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我的團長我的團》裏的那首軍歌

《我的團長我的團》裏的那首軍歌

曲不詳 詞作者:孫立人

君不見,漢終軍①,弱冠系虜請長纓,

君不見,班定遠②,絕域輕騎③催戰雲!

男兒應是重危行④,豈讓儒冠誤此生⑤?

況乃國危若累卵⑥,羽檄⑦爭馳無少停!

棄我昔時筆,著我戰時衿⑧,

壹呼同誌逾十萬⑨,高唱戰歌齊從軍。

齊從軍,凈胡塵,誓掃倭奴不顧身⑩!

註釋及典故出處

①終軍,姓終名軍,字子雲,漢武帝時人。漢書有傳言:南越與漢和親,乃遣軍使南越,說其王,欲令入朝,比內諸侯。軍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 下。”然終為南越所害,亡時年僅二十余,時人稱為“終童”。終軍是濟南人,現在濟南有終軍廣場。南越國都番禺(今廣州市),為南越郡龍川令趙佗所建,佗亦漢人,籍在河北。

②班超,姓班名超,字仲升。父班彪,兄班固,姊班昭,人稱曹大家(gū)者,皆漢之史家。超為抄書小吏時,曾望立功異域以取侯封,故投筆嘆息:安能久事筆墨乎?明帝永平十六年,僅率三十六人出使西域,安五十余城,凡經略西域三十余年,封爵定遠侯。

③輕騎催戰雲,指班超和郭恂率領三十六名部下出使西域,恩威並施,以強力的手段,多次協助西域各國抵抗匈奴以及親匈奴國家的入侵,使西域五十多個國家都歸附了漢王朝。有名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④ 語出《論語?憲問》“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危,高峻也。孔子原意當為表現君子精神的言行,所處為開明盛世,可盡情表現,但邦無道時,說 話要小心,但卻不能做君子不該做的事,也就是說無論何時行事壹定要端。歌出之時,逢國家急難,意欲鼓勵青年表現出古之士的高尚精神。

⑤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第壹句“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諸如“百無壹用是書生”等不過讀書人之牢騷,此處引用當為激將。

⑥累卵,堆叠的蛋。比喻極其危險。語出《戰國策·秦策五》 “太子用事,君危於累卵而不壽於朝生”。

⑦羽檄,雞毛信也,常指通報戰事的急信。鮑照詩《代出薊北門行》的第壹句“羽檄起邊亭,烽火入鹹陽。”最後壹句“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不知道作者是否有此聯想。

⑧仿《木蘭辭》“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句(整篇詩作的敘述亦仿《木蘭辭》),仍用班超投筆從戎典。

⑨“壹寸山河壹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正是知識青年從軍時的號召。

⑩仿唐代詩人陳陶《隴西行》“誓掃匈奴不顧身”句,鼓舞知識青年參軍抗日。

歌曲賞析 聽語音

歷史上的《知識青年從軍歌》的詞曲作者均不詳,歌曲最早出自中國駐印軍新壹軍,歌詞源自壹名中國士兵在印度藍姆伽基地訓練師所作的詩,時任新壹軍副軍長的國軍名將孫立人曾對這首歌曲頗為贊賞[1]。

《知識青年從軍歌》的最大亮點,在於其辭藻華麗、典故豐富的歌詞內容,幾乎每句歌詞都有詩詞典故,讀起來瑯瑯上口。

該歌曲歌詞極富感染力,廣泛應用歷史典故,極富中國特色,使壹名矢誌精忠,投筆從戎的熱血青年的形象躍然於紙上,使聽者頓覺血脈賁張,既喚起聽眾“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又激起了聽眾建功軍中,光耀門楣的渴望,但是,歌曲由於主要針對知識青年,字裏行間無可避免的流露出知識青年特有的浪漫主義色彩,未免有些脫離實際,但是,瑕不掩瑜,這仍是壹首不可多得的抗戰歌曲。

誤傳 聽語音

《知識青年從軍歌》曾長期被誤認為是國民黨新壹軍軍歌,實際上真正的新壹軍軍歌是下面這壹首。2005年,中央電視臺為了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播出了二十集電視連續劇《記憶的證明》。這部電視劇中,被日軍俘虜的國民黨軍團長周尚文,就是唱著這首歌曲出現在觀眾面前的。遺憾的是,這首真正的新壹軍軍歌幾乎沒能給人留下什麽印象,其中原因,可能是因為歌詞雖然簡潔明朗,作曲卻不是很出色,音調低沈,與人們心中軍歌調子高亢嘹亮的特點不相符合吧,算不得是壹首好的軍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