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中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情況怎樣?

中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情況怎樣?

第壹次世界大戰:

1914年7月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14年8月,北京政府宣布中立,但1917年,以親日派頭子段祺瑞為首的國務院派為獲取協約國和日本貸款,主張從速參戰,英法兩國也鼓勵中國參戰。1917年 8月14日,中國北洋軍閥政府正式對德、奧宣戰,加入協約國。參戰後將數十萬中國青壯年運送到歐洲戰場充當勞工。

1919年?1月,中國作為戰勝國代表,參加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在巴黎和會的失敗,是五四運動的導火索。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壹八事變後,完全侵占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

中國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抗日戰爭牽制了60%以上的日軍兵力,至抗戰結束,中國軍民傷亡人數達3500多萬,直接、間接經濟損失超過6000億美元(按1937年比值計算),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付出了重大犧牲。

擴展資料:

1914年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美國參加對德作戰,要求中國與之采取壹致行動對德宣戰,並答應借給軍費,黎元洪表示同意。而日本支持段祺瑞參戰,答應借巨款給段祺瑞,以擴充其勢力。因日本支持段祺瑞,中國若參戰必有利於日本,美國遂指使黎元洪夥同國會反對參戰。

在參加第壹次世界大戰的問題上,雙方展開了“府院之爭”。段祺瑞召開督軍會議,決定參戰,並要挾黎元洪和國會同意參戰案,但未能得逞,於是要求黎元洪下令解散國會。黎元洪利用人們反段要求,下令免去段祺瑞國務總理職務,段祺瑞被罷職後,離京赴津,以天津為基地,揚言另組臨時政府,段黎矛盾白熱化。

黎元洪在段祺瑞的壓力下內外交困,只好同意張勛入京“調停國事”,後演為張勛率辮子軍入京復辟,史稱"丁巳復辟"。

1919年初,第壹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法國巴黎舉行“和平會議”。中國作為戰勝國之壹,提出:廢除帝國主義在華的壹切特權,取消“二十壹條”,收回德國在山東的特權。但是,英、美等國操縱會議,拒絕中國的正義要求,並無理決定將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交日本。消息傳到中國,成為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

1919年6月28日,巴黎和會的最後壹天,也是全體戰勝國在和約上簽字的壹天。但作為戰勝國的中國代表沒有出席會議,拒絕簽字。

百度百科—第壹次世界大戰

百度百科—第二次世界大戰

百度百科—抗日戰爭

百度百科—府院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