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娥冤的故事,取材於《列女傳》的“東海孝婦”事件,其主角竇娥的原型人物是西漢時期的“東海孝婦”周青。因為《杜娥冤》取材於東海郯城孝婦周青的事跡。所以這兩者之間的故事也就大徑相同,只是壹個是戲臺上的表演,而另壹個卻是真人其事。
《竇娥冤》全名《感天動地竇娥冤》,是元朝戲曲家關漢卿創作的壹部雜劇,劇中的小寡婦竇娥被惡棍逼婚不成,反受陷害,庸官在不明事理的情況下,對竇娥是壹頓毒打,身材弱小的竇娥經受不起嚴刑苦打,最終屈打成招被庸官判定為殺害婆婆的兇手,最後被官府押往刑場判斬首示眾。
臨刑之時,滿腔悲憤的竇娥再次道出自己的冤屈,在最後無果的情況下,她狠狠的說:我今將含冤赴死,特許誓願三樁,壹是我冤血濺白練,二是我冤六月飛雪,三是我冤死後大旱三年。果然,竇娥的冤屈驚了天地,在竇娥死後,她的三樁誓願也被天地感動的壹壹實現。
“東海孝婦”周青的冤屈,是在丈夫死後,多年盡心盡孝的服伺婆婆,在婆婆不忍拖累年輕的兒媳而選擇了自殺,其毒辣的小姑子看到母親死在家中,便不依不饒的將嫂子以謀殺婆婆之由告上了官。豈知郯城的縣太爺與東海郡太守昏庸無比。不分青紅皂白,壹路錯判,將孝婦周青定罪斬殺於刑場。“東海孝婦”的故事,通過關漢卿的劇作《竇娥冤》早已在民間流為廣傳。隨著《竇娥冤》大江南北的演出,幾百年來,人們只是知道關漢卿戲曲舞臺上的竇娥,從而漸漸遺忘了故事中的原型周青。
實際上,在周青死後的第三年,新任東海郡太守為表白前任對於周青的錯判及孝婦的忠烈之情,在郯城為孝婦周青修建了東海孝婦祠,以及東海孝婦冢。“東海孝婦”的事跡也由此開始頌傳,最後被西漢的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列入其著作《烈女傳》中。
《竇娥冤》被後人稱之為中國十大冤劇之壹,她通過戲劇化的演繹了“東海孝婦”的千古奇冤,從而向世人揭露了封建社會弱女子的地位,揭露了男權社會庸官的無能與貪贓枉法草菅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