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引爆點》讀後感

《引爆點》讀後感

《引爆點》讀後感(通用5篇)

 當閱讀了壹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壹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麽我們該怎麽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引爆點》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引爆點》讀後感 篇1

 最近讀了《引爆點》,作者是個美國人,名叫馬尓科姆格拉德威爾。這本書在前幾年很流行,口碑十分不錯。

 “引爆點”這個概念提得很好,在恰當的地點,恰當的時間,點燃那根導火線,引爆流行。它有三個特征:傳染性;微小的變化產生巨大的效果;變化是突發而非漸進。作者進壹步指出,流行有三個法則:個別人物法則;附著力因素法則;環境威力法則。個別人物包括聯系員、內行、推銷員,在引爆流行中,這三者都很重要,其實個別人物更像是社會中的意見領袖。而附著力因素是指流行內容本身,它要給人印象深刻,令人難以抗拒,並為此付出行動。最後是環境威力法則,有了“人和”“物和”,還要有“天時地利”。總之,只有滿足以上三個法則,才可能引爆流行。

 作者在文中深入探討了壹些有趣的現象,比如“六步分離”“情緒感染”“破窗理論”“通道容量”“擴散模型”“傳真機效應”“內行陷阱”等等,並引用了大量的實驗案例加以佐證,十分的嚴謹。當然,文中也不乏壹些經典的言論,精辟之至,直指人性。比如,“如果壹個人周圍生活著數百萬人,這必定帶給他生存上的壓力,而防止這些人的侵犯的唯壹辦法就是盡量漠視周圍的人群;我們常常會與那些同自己***事的人或與那些與自己做事方式相似的人成為朋友;對附著力的界定在很大程度上是違反直覺的,在適當的情況下,總是存在壹種簡單的信息包裝方法,使信息變得令人難以抗拒;對流行潮的免疫關註探討過少。當人們被大量的信息淹沒的時候,他們就對這些信息產生免疫,作為替代,他們向生活中自己尊敬的人、仰慕的人和信任的人征詢意見,從他們那裏獲取信息。對於信息交流免疫癥的治療方法是,找到內行、聯系員和推銷員;世界是可變的要發起流行,就得把資源集中在引爆點上,換個視角看待這個堅固的世界。只要找準了引爆點,這個世界就會動起來”。

 我發現,《引爆點》和《影響力》這二者有些觀點竟不謀而合,比如美國那個著名的殺人案。他們都是從心理角度去探索人性。另外,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文中的壹個案例:實驗員為了讓學生主動去註射免費疫苗,采用了“高恐嚇”和“低恐嚇”的方式,希望讓學生行動起來。但是,最終發現,兩種方式並沒有區別,去的學生總***只有3%。後來,實驗員在宣傳冊上加了張去醫務室的地圖,結果發現,學生響應率竟變成了28%。其實,學生並非不知去醫務室的路,但壹張地圖竟有如此效果,真是不可思議。忽然間,我發現這個實驗和營銷學的壹個理念十分相似:妳習以為常的東西,顧客不見得也習以為常。妳需要給顧客壹個具體的指令,來喚醒他們的行動意識。現在想來,真是讓人拍案叫絕!

 整體來說,這本書寫得挺不錯。但是,它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比如,有些案例過於拖沓乏味,文字有些枯燥晦澀,讀起來有點吃力,沒有足夠的快感。不知是作者的原因還是譯者的水平有限?已經不得而知

 讀完此書後,我也上網看了很多網友的讀後感。作者拋磚引玉,網友發散思維,紛紛表達出自己的真知灼見。有些寫得非常不錯,見地很深,把《引爆點》拓展到了網絡營銷,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十分的巧妙。

《引爆點》讀後感 篇2

 《引爆點》壹書是《紐約客》雜誌專欄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的壹部才華橫溢之作,被《福布斯》評選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20本商業圖書之壹。他對社會上突如其來的社會流行潮進行了深入研究,向世人詳盡剖析了許多難以理解的流行潮背後的原因,並且發現了導致流行的因素,他告訴人們,如果能夠掌握這些因素,就可以輕易地推動起壹個流行潮。在本書的結尾,作者指出,別看我們身處的世界看上去很堅固,或者說很頑固,雷打不動、火燒不化,其實只要找到那個點,輕輕壹觸,它就會傾斜。這個點就是格拉德威爾所說的“引爆點”。讀完此書,我想把它的內容概括為三個字,分別是“引”、“爆”和“點”。

 引

 “引”,它代表的是流行三法則之壹,個別人物法則。格拉德威爾在本書中講到,個別人物會對某種產品或某種信息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他將這些人物在 “流行”中所扮演的角色很生動地概括形容為聯系員、內行和推銷員。我想把這些極少數的三種人物在“流行”中發揮的作用用壹個“引”字來概括。

