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2022年GDP預增5.5%,沖刺三萬億
廣州2022年GDP預增5.5%,沖刺三萬億,2021年廣州GDP達2.82萬億元,同比增長8.1%。廣州正在重回高增長軌道,廣州2022年GDP預增5.5%,沖刺三萬億。
廣州2022年GDP預增5.5%,沖刺三萬億11月25日上午,廣州市十六屆人大壹次會議開幕。廣州市代市長郭永航代表廣州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下稱“政府工作報告”)。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1年廣州地區生產總值2.82萬億元,同比增長8.1%,5年年均增長6.1%,在全國主要城市中保持領先優勢。
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廣州穩坐全國第四城,取得這份亮眼“成績單”實屬不易。具體到各細分領域,2021年,廣州固定資產投資超8500億元,增長11.7%,年均增長10%。民營經濟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商品進出口總額均超萬億元,國有企業資產總額超5萬億元。
值得壹提的是,廣州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新動能加速成長,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其高質量發展中的動力源和增長極作用不斷凸顯。數據顯示,2021年廣州已形成6個產值超千億元的先進制造業集群、6個增加值超千億元的服務行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突破30%。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廣州2022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地方壹般公***預算收入增長5%,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3.2%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等等。
在受訪專家看來,5.5%左右的增速目標相對適中且留有余力,綜合考慮了宏觀經濟大局以及廣州市發展實際,體現了廣州穩中求進、守正和創新相統壹的發展思路。 廣州提出產業第壹、制造業立市目標,將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具體抓手,將把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工程”,真正抓住了發展經濟的“牛鼻子”。
沖刺3萬億“底氣”
“8.1%的GDP增速,凸顯了廣州經濟的韌性,也體現了廣州推進‘四個出新出彩’,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成效。”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誌恒對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分析稱,廣州2.82萬億元GDP背後,先進制造業和高端服務業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
數據顯示,2021年,廣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8%,兩年平均增長5.1%。其中,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制造業增加值比重為65.7%,且廣州已形成6個產值超千億元的先進制造業集群。
廣州的先進制造業集群不僅貢獻了大部分GDP,還顯示出巨大的增長潛力。例如,2021年,廣州新能源汽車制造業繼續保持良好增勢,全年產量同比增長87.9%,產值同比增長63.4%;集成電路、顯示器、光電子器件和移動通信基站設備產量同比分別增長58.6%、45.5%、40.2%和24.4%。
除了先進制造業,廣州服務業在疫情期間也實現了逆勢增長。
2021年1-11月,廣州市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0.0%。尤其是高技術服務業,相關行業合計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5.8%,兩年平均增長14.0%。其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檢驗檢測服務和電子商務服務兩年平均分別增長26.4%、24.1%和20.1%。高端專業服務業發展韌勁凸顯,全市規模以上高端專業服務業合計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3.4%,兩年平均增長13.2%。
羅誌恒認為,得益於先進制造業和高端服務業的發展,有效助推了廣州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才為廣州創新經濟高質量發展註入了新動能。
在受訪專家看來,廣州接下來沖刺3萬億元大關的底氣十足。
“如果既定目標實現6%以上增長,就能夠沖刺三萬億元。”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表示,但突破三萬億仍需要從多方面努力,具體包括堅持常態化防控疫情,全力保障制造業增長,加大科技創新驅動,穩定進出口貿易,保障居民充分就業,擴大居民可支配收入,促進消費穩定增長等等。
保障制造業增長以及科技創新最為關鍵。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2年廣州市級財政***計安排312.9億元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增長17.4%。
312.9億元專項投資中,科創和產業是發力點。其中,廣州將安排82.5億元支持科技創新紮實落地,安排47.2億元支持提升核心產業競爭力,安排重點產業園區補助資金183.2億元。
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提出,將舉全市之力支持建設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強化國家新壹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建設,布局發展量子科技、納米科技等前沿產業、未來產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集群。
明確產業第壹、制造業立市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2年廣州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增長5.5%左右。
