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鑒(明朝進士)
王鑒字豫修號 齋,祖籍太原,家住度城。少年時期就為縣學生,明天順壬午年以詩經領先鄉裏。王鑒生平舉止方嚴、清修高潔,效法聖賢,不愧為古人先賢。登賢之日,他以經世許下諾言:“要行其所學、見之實踐,切勿空談”。他捐資建王氏忠孝堂,並親筆題寫忠孝兩字,制成大匾額懸掛正廳。他說道:“古來忠孝事,道大屬天倫。我書忠孝字,所主在君親。壹以自期待,壹以勉後人。子孫須努力,我先修其身。”昆山先賢歸有光寫有《王氏忠孝堂記》以表贊賞。王鑒壹生註重傳揚忠孝之道,常以論文交友、酌酒勸友,以宗彜 為傳器贈於友。生前著有《孝行錄》、《賢闋錄》若幹卷。戊戌年染病回鄉。他向同年好友陸容(2)交代,死後以古尚書籍殮(陪葬)吾。還說;“二帝三王之道,盡在於此,以寄托我之誌向。”四十九歲歸葬於度城王氏祖墳。生前好友沈魯為其題寫墓誌銘曰:“蘊德中美,瑾瑜含 光。可成偉器,登庸廟廊。之左之右,無施不可。茍利於行,為之在我。大雅愔愔,古貌古心。不虞者行而遺德。” 王鑒生有王漳、王淇、王汶三個兒子,均載入《蘇州府誌》。長子王淇(字懋德、號南陽。明朝文人,人稱南陽先生)、次子王漳和三子汶都是文人、忠孝之士,被後人稱頌。孫子王塘也是有名文人,曾孫王繼孝,嘉靖年舉人,江西知縣。
2、何英
何英,字本初,號文水,世居度城。少年時期恃氣任俠,按當時禮法,其所作所為大多不端,青年時期更加變本加厲。何英愛交四方豪傑為友,談笑之間,常愛托須四觀,然後大發感慨:“大丈夫提三尺劍,當絕壹時,豈能安於溝澮間求活也!”崇禎十七年春,李自成破京,皇帝自殺以殉社稷。何英得知事變,即以家財為本,聚集當地鄉勇,以漁船為戰艘,以農具為武器,以復光明為口號,活動於西接陳湖,東連泖口的澱山湖上。何英善於設伏誘敵殺之,令官軍聞風喪膽。氣急敗壞的官軍四處調集兵力,封鎖各支港、河口,圍困而殲之。何英所部終因力不寡眾而四處逃散。何英自知難以脫身,便身穿蓑衣,頭戴鬥笠,謊稱農民而撤走,壹日夜走浙江余杭山,改姓換名,藏匿於余杭山之間。余杭山區,盜匪橫行,官府不能制服。浙江主帥傳下檄文說:“能降服賊寇者,授予府道之職,並給予首領指揮之權柄。主帥因與何英有所往來,便找何英相商,曉以利害禍福,並表明如能制服盜匪,朝廷將以功論賞,授以通判大名府。通判大名府屬京城之職。何英任職後,便立下法規,捕斬,盜匪皆逃逸之。他命郡部對那些殘害百姓的盜匪壹律繩之以法,不畏豪強威脅。因制服盜匪有功,朝廷晉升其為雲南黑監井提舉。不料,赴任路上,犯病身亡。何英壹生亢直少文,他所敬士夫們都說:何英少無幾籍,懶於學。不解讀書為何物;如今人至老,始得功名儒雅;何英壹亡,讓人感到豪氣頓也。何英之子,何覲公為太學生。何英雖然不讀書文,但他的豪俠之氣,令人銘記。最可告慰的是,他出資建造的善渡橋,經過澱山湖鎮人民政府的修繕,又以嶄新的面貌跨越於度城河上。
3.僧人
慈照(子元)延祥寺(後人叫西潭庵)為僧,日誦“法華經”壹卷,用“普、覺、妙、道”四字定宗風,得民意。崇風遠振,壹生苦誌篡緝經書傳世。
4.近代(現代)人物
(1)、唐伯榮(晚清秀才):在度城辦學校(堂)。
(2)、周崇文(陳雲、鄧小平同學)實業人士,對度城有貢獻。
(3)、郭履冰:建國初任昆山縣政協委員,民主人士,對度城有貢獻。
(4)、郭瑞榮:曾任新四軍師級幹部,現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