 聯系員就是那種“認識了很多人的人”,這類人把朋友當作郵票壹樣地搜集,隨時與人保持聯系。這個角色可以把信息快速地散布出去。聯系員對於他們所認識的人們來說具有很大的作用。因為不論原因如何,他們在不同領域、不同文化社會以及不同職位的人群中占有壹席之地,正是這些聯系員的存在才“引來”了不同領域的人們的聯系,才給某種社會流行浪潮提供了前提條件。

 內行就是那種“什麽都懂的人”,內行掌握著最多的信息,而且他們對這些信息的判斷和評價是非常準確的,他們對這些信息的態度和看法會直接影響到信息的“流行”程度。這類人很願意向其他人坦白所掌握的信息,但是他們卻沒有很好的說服力。所以,要使壹個信息或產品流行起來,也需要壹個有力的說服人員,這類人就是我們所謂的推銷員。

 推銷員就是那種“什麽人都能夠說服的人”。這種人沒有很深的知識,但是有特殊的能力讓見到面的人在短暫的時間就交付信任。這個角色能夠把內行發現的'東西與大眾用簡易的語言相互溝通。如果人們對選來的信息並不相信,他們就有能力說服大家,而且,與其他兩種人壹樣,這些人對於發起口頭信息傳播潮也至關重要。

 這三種人在社區工作中同樣扮演重要的角色。在社區工作中,要想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社區順利貫徹,使社區(街道)黨工委的各項決策順利推行並為老百姓接受從而取得實效,充分發揮這三種人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我們首先利用各種渠道特別是轄區內具有壹定凝聚力和號召力的人即“聯系員”,把社區老百姓的各種真實的想法反映上來並進行分析整理,提出解決各類民生問題的相應對策和措施。其次,把這些民生需求和解決辦法交給具有對社區事務比較在行的“內行”去辨別,去篩選,經過集體討論後形成黨工委決策;最後通過組織機制把這些決策使機關各職能部門分工掌握後,提交給推銷員,通過推銷員的作用把各項決策和任務貫徹下去,讓老百姓接受,並變成實際的行動。這樣整個社區由於這些人的作用就成為壹個有機的整體,工作就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因而也能夠取得最佳的效果。

《引爆點》讀後感 篇3

 首先我在這裏談談我對“引爆點”的認識,書中是這樣給我們解釋的:“引爆點”指的是流行潮突然全面爆發,以及壹切變化同時產生的戲劇性時刻。它的突出特點是劇爆,即突然性的全面爆發。而我對它的理解就是壹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的那個臨界點,我也這樣理解:引爆點就是壹件事或者壹個東西由不被大多數人知道突然變成被大多數人知道,或者由少數人或者沒人喜歡壹下子變成有很多人喜歡並且為之而癡迷的過程中的那個關鍵點。而且引爆點是所有流行潮所必須具備的,沒有壹個流行潮例外,更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無論是流行病還是罪行也存在這所謂的引爆點。舉個現實的例子,折紙,將壹張白紙連續對折52次,相信很多人都對這個厚度沒什麽概念,但是可以明確的告訴妳們答案,這個厚度已經超過地球到太陽的距離了,這中間,就存在著壹個引爆點,我覺得也可以稱之為爆發點。

 作者在開篇講了流行法則三要素:個別人物法則、附著力因素法則、環境威力法則。作者指出,正是由於個別人物導致了流行潮的發生。這裏的個別人物指的是聯系員、內行和推銷員。作為壹個聯系員,他必須存在強大有力的人脈網絡,是社會中的交際花,是溝通的能手,這樣才能將壹件東西或壹件事情壹傳十十傳百,達到人人皆知的效果。除此外,作為壹個聯系員,還必須學會把握微弱關系的能力,因為在了解新東西時,微弱關系往往會比牢固關系發揮的作用更大。作為壹個內行,必須全面了解各個事物的方方面面,但是也許不會對別人產生什麽很大的影響。作為壹個推銷員,作者指出必須要有壹種能力——超感染力,這種超感染力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個人魅力和說服別人的能力。但是對於作者提出的“說服工作往往是通過人們不喜歡的方式發揮作用的”這壹點我不明白,因為至少我和我身邊的人不是這種情況。在講述個別人物法則時,作者還給我們講了微妙的暗示對作為個別人物的重要作用,作者認為,在有些場合,非文字性的暗示往往比文字性暗示更為重要。