在羅誌恒看來,這壹目標相對適中且留有余力,既綜合考慮了宏觀經濟大局以及廣州市發展實際,又銜接了廣州2021年經濟增長情況與“十四五”規劃確定的增長目標,體現了廣州穩中求進、守正和創新相統壹的發展思路,可對提升綜合城市功能、培育城市核心競爭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形成支撐。
但要實現這壹目標也不容易,廣州仍需補齊短板。
廣州市代市長郭永航在大會上表示,廣州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不少矛盾和問題:支撐廣州高質量發展的基礎還不牢固,創新鏈與產業鏈對接不足,創新型頭部企業和領軍人才不多,新產業新業態等新的增長點不夠凸顯,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中的地位和影響力與城市能級不相匹配。
對此,在2022年的廣州發展“規劃圖”中,關鍵路徑之壹便是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堅持產業第壹、制造業立市。”廣州市代市長郭永航表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不斷提高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為高質量發展積蓄後勁。
實際上,制造業恰是廣州經濟發展的韌性所在。2021年,廣州經受住疫情的考驗,克服缺芯缺電等困難,全年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22567億元,同比增長7.0%,規上工業增加值5086億元,同比增長7.8%。
戰略性新興產業則是重中之重。2021年,廣州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實現重大突破。廣州實驗室、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掛牌運作,人類細胞譜系、冷泉生態系統列入國家專項規劃。
未來五年,廣州仍將把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工程”,將構建“3+5+5”梯次發展格局,全力打造新壹代信息技術、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三大新興支柱產業,加快發展智能裝備與機器人、軌道交通、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新材料與精細化工、數字創意五大新興優勢產業,前瞻布局量子科技、區塊鏈、太赫茲、天然氣水合物、納米科技等五大未來產業。
如何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持續賦能?科技創新是關鍵所在。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不僅要強化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全力支持廣州實驗室、鵬城實驗室廣州基地等科研平臺開展重大前沿問題研究,還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打造創新開放合作平臺,同時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
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消費需求是拉動經濟發展至為重要的力量。2021年,廣州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達10122.56億元,同比增長9.8%,兩年平均增長2.9%。
亮眼數據背後的支撐力來源何處?
作為“千年商都”,廣州商圈眾多,吸引了眾多國際知名品牌在此落地,擁有著引領消費風潮的'實力。以廣州商業第壹大區天河區為例,該區擁有3家銷售額50億元以上的綜合類購物中心、11家總部型商貿企業、3012家限額以上商貿企業、70%的在穗國際品牌,在商貿載體、高端品牌、商旅文體融合等方面享譽全國。
除了傳統商圈之外,近年來,跨境電商、直播電商、首店經濟等新業態的快速發展,也成為廣州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新抓手。
在全國105個跨境電商綜試區城市中,廣州的綜合能級指數位列第壹梯隊的首位,多個單項指數均位列全國第壹。據海關數據統計,廣州跨境電商規模從2014年的14.6億元增長到2020年1-11月的419億元,增長27倍,占全國的五分之壹,進口連續7年位居全國第壹。
據政府工作報告顯示,未來廣州還將通過保障廣交會展館四期建成開館,加快空港國際會展中心建設;提振汽車、家電、建材等大宗消費,鼓勵發展運動健身、醫療健康、文化娛樂、休閑旅遊、家政養老等服務消費;擦亮“羊城夜市”品牌等舉措,帶動多方面多領域的消費,同時促進國際、國內文化的傳播交流。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建設、市場主體的壯大、創新創業的活躍,離不開良好的營商環境。
2021年,廣州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清理規範市級行政審批事項282項,商事制度等18項改革工作獲國務院督查激勵。政務服務平臺“穗好辦”上線便民服務事項超2000項,與省內所有地市、省外17個城市“跨域通辦”事項近9000項。
良好便利的營商環境極大地激發了市場活力。2021年,廣州市場主體突破300萬戶,比2016年增長1倍。本土世界500強企業新增3家、累計5家。開放型經濟水平明顯提升。對“壹帶壹路”沿線市場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8.2%。在穗投資世界500強企業增至330家。累計實際使用外資2240億元,年均增長10%。
政府工作報告透露,廣州即將啟動營商環境5.0版本改革。在羅誌恒看來,營商環境改革,聚焦點仍然在企業,他表示,要繼續加快土地、資源、能源等要素市場化改革,完善交通物流海關等基礎設施,吸收引進高層次人才,激發企業創業經營活力。
對此,2022年,在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方面,廣州將完善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開展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示範建設試點;推進“兩個健康”示範城市、“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創新示範區建設。完善政企溝通平臺,健全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機制等。
廣州2022年GDP預增5.5%,沖刺三萬億2最新全國經濟TOP10城市塵埃落定。
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蘇州、成都、杭州、武 漢、南京,位列十強城市。
其中,京滬為4萬億+城市,深圳剛剛突破3萬億,廣州、重慶、蘇州為2萬億+城市,其他均為1.5萬億+城市。
那麽,誰是名副其實的GDP第三城和第四城?
