大學學報》2002年2月(《哲學年鑒2003》,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25. 《壹個偉大傳統的失落與重建:從漢語形象看白話文改革》,《北方工業大學學報》2005年4月;
26. 《話語分裂與文人自我的生成》,《文化與詩學》第五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27. 《山寨文化的消費想象》, 《人民論壇》2008年22期(人大復印資料《馬克思主義文摘》2009.2);
28. 《“網絡知情權”,壹場虛幻的狂歡?》 《人民論壇 》2009年第3期上;
29. 《網絡輿情與“口香糖思想”》 《人民論壇 》2009年第2期下
30. 《誤讀中國與形象重塑》 《人民論壇 》2009年第4期下;
31. 《對“利”的合理追求值得肯定》 《人民論壇》2009年5月上;
32. 《“註水現象”的另類解讀》 《人民論壇》2009年5月上;
33. 《熱捧專家與管理危機》 《人民論壇》2009年第12期;
34. 《“媒介調查”與社會良心》 《人民論壇》2009年第15期;
35. 《公民問責與政治信賴》 《人民論壇》2009年第18期;
36. 《網絡廣場的非理性缺陷》 《人民論壇》2009年第16期;
37. 《媒體全球化時代的文化生產》 《人民論壇》2009年第25期;
38. 《從新聞奧巴馬到電影奧巴馬》, 《人民論壇》2009年第29期;
39. 《“強大弱勢群體”的“被”後焦慮》 《人民論壇》2009年第19期;
40. 《媒體全球化時代的文化生產》 《人民論壇》2009年第25期;
41. 《後情感時代的文化表情》,《中國社會導刊》2008年7月;
42. 《德勒茲、魯賽爾乃至陳冠希,大眾文化還能造神嗎?》,《中國社會導刊》2008年5月;
43. 《道德在左 情感在右——談王小帥電影<左右>》,《中國社會導刊》2008年4月;
44. 《媒介改變社會 改變生活》,《中國社會導刊》,2008年第3期。
45. 《在媒介裂縫中走失》,《中國社會導刊》,2008年第3期。
46. 《圖像 壹種改變世界的方式》,《中國社會導刊》,2008年第1期。
47. 《李安的文化詭計》,《中國社會導刊》,2007年第12期。
48. 《電視廣場裏的“吵女”》,《中國社會導刊》2006年8期。
49. 《“國家主義”之後的夢想成真》,《中國社會導刊》2006年10期。
50. 《中國大片的視覺殖民時代》,《中國社會導刊》2007年第2期(《天涯》2007年第3期)。
51. 《文的教育與文的闡釋》,《母語·文章·教育》(論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52. 《漢語的四類修辭形態》,《母語·文章·教育》(論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53. 《簡論中國大眾文化的特征》,《濱州師專學報》2003年4月;
54. 《小沈陽:埋葬了文化小品時代》 《東方早報》2009年4月28日;
55. 《青春文化高開青年文化低走》 《東方早報》2009年5月4日;
56. 《建國大業 壹場後現代視覺旅遊》 《東方早報》2009年9月21日;
57. 《蝸居與大型資本的兩種面孔》 《東方早報》2009年12月11日;
58. 《“30秒中國”背後的文化戰略轉型》 《東方早報》2009年12月02日;
59. 《三槍:張藝謀誘惑機制中的傻樂至死》 《東方早報》2009年12月16日;
60. 《反故事:田蘇菲的神話》 《文學報》2009年4月9日;
61. 《新官場小說的市儈主義》 《文學報》2009年11月19日;
62. 《“惡搞”流行:新舊媒體沖突的結果?》 《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11月;
63. 《身體的詩意棲居》 《北京青年報》2005年8月24日;
64. 《2008長篇小說推薦》,《中國教育報》2009年3月;
65. 《點評2009高考作文》,《中國教育報》2009年7月;
66. 《新語文:拒絕還是接受》,《中國教育報》2007年6月28日第7版;
67. 《寫點兒小感覺》,《語文報大學人文版》2008年第1期;
68. 《王小波的壞》,《語文報大學人文版》2008年第1期;
69. 《文學語言不壹定要準確》,《語文報大學人文版》2008年第2期;
70. 《來點兒陌生化》,《語文報大學人文版》2008年第2期;
71. 《文章是想象》,《語文報大學人文版》2008年第3期;
72. 《壹首詩的形象解讀》,《語文報大學人文版》2008年第3期;
73. 《寫有意味的語言》,《語文報大學人文版》2008年第4期;
74. 《媒介時代,漢語怎麽了?》,《語文報大學人文版》2008年第2期;
75. 《餓不死的雜種》,《語文報大學人文版》2009年第1期;
76. 《小團圓的熱銷與文學閱讀的退化》,《語文報大學人文版》2009年第12期;
77. 《什剎海:現代北京的古典傳奇》,《環球旅遊》2006年第9期;
78. 《20年前的那些愛情》,《學漢語》2004年;
80. 《想像先鋒》,《藝術廣角》2001年1月;
82. 《英雄敘事及其終結》,《2000’北京金庸小說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83. 《先鋒:我們對它期待什麽》,《山花》2001年2月;
84. 《自我焦慮的修辭術》,《大舞臺》1998年6月;
85. 《經典話題》,《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98年6月;
86. 《歷史的敘事化與敘事的歷史化:傑姆遜的詩學建構》,《濱州師專學報》1998年3月;
87. 《雷雨的敘事策略》,《西北論壇》1998年1期;
88. 《百年壹金庸》,《濱州日報》1992年9月5日;
89. 《武功描寫的審美內涵及社會情緒滲透》,《濱州師專學報》1992年3期;
90. 《試論新派武俠小說哲理型的武功描寫》,《濱州師專學報》1994年1期;
91. 《建設現代化校園語言環境應註意的兩個問題》,《濱州師專學報》1996年3期;
93. 《審美系列課程的設置及其意義》,《中國學校教育研究》,論文集,法制出版社1998年;
97. 《政治化趨勢下的高校薪改》, 《 人民論壇 》(2010年第1期)出版著作:
98. 《我點擊我存在:網路》,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
98. 《妳酷我評:英雄流言》,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2年。
99. 《定格:世界名著經典人物誌》(與人合著),中國長安出版社2005年3月。《大眾文化理論與批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100. 《漢語形象中的現代文人自我》,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101. 《解讀歌德談話錄》,京華出版社(北京)2001年1月。
102. 《美學與美育》(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試點教材)擔任第四章撰寫,***計8萬字,中央電視大學出版社(北京),2002年。
103. 《大眾文化導論》(高等學校通識課程系列教材)擔任第四章撰寫,***計2萬字。高教出版社(北京),2004年。
104. 《美學教程》(復旦博學 21世紀重點教材)擔任第7章***計2萬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105. 《文學概論》(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試點教材),擔任第二(部分)、三、四章的撰寫,***計8萬字。王壹川教授主編,中央電視大學出版社(北京),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