 引起流行潮的第二法則是附著力因素法則,就拿當今的廣告來說吧,任何壹

 家公司要想宣傳自己的品牌,基本都會打廣告,但是怎麽做才會達到很好的宣傳效果呢,這時,附著力因素法則就起作用了,附著力因素說的是在宣傳時,用壹些特別的方式,能夠使壹條具有傳染性的信息被人們記住,只要在信息的措辭和表達上做壹下簡單的修改就能在其影響力上受到顯著的效果。現在的有些廣告,時老長老長了,裏面包含的信息多了,可是被人們記住的少了,相反有的廣告很短,但是很經典,很容易被人們熟記,自然,宣傳效果就達到了。前者是因為幹擾因素多了,影響了人們對有效信息的吸收,所以宣傳效果不盡人意。但是附著力因素產生的前提是必須有內在的質量。

 引起流行潮的第三法則是環境為力因素,可能有的人對此感到很困惑,流行跟外在環境有什麽關系,其實則恰恰相反,環境因素往往會對流行產生的影比前面的兩個都大。就拿現在的手機黨來說吧,為什麽會出現呢?因為無論在地鐵上還是公交以及餐桌上,妳都會發現別人都在玩手機,沒人跟妳說話,而妳又無事可做,也只好默默的拿起手機,有的人可能會說這是有個別人物法則的原因,但是在壹個環境(大多數人玩手機)形成的時候,個別人物法則就會使去作用了。跟風,隨大流,追時尚不都是這麽出現的嗎?

 綜上所述,當某些東西滿足以上幾個條件的時候,就會形

 成壹種風尚,引起壹種潮流。這就是我讀《引爆點》給我帶來的認識和影響。

《引爆點》讀後感 篇4

 20XX年買的這本書,當時在豆瓣上看到羅永浩推薦了十本書,其中壹本就是《引爆點》。5年後再翻出來看了第二遍,有了更多的理解。

 首先《引爆點》是壹本什麽書?《引爆點》是壹本談論怎樣讓產品發起流行潮的專門性著作。《引爆點》中最經典的壹句話是:“看看周圍的世界吧,它看上去似乎雷打不動、無法改變,但只要妳找準位置,輕輕壹觸,它就可能傾斜。”

 我們的世界看上去很堅固,但在《紐約客》怪才格拉德威爾的眼裏,只要妳找到那個點,輕輕壹觸,這個世界就會動起來:壹位滿意而歸的顧客能讓新開張的餐館座無虛席,壹位塗鴉愛好者能在地鐵掀起犯罪浪潮,壹位精明小夥傳遞的信息拉開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這個看起來不起眼的點,卻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視的引爆點。

 生活中,我們常常認為,壹個熱點事件的爆發,是由量變引起了質變。本書從巴爾的摩市的流行病毒事件爆發開始分析,引出流行三法則:個別人物法則、附著力因素法則和環境威力法則。

 個別人物法則:

 壹個同時具備聯絡員、內行和推銷員天賦的小馬童,引爆了美國獨立戰爭,他騎馬夜行,僅2個小時走完13英裏,沿途路過每壹個小鎮,都敲門告訴當地民兵領袖“英國人就要來了”並組織力量反擊,最後取得了勝利。而另壹個叫威廉·戴維斯,他傳播了同樣的信息、經過同樣多的城鎮、跑了同樣的長的路程,卻沒能把經過的地區“點燃”,沒有引起當地民兵領袖們的警惕。所以,發起任何壹種社會流行的成功要取決於信息傳播者所持有的社交天賦。日常生活中,某個熱點事件的爆發,常常就是那些擁有海量粉絲,有自我推銷、傳播能力和深知如何去打動粉絲的自媒體引爆的。同理我們的產品的運營,想要快速和廣泛的傳播,同樣需要有這種社交天賦的人,壹個同時具備聯絡員、內行和推銷員天賦的人。

 附著力因素法則:

 附著力因素主要指信息本身的價值。還有就是在適當的情況下,總是存在壹種對信息進行包裝的方法,使得信息變得讓人難以抗拒。比如去年百雀羚的長圖廣告,支付寶的個人年度報告等等。

 環境威力法則:

 20世紀80年代,紐約市平均每年的謀殺案遠超過2000起,嚴重犯罪活動超過600000起,地鐵上的犯罪也非常嚴重。然而整治地鐵亂塗亂畫的現象就平息了地鐵的犯罪潮。這是因為犯罪人群對環境透露的些微暗示極度敏感。

 我們社會中存在這樣壹些不起眼的信息點,但是這些點就是群體效應的引爆點。比如,在壹個幹凈的沒有任何垃圾的公***場所,人們會自我約束不亂丟垃圾。但是,如果妳故意放少許垃圾在地上,很快,地上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垃圾。

 總之,每個流行的引爆,都是個別人物法則、附著力因素法則和環境威力法則,三者相輔相成,***同作用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