日前,廣州市人代會透露,2021年廣州GDP達2.82萬億元,同比增長8.1%。
根據此前發布的數據,2021年深圳GDP站上3萬億,重慶GDP為2.78萬億,蘇州為2.27萬億。
以此來看,廣州與深圳的GDP差距再度縮小,而對重慶的領先優勢有所擴大。
廣深差距大幅收縮。2021年,廣深差距約為2000億元,而前壹年還高達2600多億元,最高峰時期超過4000億元。
與此同時,廣州對重慶的領先優勢擴大到300億元以上,而前壹年這個數字只有16.3億。
當然,重慶作為省級直轄市,面積超過8萬平方公裏,人口超過3000萬,是否適合作為壹個普通城市,與廣州、蘇州乃至鄭州等地進行類比,值得討論。
不管怎樣,經過幾年轉型,廣州正在重回高增長軌道,未來重新實現反超,未必沒有可能。
廣州經濟強勁反彈,靠的是什麽?
其壹,三大支柱產業全線飄紅,而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了飛速發展。
廣州以電子、汽車、石化為三大傳統支柱產業。過去壹年,傳統支柱產業全面飄紅。
同時,廣州高新產業保持飛速增長。
目前,廣州以新壹代信息技術、生物與健康、新材料與高端裝備、時尚創意、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為6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些產業發展速度走在各大產業前列。
數據顯示,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5.7%,其中電子、醫藥、計算機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34.7%、23.1%和14.5%。
其中,新能源汽車全年產量同比增長87.9%,集成電路、顯示器、光電子器件和移動通信基站設備產量同比分別增長58.6%、45.5%、40.2%和24.4%。
其二,城市更新,為廣州發展提供了新的支撐動力。
作為老城市,廣州不僅存在大量城中村,還有不少老舊小區,向存量要資源、向存量要空間就成了必然選擇。
正如《中國城市大趨勢》壹書所分析的,城市更新,不僅能通過擴大投資創造更多GDP,還能借助重塑城市空間結構、變低效土地為高效土地、騰挪更多產業用地資源等,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
數據顯示,2021年,廣州固定資產投資超8500億元,增長11.7%。而2022年,廣州力爭固定資產投資超9000億元,對經濟的支撐作用可見壹斑。
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10.1%,工業投資增長6.9%,基礎設施投資下降2.9%。分產業看,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1.9%,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同比增長15.3%。
當然,在“防止大拆大建”的定調之下,城市更新的步伐或將慢下來。
但隨著穩步推進作為主基調,其對經濟增長的利好還會逐步釋放
廣州2022年GDP預增5.5%,沖刺三萬億31 月 25 日,廣州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壹次會議上,廣州市代市長郭永航作政府工作報告。其中提到,2021 年地區生產總值 2.82 萬億元,同比增長 8.1%,5 年年均增長 6.1%。
這壹數值目前仍舊領先近年來想要 " 彎道超車 " 的重慶,據了解,重慶 2021 年 GDP 為 27894.02 億元,暫時落後廣州 400 億元左右。
這意味著,廣州、重慶在 " 第四城 " 之爭中仍保持領先優勢。從目前公布和預測的情況看,全國 GDP 前五城市分別為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
從增長勢頭來看,2021 年廣州 GDP 各方面表現強勁,具體細分領域數據顯示:
2021 年,廣州固定資產投資超 8500 億元,增長 11.7%,年均增長 10%。
民營經濟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商品進出口總額均超萬億元,國有企業資產總額超 5 萬億元。
全市形成 6 個產值超千億元的先進制造業集群、6 個增加值超千億元的服務行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突破 30%。
廣州獲批建設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廣州碳排放交易中心碳配額現貨交易量全國第壹。廣州期貨交易所揭牌運營,實現國家級金融基礎設施歷史性突破。
來源於廣州地區的壹般公***預算收入累計 3.13 萬億元,地方壹般公***預算收入累計 8475 億元,年均增長 5.2% 和 6.2%。
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 7.9% 和 10%。
單位 GDP 能耗約為全國平均水平壹半。