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亂象何時了
隨著時代發展,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蒸蒸日上,購買者與日俱增。然而,由於還屬於新生行業,相關法規不夠完善,加上個別企業的技術也不到位,使得新能源汽車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問題也越來越多。大量的新能源汽車消費投訴案件反映出新能源汽車技術和安全問題不容小覷。
2022年6月7日,有消費者在深圳某汽車公司購買了壹臺新能源混動汽車,並在6月12日現場完成了交付。隨後三天時間裏,車輛在倒車、上坡、直線行駛時出現整車劇烈抖動的現象,驅動電機故障指示燈和車輛動力系統故障指示燈亮起。消費者聯系交付中心售後方並將車輛送至中心檢測維修,被告知車輛發生故障是由於MCU(電機控制單元)控制器問題,可以對發生故障的控制器進行整體拆裝更換。消費者認為該車輛為未上牌新車,車輛在出售交付前已為不合格的故障車輛,於是要求更換車輛。經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調查調解,雙方達成壹致,商家承諾給消費者更換車輛MCU,補償整車終身質保並贈送6萬積分。消費者對處理結果表示滿意。
無獨有偶。2022年1月,消費者顏先生向上海市青浦區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投訴,稱其購買的某新能源品牌汽車官方宣稱續航為400公裏,後來廠家在未經消費者同意的情況下,對車輛進行了“升級”——電池電壓由原來的407.5V降為396V,充電速度也顯著下降,續航裏程嚴重縮水,只能行駛250公裏。顏先生很氣憤,花費高續航的價格,買到的車卻被“鎖電”,只能行駛250公裏。
中國消費者協會5月8日發布的《2023年第壹季度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顯示,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和動力電池等領域技術的加速融合,智能化、網聯化成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
然而,新能源汽車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壹些技術和安全方面的問題。
壹是新能源汽車電池故障。
如行駛中續航突然斷崖式下降,動力電池突發故障斷電導致“趴窩”,車輛行駛、充電或靜止過程中突發自燃等。
二是未經消費者同意單方“鎖電”。
壹些新能源汽車品牌為降低電池使用安全風險,在未告知消費者的情況下,通過遠程升級系統對消費者車輛的充電功率、放電功率或電池容量進行限制,導致車輛充電速度下降、動力減弱、續航縮短。
三是智能輔助系統相關問題。
如智能輔助駕駛系統失靈、主動剎車遲鈍、中控黑屏死機、感應雷達和攝像頭等傳感器失效等。
四是剎車失靈問題。
有消費者反映部分品牌汽車存在剎車失靈問題,引發重大安全事故。
對此,中國消費者協會表示,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其容量、壽命、穩定性等都直接影響新能源汽車的續航裏程、價格和安全性等。相關汽車企業應當加強動力電池的研發和創新,提高電池的循環壽命、低溫性能,降低自燃風險,緩解消費者的續航焦慮,保障駕駛安全。
《工業和信息化部關於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的意見》明確規定,車輛在線升級時,要向用戶告知升級的目的、內容、升級結果等信息。相關企業不得未經車主同意,在保養或在線升級時進行“鎖電”操作。新能源汽車企業應當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相關技術的研發和創新,提高智能輔助系統的精準度和安全性,降低系統的故障率和失靈率,防止發生重大傷害事故。
後記
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新能源汽車近幾年來成為壹大流行趨勢,銷量和企業市值也正在大幅度上升。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6年蟬聯世界第壹,新能源汽車市場受歡迎指數壹路飆升。然而,從全國各級消協組織受理的投訴案件以及相關媒體的曝光來看,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亂象叢生,制約了市場健康發展。此前,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布的數據也顯示,因為存在安全隱患而實施召回的4萬輛車輛中,純電動新能源汽車超過3.3萬輛,其中不乏知名車企的產品。壹線企業的產品質量都不能保證全部過關,其他小企業就更不用說了。
不過好消息是,對應的法規也在不斷完善。新版汽車三包規定已於2022年1月1日正式實施,其中新能源車的電池、電機等專用部件質量問題均納入三包退換條款,並增補了售後服務方面的內容,為新能源汽車維權提供了壹定支持。新能源汽車行業想要健康發展,除了相關部門正確引導,加強管理規範外,消費者也要理性消費,在選擇新能源車型時,應該綜合考量車企的實力,避免盲目跟風。
打鐵還需自身硬,車企也要增強自身能力,打造硬核產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更好地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