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面對嚴峻的國際金融危機,我國政府應采取何種財政政策?

面對嚴峻的國際金融危機,我國政府應采取何種財政政策?

調結構主要是我國政府在金融危機時期為保證我國經濟能夠平穩過渡,特提出“保增長、渡難關、調結構”的經濟發展方針。主要是針對我國目前沿海地區大部分是出口導向型企業,在人民幣沒有升值的壹段時期,為我國的外匯儲備積累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這類企業的自主知識產權研發能力不足,過分依賴勞動力成本優勢和海外訂單,抵抗風險能力差,因此在面對金融危機的時候出現大量倒閉現象。為此,國家特針對此現象做出調結構的方針政策。同時,調結構還涉及到對於壹些高能耗的企業調整。調結構就是要進壹步優化三次產業比例,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工業支柱結構,優化傳統服務業與現代服務業結構,優化財政結構。“調結構”意味著市場的重新組織和利潤模式的轉換。

其壹,就整個經濟結構來說,應當由過分倚重外需向側重內需轉變。

其二,就內需的結構來說,應當校正投資與消費之間失調的關系。

其三,就投資的結構來說,應當杜絕“兩高壹資”項目擡頭,重點培育技術水平高、核心競爭力強、節能環保的產業。 高能耗、高汙染、資源性產業的難以為繼,本已日漸成為舉國上下的***識。

我國尚未建立壹套完善的產能過剩判斷指標體系,學界衡量產能過剩主要是用行業產銷率、產品庫存、價格水平及企業利潤等指標,間接說明產能利用的情況;而政府則是通過對部分商品的供求和行業產能利用的調查,並根據相關經驗對當前及未來壹段時期市場需求作出預測,來判斷行業是否存在產能過剩。

近壹段時間以來,“兩難”這個詞在經濟問題上的使用頻率非常之高。保持經濟增速與抑制房價上漲之間的矛盾,增加人均收入與保持企業競爭力之間的矛盾,實際負利率與經濟增速放緩之間的矛盾等,都被稱作當下中國經濟的兩難問題。這些兩難的發生印證了中國經濟的轉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必然意味著經濟環境中重要要素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